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大器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
六
国
论
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因为“楚人一炬”,而灰飞烟灭,杜牧在反思;鼓角争鸣、刀光剑影,地偏一隅的秦国吞并山东六国成了最后的赢家,苏洵也在反思。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洵的《六国论》,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段史实,他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家有老人泉),宋代眉山人,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有“苏氏文章擅天下”之誉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书,下笔顷刻数千言,著有《权书》《衡论》等,文集为《嘉佑集》。
为文擅长政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
解题
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秦—强
楚—大
齐—富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在苏洵的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纳银纳绢。这样贿赂的结果,既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器
擅长
原因
有的人
sàng
灭亡
都
由于
因为
保全,形做动
判断句
判断句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凭借
得到
它的实际数量
丧失的土地
最担心
当然
jué
其
祖辈父辈
pù
jiè
暴露
全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军队
满足
更加
确定
用
以至于
灭亡
侍奉
得当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最终
亲附
已经
幸免
坚持正义
起初
他们的
因此
灭亡
这
功效
用
才招致
状语后置
两次
使……退却
判断句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等到
被诛杀
成为
坚持到底
智谋和力量
灭亡
几乎
实在
假使
爱惜
行动
命运
如果
或许
轻易
jì
判定
被动句
状语后置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用
合
礼遇
向西
吞咽
形势
胁迫
一天天地
被动句
割让
以致
治理
被动句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势力
的
却
凭借
如果
凭借
在六国之后
却
跟从
先例
定语后置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2.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3.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一、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中心论点)
分论点
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地有限——欲无厌
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事实论证)
道理(引用论证)
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为计速祸
赵
诛良将,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
以赂者丧
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假设论证)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总结上文,解决问题。
第五段,借古(六国破灭)——讽今(在六国下)。
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做对比?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出论题、主论点: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力亏,分析六国破灭直接原因赂秦导致力亏的结果。
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
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并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