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与线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师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美术 课时 2课时
课题 点与线的魅力 学习 领域 设计·应用
学习 指引 学习点、线构成的知识,运用点与线构成设计表达感情。 学习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审美能力,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与线,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不善于发现身边的美,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去发现探索。个别学生对美术缺少兴趣,依赖性较强,学习兴趣较低。
点、线构成的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内容广泛,教师要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点和线两种基本的构成要素结合身边的事物给学生以清楚的解析,启发学生关注生、关注自然,领悟“美无处不在”。
二、教材分析
课文首先通过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自然界的斑马,服装设计中点、线的运用等三类范例导赏入手,让学生发现点、线构成的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然后通过“欣赏与探究”、“表现与创造”、“思考与评价”的活动环节,让学生了解、掌握点与线的构成规律,学习基本的设计方法,并启发学生平面构成设计实践中,运用基本的平面构成知识表达一定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启发学生欣赏点、线构成图案的美感,了解其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形象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
四、教学要点
重点:点、线的构成形式。
难点: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表达一定的感情。
兴趣点:观察、发现身边的点、线构成元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作品实例。 学习用品:铅笔、图画纸、贴纸。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自觉学习的习惯。
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 什么是构成? 构成的核心要素? 点与线的特征。 学生回顾: “构成”是设计中的一种概念,他是“组装”的意思,就是将平面设计中所需要的诸要素,像机器零件那样,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组装”,形成一个新的图形或画面。 造 型 要 素:点、线、面、色彩、组合关系 情 感 心 理 要 素:造型要素通过视觉、知觉所引发的各种情感心理反应。 点:大小、轻重、爆炸、膨胀、柔软感等。 线:粗细、斜正、流畅、放射、节奏感。 复习导入,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课堂发展 课堂发展 课堂发展 点与线构成的规律 1.展示图例作品,让学生尝试找出点、线构成规律。 2.归纳、分析点、线几种基本的构成形式:重复、特异、自由、发射。 三、构成的表现与创造 1.设问:你能从身边的事物中感悟到点与线所构成的吗? 大自然中的点与线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画家如何用点与线表达感情(画家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欣赏) 四、课堂练习 1.通过图片展示结合音乐播放,引导学生对范例作品进行欣赏,提示创作要求。 表现与创作 聆听不同乐器伴奏的名曲,尝试用点与线构成的画面去表达音乐的情感、节奏与旋律。 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一边听音乐(钢琴曲卡农)一边在纸上随意位置画出几个各种类型的“点”和“线”,音乐停止后,根据画面效果,逐步完善。 注意点与线的位置、大小、长短、疏密、粗细的变化。要有区别又要统一和谐。 2.教师在学生作画过程中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评 请学生对作品自评与互评。教师点评部分有特点的作品。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具体的美术知识,有什么感受,在各项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六、课程总结 我们重新认识了点与线,要学会大自然中的点与线完美结合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善于去发现身边的美。 运用点与线来表达感情,了解外国著名画家如何运用点、线来表达感情,运用点线来表达音乐的节奏、情感与旋律。 3.从生活中去发现点与线构成的美感,并用抒情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审美感受。 一、点与线构成的规律 1.积极思考,找出点、线构成规律。 2.归纳、分析点、线几种基本的构成形式。 三、构成的表现与创造。 1.积极思考,联系实际想想身边事物中哪些运用到点与线。 2.欣赏作品,了解艺术家是怎样用点与线结合自己的情感运用到创作中去的。 四、课堂练习 结合音乐,带着情感进行创作。 五、作品展评 1.讲讲自己作品的设计意图,运用了哪些构成形式。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2.说说学习感受和学习表现。 六、课程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中的美感体验,培养写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强化学习重点,加深知识理解。 检验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的程度。 通过欣赏、分析、归纳。让学生认识、理解构成作品的美感。 体验体验设计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以设计构成表达一定的人文情感。 明确自己的知识水平。有利于不断提高。 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及作出恰当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点和线的概念容易理解,在生活中也能找到相应的例子。但运用点线进行情感表达,部分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状态,老师在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