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
(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时长:12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I卷第1至4页,第II卷第5至8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上交。
第I卷 选择题(共33分)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中国画里会蕴藏着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__________。如果背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仅仅关注画的题材与技法,便是__________,对画意的理解终归枉然。在画中,山间蓊蓊郁郁的林木,蓬勃着生命的气息;园中矮墙罅隙中的老藤,则伸展着另一种倔强。皓然的月光一旦入画,便是一首镌永的诗。脉脉的流水,会哼着它的调子,悄然地与观者__________。感知到自然中的生命力量,即便遭遇迁谪的文人也可以在一幅画作里安放自己的灵魂。那份隐于画中的幽深而旺健的生命体验,会将一颗张皇的心熨帖得宽快悦适。于是,在这沧茫天地间,纵使人渺小如蜉蝣,却仍可画出最遒劲的线条。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蓊蓊郁郁(wěng) 罅(xià)隙 倔(juè)强
B.镌(juàn)永 脉(mò)脉 悄(qiǎo)然
C.迁谪(zhé) 张皇(huáng) 熨(yù)帖
D.沧(cāng)茫 蜉蝣(yóu) 遒劲(jìn)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咏叹 缘木求鱼 不期而遇
B.喟叹 按图索骥 相见恨晚
C.咏叹 按图索骥 不期而遇
D.喟叹 缘木求鱼 相见恨晚
3.下列诗句与文中画线句使用修辞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B.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基层、农业一线集聚,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中国虽说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蒸”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值得推崇。
D.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单位工作甚至家庭琐事,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5.某同学在学习成语知识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写下以下几个结论。其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出自《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诗人,字乐天,曾倡导过“新乐府运动”。
B.“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出自《赤壁赋》。作者苏轼为北宋文学家,字子瞻,位列“唐宋八大家”。
C.“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D.“传道受业”指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出自《师说》。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被曾巩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6分)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6.材料一中对 “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7.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8.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D.以为狂人。 以为:认为。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 环顾其中
B.则群聚而笑之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幸见取
D.小学而大遗 又挈挈而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B.《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C.柳宗元在文中,说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他那些自谦之词,是对韦中立的“欲相师”婉言谢绝。
D.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117分)
注意事项: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四、(27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分)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赤壁
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词人站在赤壁江边,眼前立刻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颔联借助想象,再现了周瑜挥动羽扇,火烧赤壁,大破曹军的场景。
C.颈联继续虚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4分)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任由苇叶般的小舟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潇洒惬意。(苏轼《赤壁赋》)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9)静女其娈,_________________。(《静女》)
(10)_____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草木深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
⑧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⑨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⑩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 第一段写村庄里的草木春荣秋谢,在村庄里到处生长,覆盖了村庄的秘密,揭示了草木和村庄的密切关系。
B. 进入城市以后,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我不再喜欢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木。
C. 在村庄的时候,我曾经很不喜欢草木,觉得它们是不必要的存在,想把它们统统连根拔掉,彻底赶出村庄。
D. 草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赐予我们不可复制的生活,给予我们生活的食物,成为我快乐的主要源头。
E. 文章采用记叙、抒情、说理等表达方式,叙述了在村庄贫穷而美好的生活,阐述了草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6分)
17.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6分)
18.“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4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9.仿照下面例句,再选择一个词人,仿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结构和修辞均相同。(6分)
任何一个词人的写作风格都不是唯一的:
即使曾经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也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柔情。
即使曾经低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也会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豪放侠骨。
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材料①概括成一个5字短语,然后跟材料②所给短语一起组合,写出下联。(4分)
材料①:历经5年规划、9年建设,前后历时14年,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5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今后,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将从3小时缩短至45分钟,珠三角西部都将被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范围。
材料②:三千里 振国威 波涛正涌 跨海长虹
上联:四十年改革犹酣 仰观日月星 望天巨眼施神力
下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胸中怒火中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围绕材料,以“学会_________”为题进行写作。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参考答案
1、【C】A项,倔(jué)强 ; B项,镌永,应写作“隽永”;
D项,沧茫,应写作“苍茫”,遒劲(jìng)。
2、【A】
·咏叹,歌咏,有赞美之意;
喟叹,因感慨而叹气。此处有歌咏之意,应选用“咏叹”。
·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按图索骥,比喻按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此处指方法不对,应选用“缘木求鱼”。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意外地相遇;
相见恨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相投。此处指偶然遇见,应选用“不期而遇”。
3、【D】划线句“皓然的月光一旦入画,便是一首镌永的诗”运用比喻修辞。
D项,为互文的修辞,其他均为比喻修辞。
4、【D】
A项,结构混乱,“造成……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和“……局面主要是…导致的”保留一个。
B项,搭配不当,“促进”应改为“增强”或“提高”。
C项,语序不当,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放主语前面,“虽说”应放在“中国”之前。
5、【D】韩愈被苏轼称赞为“文起八代之衰”。
6、【D】
A项,“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
B项,“都是‘愚’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中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项,“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D项,原文“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7、【A】
A项,“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B项,原文“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项,原文“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D项,原文“礼则有甚于道德”“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8、【D】D.“以为:认为”错误,“以为狂人”的意思是“把他看作狂人”,所以“以为”的意思是“把……看作”。
9、【C】
A.前一句“其”,副词,表推测,大概;后一句“其”,代词,自己。
B.前一句“之”,做代词,他们;后一句“之”,为结构助词,的。
C.两个“乃”均表转折,竟然。
D.前一句“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后一句“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10、【D】“固无取”做“卜”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
“人”修饰“师”,作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
“取”做“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选项C;
【D】D.“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错误,由原文“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可知,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由此可知,作者是批评当世不事师的现象,柳文并非否定师道。
12、
(1)中,合乎;輮,用火烘烤使得弯曲;以为,以之为,省略句
是故:因此。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所以:……的原因。其:大概。
(3)舞:使动用法,使……起舞。泣:使动用法,使……落泪。
13、
(1)C “虚写”错误,应该是“实写”。
(2)
同: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2分)
异:苏词借英气勃发的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和人生的旷达之心。(1分)
戴诗既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又化用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千古名篇,表达了对苏轼的钦佩、怀念。(1分)
14、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一尊还酹江月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艰难苦恨繁霜鬓
(7)栗深林兮惊层巅 (8)金就砺则利
(9)贻我彤管 (10)还顾望旧乡
【BD】
B.“进入城市以后,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错误,根据原文“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可知,作者进入城市以后,并没有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还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
D.“成为我快乐的主要源头”错误,根据原文“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可知,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但不是“主要”源头。
16. 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
17. 运用拟人、排比,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18. 认同,草木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
19.略
20.
三千里波涛正涌(1分)
横贯港珠澳(“横贯”词性、意思合理即可得1分,“港珠澳”1分)
跨海长虹振国威(1分)
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