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基础)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拭(shì) 塞下(sài) 千嶂(zhàng) 人不寐(mèi)
B.浊酒(zhuó) 燕然(yān) 胸襟(jīn) 鬓微霜(bìn)
C.未勒(lè) 羌管(qiāng) 貂裘(qiú) 右擎苍(qín)
D.霹雳(pī) 蛾眉(é) 的卢(dì) 麾下炙(huī)
2.下面加粗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媵人持汤沃灌(菜汤)
B.预君子之列(预备) 岁有裘葛之遗(给予,赠送)
C.缊袍敝衣(短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
D.俟其欣悦(等待) 腰(在腰间佩戴)白玉之环
3.下面诵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俗子/胸襟谁/识我?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范仲淹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秋瑾,别署鉴湖女侠,中国民主革命烈士,曾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
C.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直抒胸臆,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杀敌报国之豪情。
D.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3分)
不同的人生态度,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________。处处为他人着想的,________;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①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②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
③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
④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A.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①④ D. ④①③②
6.根据提示默写。(11分)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2)____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3)《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杀敌报国、守卫边疆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表达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又称“长短句”。苏轼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7.下面是一些高校的校训,仔细观察,回答问题。(5分)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兰州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1)请你帮杭西都同学解释校训中加粗字的具体含义。(2分)
独树一帜( ) 止于至善( )
(2)上述校训中都有“自强不息”,你认为哪个学校的校训最吸引你,请结合校训内容阐述理由。(3分)
二、阅读(39分)
8.古诗词赏析。(3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请你选出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3分)
A.这首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写此词。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引用典故,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作者以冯唐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
C.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场面,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融叙事、用典、言志为一体,由“狂”字贯穿全篇,委婉表达词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全词用语刚劲,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
9.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下列小题。(11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同“措”)B.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C.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白色丧服) D.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B.而君逆寡人者 学而时习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徒以有先生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述了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场外交抗争。面对秦王居高临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言辞委婉,不敢拒绝,有失明君风度。
B.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疑问,有陈述,有判断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有力。
C.本文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场面中,重点塑造了唐雎这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士”的形象。
D.本文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形象而富有个性,如唐雎在罗列专诸、聂政、要离的壮举后,以“与臣而将四矣”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三人行刺,血拼到底。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7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①,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②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由:走。②放:丢失。
(1)请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②舍其路而弗由( )
③放其心而木知求( )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2分)
(3)孟子很擅长对同一论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就拿这两个文段来说,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但都论述了同一个论点,那就是____________。(4分)
(4)孟子以“善辩”闻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严密的论证体系,[甲][乙]两文中都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
11.名著阅读。(8分)
次日起马,范进独自送在三十里之外,轿前打恭。周学道又叫到跟前,说道:“‘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我复命之后,在京专候。”
(1)此文段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本回目主要写了两人科举高中,一人是范进,另一人是____________。(2分)
(2)吴敬梓在创作本书时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____________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____________的追求。阅读此类作品要注意体会批判精神,欣赏____________笔法。(6分)
三、作文(50分)
12.作文。(50分)
好学多思,乐涌心田。好学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多思迈上了一步步台阶。好学多思在学习、游玩及生活中,曾让我们惊喜不已……
请以《乐在好学多思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擎qíng。
2.答案:D
解析:A.汤:热水。B.预:参与。C.缊:乱麻。
3.答案:C
解析: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A.俗子胸襟/谁/识我?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4.答案:B
解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的诗句。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通读此段文字,根据段意和完整句子的提示,找准句子间的对应关系,如“平实”对应“谦逊”,“兼济苍生”对应“心怀天下”那么,“乐观”可对应“坚强”,“豁达”可对应“大度严谨”可对应“—丝不苟为他人着想”可对应“富有爱心”。
