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0 21: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武汉四中 张明胜 审题人:武汉中学 陈碧玉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绣衾(qīn) 啮齿(niè) 圈养(quān) 哥哥行(háng)
B.煴火(wēn) 车辇(niǎn) 古冢(zhǒng) 鲈鱼堪脍(kuài)
C.挑剔(tī ) 连累(lěi) 楔子(xiē) 汗涔涔(cén)
D.馥郁(fù )  瞅见(qiǔ) 蹩进(bié)  黑魆魆(xū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踊跃 拥上街头 截流 开源节流
B.行迹 形迹可疑 抱怨 以德抱怨
C.摧藏 摧人泪下 厮打 撕心裂肺
D.罪愆 繁衍生息 清秀 山清水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母女俩沿着杏树阴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她们径自朝神父家走去。
B.传统小说家竭力把人物刻画得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卡夫卡则漫不经心地将K打发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符号。
C.海明威有着极具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D.素芭的这种语言琳琅满目,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炼金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它讲述的是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着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和抵达梦想。
B.“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的来历,出自于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
C.中国拥有航母之后,更具大国“气质和形象”,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海洋领土主权争端,无疑增大中国有效解决问题的筹码和力度。
D.《江南style》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鸟叔的舞步契合了部分人慌张浮躁的心理特点,更主要的是对那种拜金主义及其产生的生活方式的反思。
5.关于文学常识的一些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元杂剧一本戏中每一个角色都有唱词。
B.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戏剧有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其中悲剧有《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等作品。
C.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朗德纳克是其小说《九三年》中的主人公,他果断镇定,冷酷无情,具有领袖风范,课文《炮兽》就塑造了他的这种气质。
D.当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视角。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创造性”概念的历史
张卜天
一般认为,“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最早的西方创造性观念是《圣经》中的创世记述。在基督教传统中,创造性专属于神。人没有能力创造新东西。根据《旧约》中关于神的创世记述,圣奥古斯丁发展出一种为后世所有基督教神学家所遵从的教义,即神不是从一种业已存在的质料中而是从无中创造了世界。从无中创造是专属于神的特权,根据已有材料产生作品的人类艺术家远远不能与神性创造者相提并论。
现代的“创造性”概念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创造开始被视为源于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神。但这一转变是逐渐进行的,直到启蒙运动时期才变得明显起来。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艺术家和诗人的成就开始受到更广泛的赞美,人们将“神性”与但丁和米开朗琪罗等人联系起来。但是说诗人(更不要说艺术家)在创造,这种讲法仍然罕见和异常。17世纪时,波兰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沙比斯基开始谈到诗人的“创新”,可以说是第一次使用“创新”一词的人,不过,他还是把创造性视为诗歌独享的特权,认为其他艺术都只是在模仿和复制。关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创造性”,西方思想中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8世纪。诗歌、音乐和视觉艺术第一次被归于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成为一门新学科,浪漫主义运动将艺术家的位置擢升到其他所有人之上。艺术家不再受理性或规则的指导,而是由感受与情绪、直觉与想象来支配。艺术家产生新颖的、原创性的东西,达到最高成就的艺术家是一位天才。然而,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人们认为人类的心灵不能创作,它所产生出来的东西都带有其原型的烙印。
到了19世纪,“创造性”的概念才有了前所未有的彻底转变。从无中生有的要求被放弃了。创造性变成了新事物的制作,而不是从无中做出东西来。虽然并非每一种新颖性都称得上是创造性,但创造性最终是靠新颖性加以界定的。创造性进入了艺术语言,不仅如此,它也成为艺术的专有属性。“创造者”变得与“艺术家”同义,就如同过去“创造者”和“上帝”是同义词一样。到了20世纪,“创造性”一词开始被用于艺术以外的其他人类活动领域。
创造性概念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这个概念反映了人类关于认识中的规则与自由的看法,更因为它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时下,培养创造力的书籍和手册铺天盖地,研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是最时髦、最来钱的课题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策。如此强调“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现象,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的种子在中世纪晚期现代性形成之初就已经埋下了。现代性的倡导者们竭力主张现代优于古代,强调抛弃传统,以把人类提升得更高。
(摘编自《文汇报》)
6.与“创造性”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到了17世纪,与“创造性”类似的词语才在欧洲出现,且仅适用于艺术。
B.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大大提升了“创造性”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C.到了20世纪,人们才开始承认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都是有“创造性”的。
D.“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这种文化认为神能从无中生有。
7.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介绍了“创造性”一词出现的文化背景,为揭示人们在认识层面艰难摆脱“从无中生有”的束缚作铺垫。
B.第二段主要讲“创新”一词出现时的特定背景和特定含义,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艺术家的关注与敬重。
C.第三段紧承第二段,虽略写“创造性”适用对象的延展,但仍让人感觉到人们更新观念的迟缓,为后文作铺垫。
D.第四段介绍了“创造性”在当下的特点和意义,肯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策,但也流露出一些焦虑。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18世纪的法国,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其深层的原因还是人们认为“创造”就要“无中生有”。
