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件(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件(37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28 18:0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提出背景:
(1)人地关系日渐紧张,必修改变发展观念
(2)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环境与发展国际大事件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物质财富,也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意识到不能再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会议,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发展国际大事件
1972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7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
《21世纪议程》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000年
2012年
2015年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联合国发展峰会
《千年宣言》
《我们希望的未来》
环境与发展国际大事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环境与发展会议,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共2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共29张PPT)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定义:既能满足当代的需求,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
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内涵
(1)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
(2)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
(3)目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产废弃物
环境资源
生活废弃物
环境资源
物质产品、资金等
劳动、科技等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内涵
生产废弃物
环境资源
生活废弃物
环境资源
物质产品、资金等
劳动、科技等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増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侍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中,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承担的方式须有所区别。
观点一:从历史的角度看,环境问题的出现有一个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中叶,在人类燃烧化石能源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中,发达国家占了95%。因此,发达国家应承担主要责任。
观点二:从资源消耗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人口少,但人均资源消耗量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但人均资源消耗量少。两者均对环境问题负有责任。
观点三:从开发和保护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环保标准高,资金投入大,生态环境好;发展中国家因为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更大的责任。
就下列观点展开讨论,提出你的看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共29张PPT)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环境恶化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因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从公平性原则看,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1)消除贫困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增加就业
增加经济收入
提高文化素质
改善生活环境等作用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交通线的修建,为农村地区人员、物资流动提供了基础,促进了生产和贸易,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贫富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为例】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人们将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称为“褐色经济”,提出与之相对的“绿色经济”。
(2)发展绿色经济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提倡可持续消费
尽量避免干洗
减少洗涤频次
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
关注房屋耗能
使用节能灯
绿色出行
步行、公共交通等
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
生活中的闲置物品如果直接丢弃,既增加了固体废弃物的数量,也是资源浪费。我们可以在学校创建一个平台,用来进行闲置物品交换(图5.15)。
1.你的闲置物品包括哪些?想要交换的物品有什么?
2.通过社交平台,发起“闲置物品交换”话题。参与者需要整理出自己的闲置物品,通过“拍照”“描述”“上传”等步骤,完成闲置物品的信息介绍。参与者通过浏览他人的闲置物品,找到想要交换的物品,通过线上联系,达成交换协议。
3.向学校申请场所,举办“闲置物品交换”活动。已达成交换协议的人可在此完成交换,其他人也可在现场进行物品交换。
4.未完成交换的衣物、文具等可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学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5.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共29张PPT)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循环经济
(3)原则:①资源输入减量化
②资源再利用
③废弃物再生化
(1)定义: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特点:①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
②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
③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
④以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循环经济
(4)工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
①环境效应:
a.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
b.减少了工业污染来源
②经济效应:
a.改造了技术
b.调整了工业结构
③案列---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
某酒精总厂酒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
1.影响酒精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2.传统的酒精生产造成什么环境问题 ?
3.酒精厂是如何实施清洁生产的?有什么好处?
原料
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
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充分利用,减量到最小,得到永续利用。
实现了生物能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对资源的排废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时废物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因为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一生产制造一消费使用一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但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相比较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清洁生产过程中也会有废弃物产生,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较少。
清洁生产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废弃物?
(5)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①原理:生态系统观点
②目的:生态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
③方式: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循环经济
④案列:北京留民营生态农业
a.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b.开展综合循环利用---净化环境,保护土地
c.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
粪、尿(有机 肥)
生产者
农户
太阳 能
适量化肥、农药
农产品
粮食、果品、蔬菜
粮食、蔬菜、水果等
鱼肉蛋奶 等
初级消费者
饲料及农副产 品
肉蛋奶
饲料
加工厂
原 料
饲 料
食品
加工 厂
原 料
食 品
精饲 料
下脚料
秸 杆
粪、尿
粪 尿
沼气池
沼气
沼渣、沼液
农业资源得以再生
综合效益突出
实现良性循环
三、人地思想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
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指社会性的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
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和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
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
地: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自然界与有机
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地理环境.
三、人地思想关系的历史演变
1.采集渔猎时代
三、人地思想关系的历史演变
1.采集渔猎时代
(1)特点:
①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②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强
(2)环境问题:不严重
(3)人地关系:原始的平衡
(4)对自然的认识:崇拜自然
三、人地思想关系的历史演变
2.农业文明时代
弋射、收获
三、人地思想关系的历史演变
2.农业文明时代
(1)特点:人类对环境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2)环境问题:环境遭到破坏,并趋于恶化
(3)人地关系:科学的萌芽
(4)对自然的认识:改造自然
玛雅古观象台遗址
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
案例1 玛雅文明的消失
三、人地思想关系的历史演变
3.工业文明时代
三、人地思想关系的历史演变
3.工业文明时代
(1)特点: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2)环境问题:
(3)人地关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4)对自然的认识:征服自然
①环境污染
②资源短缺
③生态破坏
三、人地思想关系的历史演变
4.后工业文明时代
(1)特点: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全球关注
(2)环境问题:有所好转
(3)人地关系:谋求人地协调—— “人地和谐论”
(4)对自然的认识: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