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论证要合理—论证方法的恰当丰富》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论证要合理—论证方法的恰当丰富》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0:0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论证要合理——论证方法的恰当丰富》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学会恰当地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合理充分。
【课前学习任务】
1.完成第五单元课文的学习,反复研读课文,学习几篇文章中恰当丰富的论证方法。
2.对于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如何恰当使用论证方法”有自己感性、碎片化的思考和认识。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我的写作金点子”
1.整理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2.归纳总结论证方法使用原则。
学习任务二:
“通过实践学习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1.对比下面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1)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许多有学问的人,因没有智慧,不懂得变通,最终一事无成。智慧也离不开学问,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如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方可。无学问的智慧,是空洞的,也不会是真的智慧。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
(2)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如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为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象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就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像探照灯一样,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寥廓天空。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样,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往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是靠得住,最为精深,最可宝贵。 (罗家伦《学问和智慧》)
2.小李同学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篇文章的提纲,也多次用了例证法,思考它还有什么改进提升的空间?
分论点一:好的环境,导引着人的选择与成长。(亮观点)
孟子小时候受家周边环境的影响,不专心学习。起初他家住在山麓坟地附近,看到送葬队伍出殡的情景,孟子就与小伙伴模仿他们的哭喊;家迁至集市旁时,他又学起大人做生意的样子;最后孟母带着儿子迁至学馆旁定居,朗朗的读书声萦绕耳边,深入人心。渐渐地他选择专注读书,成年后终写出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著《孟子》。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博览群书、乐于交友。吕公著在其身旁,耳濡目染了永叔的做事态度和写作时投入的情感,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写作水平迅速提高。(叙事例)这两则故事表明了环境对人选择与成长的重要影响。好的环境会激励人渴望成功,引导人做出正确的抉择,好的环境还能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加速成长。我们怀揣怎样的梦想,想成为怎样的人,追求怎样的人生,就去选择和创造怎样的环境。(析材料)
3.修改小李同学分论点一的片段。下面是小李所在小组同学帮助她修改完成的片段。
分论点一:好的环境,导引着人的选择与成长。(亮观点)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初识敦煌是因为一次毕业实习,为一次免费的敦煌旅游。可当身处西域文明的中心,看着栩栩如生、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时,她既满足又震撼。在阅读了大量敦煌文献,接触了为保护敦煌艺术,心甘情愿过着西北农民一样生活的两位院长后,她坚定地选择留在敦煌。是敦煌的艺术与人文环境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环境,作为人接触的客观世界的总称,既导航着人的成长变化,也导航着人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 15 岁初到陕北时很不适应,但陕北的乡亲们真诚地帮助他,鼓励他。他逐渐习惯了简陋的乡村窑洞,习惯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入了党,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考进了清华大学……梁家河插队的经历作为他“人民信仰”的源头活水伴随他走过了一段段难忘的岁月。梁家河淳朴厚道的人文环境深深地影响了总书记,也让他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他坚定的人生信条。(叙事例)这两则故事表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和选择的重要影响。好的环境会激励人渴望成功,它潜移默化地引导人做出正确的抉择。环境能够导航我们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我们怀揣怎样的梦想,想成为怎样的人,追求怎样的人生,就去选择和创造怎样的环境。(析材料)
4.我们来看看两位同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开头,用的是不是引证法?
小池: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如何在大学中脱颖而出》一书中强调,要与非凡的成功者共处。这样做不仅让你精神大振、受到鼓舞,而且使你积极思考如何努力才能获得类似的成就。
小李:古人曾说过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俗的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你肯定还听过这样一句话:“名师出高徒。”由此可见,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改变人的一生。
学习任务三:
“构思论证方法怎么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1.指出小高小组制作的写作材料包的问题。
2.帮助小高修改作文,请完成评价表格。
关注方向 质疑原因 修改意见
观点是否一致
整体思路是否清晰
分析所用材料是否能支撑观点(你可以为其提供哪些材料)
论证方法是否恰当
3.点评欣赏修改定稿后小高的作文
知足者常乐
有人说,知足便是满足于现状,每天啃着“老本”,悠哉游哉虚度光阴。最终,他们仍在所谓的快乐中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有人说,知足是一种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逃避问题的行为,是进步的绊脚石,会“赶走”快乐。不得不承认,不知足的态度的确可以催人奋进,但在当今许多人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是时候改变对“知足”一词的理解和态度了。
先举个例子。张翰的莼鲈之思,不知诸君可否听说过?张翰曾做过官,一日见秋风起,故乡吴郡莼羹、鲈鱼脍的美味唤起了他摆脱官场的心。他感慨:“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不懂得摆脱,不懂得知足,使得面前的名利掩盖了纯正的追求,最终成了他们一生的羁绊!人生是旅行,不是追逐名利的科场,学会知足,学会珍惜自己纯正的追求,才能真正快乐地享受这漫长的旅程。
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人生也是一种理想的冲突场,人生的悲剧则多源于冲突不得解决。以鱼和熊掌作比,悲剧发生就是既不肯舍鱼,也不肯舍熊掌。”往往人们手中便是一尾鲜鱼,却仍前赴后继地去争夺那玉盘中的珍馐熊掌。最终,不但熊掌没争取到,鱼恐怕也失掉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却不肯知足珍惜自己手中的一切,不肯作出取舍,这便成了悲剧的源始。
反观现在,多少贪官“落马”,又有多少“老虎”“苍蝇”身败名裂,甚至身陷囹圄,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然而懂得知足的人,手握真正的人生指向标,把握现在,脚踏实地,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不为功名所惑,不为利禄所扰。一路上,稻香相伴,小桥流水人家,质朴的心中却蕴含着高明的人生智慧。人生路漫漫,愿你能懂得知足,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望峰息心”,怀着对生活的珍惜与感激,认认真真享受人生的长途旅行。
知足者常乐。珍惜自己纯正的追求,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珍惜现在的幸福与美好,
抓住机遇,虔诚地走自己的路,这便是我每天对自己的叮咛。
【学习资源】
课外选读:王宜振《作文课讲稿》、郑晓龙《感受 思考 表达——中学生作文二十课》。
【作业设计】
1.小池同学从“知足者未必常乐”的角度也制作了一个材料包,我们来评价一下他的这个材料包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是不是合适?
2.阅读《知足者,常乐也》一文,思考本文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
知足者,常乐也
①知足者,常乐也。
②知足,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即对己对人皆不强求;常乐,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对事对物皆有包容。
③当然,知足常乐者,并不是说这个人要安于现状,没有追求,没有理想,而是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取舍,懂得放弃,毕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艳羡富人们的生活,极力遮掩自己的贫困,对于勒的态度也完全建立在金钱之上,毫无亲情可言。因此,他们的人生注定不会常乐。
④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面对仕途不顺,宏图难展,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乡野山林中,找到了人生乐趣。其田园诗作因传递出来的悠然达观的人生信条而传唱千古。鼎鼎大名的诗仙李白,据传曾得“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可一生才华浪置,不得重用,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达观之句,在周游四海、浪迹天涯中,将诗意尽情挥发,成为唐诗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被林语堂先生称为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的苏东坡,一生坎坷,正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的自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断被贬滴的命运,并没有阻挡东坡居士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遂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胸襟。
⑤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那么我们不妨“常想一二”。知足者,常乐也。
(选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教参,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