B.“创造性”一词的演化历史,总体上体现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变化,也体现着对自身地位的提升。
C.“创造性”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因时而异的和与文化相关的,就是这些特点让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D.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创造性’’这一词语的适用范围由小变大,以至于能适用于人类的所有活动。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选择题9分,翻译题9分,断句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单马诣贼营 诣:到……去。 
B.讽大亮献之 讽:嘲讽
  C.深乖昔旨 乖:违背。
D.而多弼不自伐也 伐:夸耀。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
  ① 以惠政闻 ② 大亮密表曰 ③ 必通宵假寐
④ 而居处卑陋   ⑤ 我便通夜安卧 ⑥ 哭之甚恸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 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3分)
(2)“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3分)
(3)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3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 天 下 之 静 者 乃 能 见 微 而 知 著 月 晕 而 风 础润 而 雨 人 人 知 之 人 事 之 推 移 理 势 之 相 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宋·苏洵《辨奸论》)
四、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共1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小题。(8分)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1)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词的下片提到了“渔翁”的形象,请简要概括这一形象的特点,并说明诗人写到这一形象的用意。(4分)
答:


15.文学常识默写(任意选做五题,5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赤壁怀古》)
(2)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3)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4)舞榭歌台,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5)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李清照《声声慢》)
(6)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8)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21世纪教育网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涂一世……”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因为平时节目上所见受访家庭都是做了准备的,所以,“糊涂二世”拜访“我”,是想看一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样子。
B.小说多次写国王的保镖们巡视墙角旮旯,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凸显“我”和家人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C.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糊涂二世”的发问,“我”谎称自己是富裕的“一口之家”,在场的岳父岳母和妻子都没有反对。
D.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暗示主人公糊涂了一辈子,糊涂到了顶点;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一塌糊涂的社会现实状况。
E.作者煞有介事,把一个虚构的事情写得像实有其事,并且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表达了对人性扭曲的深刻反思,呼唤着美好的人性。21世纪教育网
17.“我”理直气壮的回答,使“糊涂二世”的反应从“大吃一惊”到“瞪大眼睛”到“起身就往外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8.文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9.小说中的“我”在私下和家人说真话,但当着外人的面却一味编造谎言,对此,人们褒贬不一。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六、语言综合运用(共12分)
20.阅读寓言《蚂蚁的启示》,根据上文补写出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寓意,语意连贯,句式与前一句相同。(4分)
两只蚂蚁想到墙那边去找食物,第一只蚂蚁顺着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了下来,如此反复了几次。另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那边,等到第一只蚂蚁爬过墙时,那只蚂蚁已将食物吃完了。第一只蚂蚁秉承着“永不气馁、永不放弃”的“美德”让自己失去了食物。
所以,轻言放弃是弱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标准,请仿照示例,选择两个作品将其中的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
要求:①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50字。
例:翻开《水浒传》,林冲说:“英雄要有血性。虽然我曾苟全忍让,但当我将匕首插进贼人的心窝,冒着风雪迈向梁山时,我就是英雄。”
翻开《史记》,苏武说: 。
翻开《莎士比亚全集》,哈姆莱特说: 。
翻开《外国小说欣赏》,丹柯说: 。
22.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根据你对此段文字的理解和生活中的感受,为“正能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个字。(4分)
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正能量,和这样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感染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觉,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悲观、体弱、绝望的人刚好相反。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日前,我国作家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听完上述故事,你有何感想和思考 请自选角度,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得抄袭,套作;(3)除诗歌外体裁不限;(4)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C(A、圈juàn,B、煴yūn D、瞅见 chǒu )
2.D(A涌上街头,B以德报怨,C催人泪下)
3.B(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琳琅满目,主要用于描述灿烂美丽,光彩夺目的物体,比如水晶,钻石,珠宝等光泽度高的物体;也可以用于形容物品非常多,光彩照人,占据了眼球,让人目不暇接。漫不经心
4.D(A、缺少宾语“的故事” B、重复赘余,去掉“的来历” C、搭配不当,“增大”不能同时搭配“筹码和力度”)21世纪教育网
5. A(王实甫应为郑光祖,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6.A(“艺术”应为“诗歌”。从“诗歌”扩展为“艺术”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7.A(B“主要”限制不当,因为该段除了讲17世纪,还讲了18世纪“创造性的观念遇到阻力”。C“仍让人感觉到人们更新观念的迟缓”不正确,因为该段是相对于第二段而言,明显感觉其变化之快,即认识突破瓶颈之后变化之快了。D“也流露出一些焦虑”言过其实)
