项脊轩志
[学习目标]
1.掌握5个多义词;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的文言词法现象。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学习重点]
“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天天预习]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震川文集》。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世称“ ”。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于《史记》,取法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
2.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泥尘渗漉( ) 修葺( ) 垣墙周庭( ) 栏楯( )
偃仰啸歌( ) 异爨( ) 老妪( ) 先妣( )
呱呱而泣( ) 以手阖门( ) 余扃牖而居( )
[文本研读]
1.本文写了一个书斋——项脊轩,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本文饱含两种情感——悲和喜。全文以第二段作为过渡,承上启下,或侧重写喜,或侧重叙悲。试结合课文全文加以赏析。
3.一篇小文,反映了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4.《项脊轩志》中写了哪四个女人,作者写她们,意在突出什么情感?
[课时测评]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往往而是
雨泽下注
余自束发
2、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过 日过午已昏 大母过余曰 从轩前过
置 顾视无可置者 内外多置小门
而 余扃牖而居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墙往往而是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为 始为篱,已为墙 轩东故尝为厨 庭中通南北为一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以 以当南日 能以足音辨人 执此以朝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妪每谓余曰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
日 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大母婢也
(11)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他日汝当用之 儿之成
(12)西 东犬西吠 室西连于中闺
(13)得 不能得日 得不焚
(14)已 日过午已昏 已为墙
(15)当 以当南日 他日汝当用之
(16)然 室始洞然 然余居于此
(17)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从余问古事
(18)归 吾妻来归 吾妻归宁
(19)每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每字有二十余印
3、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
当:
珊珊:
阖(hé):
4、词类活用
乳二世
客逾庖而宴
吾家读书久不效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庭中通南北为一
东犬西吠
室西连于中闺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内外多置小门墙
时至轩中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⑵某所,而母立于兹。
⑶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种树郭橐驼传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注意本文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2.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讽喻特点.
3.理解为官治民的道理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思想。
[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注意本文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学习难点]
理解的本文寓意。
[天天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橐驼( ) 病瘘( ) 伛偻病( )( ) 寿且孳( )
其莳也若子( ) 勖尔植( ) 蚤缫而绪( ) 飧饔( )(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蚤缫而绪
(2)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 今义:
(2)既然已 古义: 今义:
(3)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 今义:
(4)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 今义: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 今义:
4.作家作品
(1)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它是“稗官之属”,把它当作小说来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更进一步说它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
(2)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 ”。与刘禹锡并称“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 “ ”。
[文本研读]
1.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第一段人物介绍突出了郭橐驼在身世、个性等方面的哪些特点?这样的描写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二段中,郭橐驼的技艺高超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4.第三段中,郭橐驼从哪些方面来谈种树的经验?
5.第四自然段中,郭橐驼怎样来以种树之理解释治民之理?
[问题探究]
1.试从表现手法或语言特色方面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简述第五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课时评测]
1.找出句子中的活用词语,并指出活用类型
(1) 名我固当 (2)驼业种树
(3)且硕茂早实以蕃 (4)非有能硕茂之也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7)鸣鼓而聚之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固 ①秦孝公据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④甚善。名我固当
故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 ④其土欲故
顾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③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④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3.指出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
以:(1)早实以蕃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4)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5)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官理,非吾业也 (2)然吾居乡
(3)苟有能反是者 (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5)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6)鸣鼓而聚之
(7)故不我若也 (8)而卒以祸
(9)橐驼,不知始何名 (10)吾又何能为哉春夜宴从北弟桃花园序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注意本文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2.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学习重点]
“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
[天天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注音并解释词义:
(1)逆旅 (2)过客 (3)秉烛
(4)假 (5)序 (6)琼筵
(7)羽觞
2.作家作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文本研读]
1.本文题目包含了哪些文章信息?
2.速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3.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4、既然光阴易逝,人生莫测,古人是怎样做的?作者是否同意古人的观点?
5、李白有没有直接说明为什么要“夜宴”的原因?
6、“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两句话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同学们试分析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7、诗人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夜宴,究竟有哪些可乐之事?
[问题探究]
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 “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 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
[课时测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1—15题。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白
①(甲)天地者, ;光阴者, 。②(乙)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③(丙)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④会 ,序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申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A 百代之过客也 万物之逆旅也 桃李之芳园 天伦之乐事
B 万物之逆旅也 百代之过客也 天伦之乐事 桃李之芳园
C 万物之逆旅也 百代之过客也 桃李之芳园 天伦之乐事
D 百代之过客也 万物之逆旅也 天伦之乐事 桃李之芳园
2.原文甲、乙、丙三处括号内应填入的虚词分别是( )
A 夫、因、且 B 夫、而、况
C 然、因、故 D 然、苟、况
3.根据所填写的虚词,写出①—④句之间的层次关系。
①与②之间( )②与③之间( )③与④之间( )
4.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万物之逆旅也(旅店)
B 大块假我以文章(给与)
C 开琼筵以坐花(因为)
D 不有佳咏,何申雅怀(抒发)
5.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拿着蜡烛夜游,真是有所凭借的
B 古人拿着蜡烛夜游,真是有原因的
C 古人拿着蜡烛夜游,及时行乐,确是有所凭借的
D 古人拿着蜡烛夜游,及时行乐,确是有原因的
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忠言逆耳利于行
B (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2)徐公不若君之美(3)若毒之乎?
C (1)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2)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D (1)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7.下列句式不同的一组( )
A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B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C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D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E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F 臣之所好者道也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农人告余以春及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大块假我以文章
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9.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②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
③门虽设而常关
④觉今是而昨非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选出下列不属于骈句的项( )
A、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B、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C、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D、不有佳作,何伸雅怀?
1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万物之逆旅也(逆旅: )
⑵阳春召我以烟景(烟景: )
⑶序天伦之乐事(叙: )
⑷开琼筵以坐花(坐花: )
⑸飞羽觞而醉月(醉月: )
12.译句。
⑴古人乘烛夜游,良有以也。
⑵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学习重点]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学习难点]
1.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2.理解文中的疑难词句。
[天天预习]
1.给加点的注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
2.找出并解释下列活用词: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冠者五六人
(5)浴乎沂,风乎舞雩
(6)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8)异乎三子者之撰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鼓瑟希——
(2)莫春者——
(3)唯求则非邦也与——
4.分析下面句子的结构特征:
(1)毋吾以也
(2)不吾知也
(3)则何以哉
5.作家作品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入仕”。传说他曾编订《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 合称“四书”。
[文本研读]
1、简述课文的思路结构:
2、(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问题探究]
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他对曾晰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的。孔子为什么赞叹曾晰的志向?
[课时测评]
1.词语辨析: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字应解释为:
A.因此 B .因为 C.用、拿 D .按照
(2)“何伤乎” 中的“伤”字应解释为:
A.伤害 B.伤感 C.防碍 D.伤心
(3)“吾与点也”中的“与”字应解释为:
A.连词 B.动词 C.介词 D.助词
(4)“且知方也”中的“方”字应解释为:
A、方形 B、纵横 C、正要 D、是非准则
(5)“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应解释为:
A、助词,放在拟声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B、助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C、代词,相当于“你” D、代词,相当于“你的”
(6)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翻译下列句子: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