6.答案:(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四面歌残终破楚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解析:(1)—(2)属于直接型默写题,注意“患”“辟”“残”等字不要误写成同音字。(3)—(6)是理解型默写题,要抓住“杀敌报国、保卫边疆”“激烈的战斗场面”“知音难觅”“泪湿衣襟”“以魏尚自许”提炼出应填句子。注意“霹雳”“遣”等字词的正确写法。
7.答案:(1)树立 极;最
(2)(示例1)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与之相应,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句话能让我充分感受到清华学生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具有一流的品格和团结协作、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
(示例2)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就是要奋发图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道德意识和实际行动相统一。这句校训能够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勤于实践,使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
(示例3)兰州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说的是人们要保持一种刚劲有力、生生不息的精神,同时要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理念,内化吸收,注重自身的独特性,要有所长,这句校训有助于激励学生成为专业创新型人才。
(示例4)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通过不懈努力,以达尽善尽美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最高的境界决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这句校训可以激励我积极进取、努力开拓、追求至善至美。
解析:(1)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树:树立。止于至善: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至:极;最。
(2)从所给的四所大学的校训选择最吸引自己的一个,解释校训的意思,分析校训中蕴含的学校文化及精神,最后指出校训对学生的要求、鼓舞、期望。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直接表达词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故选:C。
9.答案:(1)C;(2)C;(3)A;
(4)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解析:(1)“缟素”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为“穿白色丧服”。
(2)A.表祈使语气/代词,代大鹏。B.表转折/表顺承。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3)面对秦王居高临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言辞委婉,但不是不敢拒绝,而是婉辞拒绝,不失明君风度。
(4)注意字字落实,同时要注意信达雅的要求。本题关键词:“虽”,即使;“直”,只是。同时还要注意反问句式。
10.答案:(1)①同“德”,感恩,感激;②不;③寻找
(2)①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②求学请教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找回他丢失了的本心罢了。
(3)不可失去本心
(4)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甲]文把“乡”和“今”做了对比,强调了本心的重要。[乙]文把“丢失鸡犬知道寻找”和“丢失了本心却不知寻找”做了对比,强调了应努力找回本心。
解析:(1)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①句意: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自己的恩德而接受了它。②句意:放弃了他的正路不走。③句意:丢失了他的本心而不寻找。注意题①中的“得”是通假字,要先指出同哪个字,后解释词义。
(2)①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②之,的。无他,没有别的。求,寻找。
(3)[甲]文运用对比论证,把“乡”与“今”做了对比,从前坚守本心,不接受不符合礼义的馈赠,现在却失去本心而接受了。强调了本心的重要,论证了“人不可失去本心”的观点。[乙]文强调求学请教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找回丢失的本心罢了。所以两文都论述了同一个论点:不可失去本心。
(4)[甲]文运用对比论证,把“乡”与“今”做了对比,从前坚守本心,不接受不符合礼义的馈赠,现在却失却了本心而接受了,从而强调了本心的重要。[乙]文同样运用对比论证,把“丢失了鸡犬尚且知道寻找”和“丢失了本心却不知道寻找”做了对比,强调人应找回失去的本心。
[参考译文]
[乙]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本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本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找回他丢失了的本心罢了。”
11.答案:(1)周进
(2)士人(或:读书人/儒生);理想社会(或:社会理想);讽刺
解析:(1)解答本题,需要对本回情节有具体的了解。“周学道”即周进,与范进有着相似的命运。范进得益于他的关照,才中了举人。
(2)“儒林”,指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儒生”或“士人”这一群体,《儒林外史》主要刻画了这一类人。除此之外,作者还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如王冕、杜少卿等,以此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鲁迅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其讽刺笔法可以借助《范进中举》一文品味。
12.答案:【例文】
乐在好学多思里
我喜欢思考,即使大自然中一片悄悄飘落的叶子,也会引起我无尽的联想,思绪被带到远方,我的心中溢满快乐。
秋天来了,天高气爽,大雁南飞。大自然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引我去探究和思考。
刘禹锡吟道:“自古逢秋悲寂寥”。很奇怪,秋天明明是丰硕的、五彩斑斓的季节,古人为什么那么悲秋呢?我在深秋的田野里徜徉,寻找着答案。难道是因为这秋的寒引发了诗人们无尽的哀愁?秋风的劲舞卷起片片黄叶,光秃秃的丫杈像问天的枯手指,树林里只剩几只灰不溜秋的麻雀在鸣叫,野草也显出憔悴、枯黄的容颜……秋的萧条让人触目伤怀。但我要质问诗人:“难道是一次次贬谪的经历,苍老了你们的心和目光,让你们看不到秋天积极向上的一面,而只见到了这角落里的落叶、枯枝和荒草吗?”我陷入秋的思考中了,思绪穿越了清、明、元、宋、唐,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溯,我似乎触碰到了诗人的愁绪,与他们有了共鸣。
清代诗人龚自珍吟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时间流逝,岁月变迁,繁花变落花,翠绿的叶子化作凋零的黄叶,世间的万事万物生生灭灭,自有其规律。当那些前人伤春悲秋的时候,辞官离京的龚自珍却没有沉沦和哀怨,而是移情于物,借着落花,表达了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若说秋的萧条在于那飞落的黄叶,那未免过于悲观。那被埋藏在泥土下的无声无息的黄叶变化自己的生命形态,为树的生长贡献着养料。它们虽然消亡,但却将自己的最后一点价值毫不保留地送给大地。这消失的落叶不也是第二个“春蚕”吗?黄叶不仅是美丽的终点,更是美的起点,我要为黄叶喝彩。
当秋凤来临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忘记菊花。若单单欣赏盆中之菊,未免过于单调。我求教于山野,且看看那漫山遍野的野菊,一朵一朵怒放,像太阳般的“金花”如勇敢的斗士。这些秋菊不求盆中之贵,只愿在荒山野岭、在百花调谢的秋天默默开放,也只有它们才具备那种与寒秋对峙的精神。而菊正因秋之美而更显高洁,秋也因菊之美而美。
升起的红日,沾满露水的秋草,因水落而显露的自由自在的游鱼……不也构成一幅和谐的图画吗?
是的,秋并不是悲凉的,山野告诉我,秋天的自然告诉我。
站在高堤上,我要一反古人之悲情高声赞美这秋。对于这秋的思考让我的心头溢满收获的快乐,我深深知道思考带来思绪,思绪带来思想,思想带来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美的诠释。
我好学,我思考!我收获,我快乐!
解析:[写作指导]该题为全命题作文题。标题自带立意,“乐”是关键词;“在好学多思里”是介词短语,做“乐”的补语。这就意味着本次作文要写在好学多思里体会到的乐趣,而好学多思的情境范围,从材料中看,涉及学习、游玩、日常生活等,那就从中抓取一个或几个与好学多思产生乐趣有关的素材或观点,构思作文即可。
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此次作文要突出“乐”字,“乐”的来源是“好学多思”。围绕这一立意,可详写一件好学多思的事,比如解决学科难点、游玩中独立出色完成任务或者生活中帮助父母解决了什么难题等;也可以选择几件学习、游玩或生活中发生的反映好学多思之乐的事去写。另外,还可以把“乐在好学多思里”作为中心论点,选择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论证该论点,写一篇有理有据的议论文。当然,如果你有足够多的素材和感悟、美思,也可以写散文;若是你想象力丰富,喜欢发散思维,也可以写小说、童话、科幻故事之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