8.C(根据原文可知,“让它的意义非同寻常”的因素不只是那些特点)
9.B(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10.D (①表现李大亮的行政能力;④表现李大亮生活俭朴不求奢华;⑥太宗的“哭之甚恸”不能简单认定是因为李大亮的“忠谨”。)
11.C(李大亮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是“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之前的事。)
12.(1)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就死”“异”,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语意完整给1分)
(2)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衣冠”、“以……为”,每处1分,语意完整给1分 )
(3)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诸”、“持”和“遗”,每处1分,语意完整给1分)
13.惟 天 下 之 静 者/ 乃 能 见 微 而 知 著 /月 晕而 风/ 础 润 而 雨/ 人 人 知 之 /人事 之 推 移/ 理 势 之 相因。
译文:事情有它必然的趋向和终点,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那些冷静客观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将会发生的大变化。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着天要刮风;柱石表面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们疏远广阔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的程度,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喜爱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14.(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对比(1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千里长江”、“古寺疏钟”、“天上银蟾”的存在与金陵的衰亡进行对比,(1分)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2分)(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反衬(1分)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慨。诗人以“千里长江烟淡水阔,古寺疏钟回响不绝,天上银蟾圆缺自若”的永恒自然之景,反衬金陵的衰亡(1分),鲜明地表达了“六代兴亡如梦”的感慨。(2分)(答“借景抒情”、“用典”等虽用到,但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
(2)渔翁是一个独立不移、坚韧不拔的形象。(2分)诗人化用柳宗元《江雪》中的诗句,以渔翁的形象自比,(1分)来表达自己虽境遇多舛,但仍矢志不移,坚持抗金,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1分)21世纪教育网
15.樯橹灰飞烟灭 暮霭沉沉楚天阔 倩何人换取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云树绕堤沙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道不消魂
16.B E(A“糊涂二世”目的是行窃而非拜访。C妻子“撅起了嘴”表示不满。D反映“说谎成风”的现实)
17.①我的谎言说得越来越离谱了,简直糊涂到了极点;②用夸张的描写形容“糊涂二世”听得越来越吃惊,③结构上前呼后应,突出人物的个性并深化主题。
18.虚伪(虚荣、爱面子)、怯懦、自我炫耀(盲目自大)、自作聪明;开篇“我”和岳父母、妻子议论生活中丑恶现象时,慷慨陈词呼吁说真话,但面对来访客却处处说假话,并且还为自己由于内心的怯懦而不敢说真话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从而表现了“我”虚伪、怯懦、自我炫耀、自作聪明的性格特点。答出有正义感,爱国可酌情给分。
19.观点一:褒。①不管祖国如何丑陋,如何贫穷,我们都不能嫌弃,“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②编造谎言是想要掩饰问题,因为一味外扬问题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维护一丝可怜的尊严,可悲可叹。③我们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祖国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把眼光更多地放在祖国的建设成就上,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观点二:贬。①实事求是,不说假话是一个公民的道德底线,是一个国家正常维持与运行的基本元素。②我们要看掩饰的问题是枝节问题还是本质问题,如果是本质问题,绝不能掩饰,只有揭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国家进步。③如果一味地掩饰问题,极易助长权力强势者的私欲,不能保障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
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意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20.不言放弃是愚者,懂得如何放弃是智者。(紧扣寓意,语意连贯,句式与前一句相同即可)
21.①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2分;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50字,2分。
苏武说:英雄需要忠诚。虽然我被困北海,但当我拒绝劝降的诱惑,最终回到汉朝时,我就是英雄。
哈姆莱特说:英雄需要有仇必报。虽然我曾犹豫绯徊,但当我将毒剑刺进仇人的胸膛,灵魂飞向天堂时,我就是英雄。
22.泛指一切给予人向上,给予人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4分)
23.参照2012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正义之师入关后,李大亮从东都洛阳归附国朝,担任土门(河北井陉的古称)县令。属县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用开垦土地劝勉人们,当年就获大丰收。他亲自搜捕盗贼,所攻打之处总能平定。当时太宗位居藩镇,巡视安抚北部地区,听说他的事迹而赞叹。那以后,胡人侵犯边境,李大亮部众少不能抵挡,就单人匹马到敌人军营,叫来敌人的主帅,把祸福向他讲明,胡人感动悔悟,互相带着前前后后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属县境内因此太平。高祖非常高兴,按照功劳赏赐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这些人说:“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全都放走了。 
贞观元年,他离开都城担任凉州都督,凭借仁爱宽厚的治理闻名。曾经有宫里来的使者到了凉州,见到凉州有著名的猎鹰,就暗示李大亮献上它。李大亮秘密呈上奏章说:“陛下很久就不再打猎了,但使者却索要猎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违背您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他自己擅自做主,这说明派遣的不该是这样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贞观十七年,晋王成为皇太子,东宫太子的属官,都大规模从重臣里选拔。让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值宿保卫两宫,特别被亲近和信任。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他就像这样被信任。李大亮虽地位名望显赫,但住处地势低洼狭小简陋,衣服俭朴随意。至于本性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他去世时五十九岁。  
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为他在另外的临时住处表达哀思,为他哭得特别悲痛,停止处理朝政三天。追封他为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号叫懿,陪葬在昭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