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课后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课后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8:3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泰山记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山麓(lù) 雕砌(qiè) 山巅(diān)
B.悬崖(yá) 石磴(dèng) 须臾(yú)
C.戊申(wù) 岱祠(cí) 姚鼐(lài)
D.膝盖(qī) 石罅(xià) 绛皓(hào)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B.“泰山之阳”中的“阳”是南面的意思。
C.“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谥号。
D.“戊戌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C.是日观道中石刻 是:判断动词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磨灭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劝学 劝:鼓励 ②驽马十驾 驾:驾车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④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普通
⑤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阔明亮 ⑥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将:表假设 ⑧洗盏更酌 更:再
⑨而皆若偻 偻:佝偻 ⑩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罅:罅隙
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①⑤⑥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食埃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非能水也 ⑥击空明兮溯流光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⑧泣孤舟之嫠妇
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⑩小学而大遗
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⑩ B.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⑩/⑧
C.①②⑨/③/④⑤/⑥⑩/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6.下列选项中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次关木索 同“贯”,这里指戴上 若望仆不相师 怨恨,抱怨
越长城之限 门槛,这里指城墙 而皆若偻 迅速
B.则仆偿前辱之责 同“债”,指下狱受腐刑 厥有《国语》 才
举酒属客 同“嘱” 嘱托 凌万顷之茫然 旷远的样子
C.请略陈固陋 固执鄙陋的意见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抒发
其远古刻皆漫失 弥漫 道皆砌石为磴 石级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法度、法规 婴金铁受辱 缠绕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山川相缪 盘绕、围绕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匏樽以相属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 B.顺流而东也,舳舶千里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明烛天南
9.下列对语句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客有吹洞箫者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而今安在哉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B.其阴,济水东流
C.道皆砌石为磴 D.明烛天南
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纵一苇之所如
C.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B.倚歌而和之(和谐)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扣舷而歌之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渺沧海之一粟 越长城之限
14.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1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相来记日,如农历每月初一为晦,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朔。
B.“斗”“牛”是“二十八宿”中的两个。古人把地上州国的位置与天上星宿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C.“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阴”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淮阴”指淮河以南地区,“华阴”指在华山的北面。
D.京师,国都。因各朝代国都大多不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登泰山记》中的“京师”指清朝国都“北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6.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区分)/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在)/道皆砌石为磴(台阶)/余始循以入(沿着)
B.道少半(不到一半)/遂至其巅(山顶)/苍山负雪(背,覆盖)/明烛天南(照亮)
C.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渐渐)/绛皓驳色(黑色)/多平方(平坦方正的石头)
D.而皆若偻(引申为“鞠躬”)/僻不当道者(阻挡)/多平方,少圜(通“圆”)/生石罅(缝隙)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 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
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20.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22.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
B.阴,山北水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2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25.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节选)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
C.丁未,干支之一,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申日。
D.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9.作者登泰山的过程经历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说明。
3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3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一开篇即介绍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以此统摄全篇,使读者对泰山有个总体印象。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难。
(3)《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描写作者登上山顶看到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天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4)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6)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
(7)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解析: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雕砌”的“砌”应读为“qì”。
C.“姚鼐”的“鼐”应读为“nài”。
D.“膝盖”的“膝”应读为“xī”。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谥号”错,应该是年号。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漫”,弥漫。解释正确。
B.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动词,照。解释正确。
C.句意: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是”,指示代词,这。解释错误。
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漫”,磨灭(石碑经风雨侵蚀而自己模糊不清)。解释正确。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②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④圣人无常师,常,应译为“固定”;
⑤击空明兮溯流光,空明,应译为“月光浮动的江面”;
①③⑥⑦⑧⑨⑩正确。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状语,向上;
②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名词作动词,向老师学习;
⑤名词作动词,游泳;
⑥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⑦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⑧使动用法,使……哭泣。
⑨名词作动词,照;
⑩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所以,①②为名词作状语,③⑦为意动用法,④⑤⑨为名词作动词,⑥⑩为形容词作名词,⑧为使动用法。正确分类为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⑩/⑧。
故选B。
6.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皆若偻”中的“偻”理解为“迅速”错误,依据语境,应理解为“脊背弯曲”,引为“鞠躬”;
B.“举酒属客”其中“属”字是“致意,引申为劝酒,劝请”之意;
C.“其远古刻皆漫失”中“漫”是“模糊”之意。
故选D。
7.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于”的意思分别是:介词,表被动/介词,在。
B项,“而”的意思分别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D项,“以”的意思分别是:介词,在/连词,表承接。
故选C。
8.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汇活用的判断能力。
A.“歌”,名词作动词,歌唱。
B.“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
C.“正”,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D.“烛”,名词作动词,照。
故选C。
9.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
①“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②“有吹洞箫”定语后置;
③“乎舟中”状语后置;
④“安在”宾语前置。
①③均为状语后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④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B。
10.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的判断能力。
A项,“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B项,“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C项,没有活用;
D项,“烛”,名词作动词,照。
故选C。
11.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特殊用法的能力。
A项,“冯”同“凭”,凭借;
C项,“采”同“彩”,彩色;
D项,“圜”同“圆”,圆形。
故选B。
12.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B项,和:同声相应,唱和;
C项,适:享有;
D项,相;互相。
故选A。
13.D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扣舷而歌之”意思是: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思是:与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
C项,第一个“乎”,助词,……的样子;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意思是:(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意思是:(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
D项,两个“之”,都是均为结构助词,的,意思相同。
“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说: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越长城之限”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
故选D。
1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故选C。
15.A
【详解】应对此类为题,考生平时要多积累,积累时要先理解再识记,并且要及时梳理,使分散的、凌乱的知识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显示出较为清晰的脉络。
A项,“农历每月初一为晦”“最后一日为朔”错误,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故选A。
【点睛】高考对文学常识考查的基本要求为: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品。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的时代、代表作品、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相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16.B 17.A 18.A 19.(1)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时,我和子颖(或朱孝纯)在日观亭里坐着,等待日出。
(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20.写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分:分界。句意:在那南北分界处的。
C.绛:大红。句意:或红或白,颜色错杂。
D.当:处在。句意:那些偏僻没处在道路的石刻。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错误,应为“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朱孝纯之子朱颍”错误,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颍。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晦”,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坐日观亭”,省略句,“坐(于)日观亭”,坐(在)日观亭里;“待”,等待。
(2)“是日”,这一天;“刻”,石碑、石刻;“漫失”,模糊或缺失。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道中石刻”可知,写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意思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这些祠庙和石刻都是泰山的人文景观,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没处在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21.D 22.A 23.A 24.(1)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或朱孝纯)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25.写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漫”,磨灭。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恒山”错误,应为“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朱孝纯之子朱颍”错误,应该是:朱孝纯,字子颍。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晦”,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坐日观亭”,省略句,“坐(于)日观亭”,坐(在)日观亭里;“待”,等待。
(2)“是日”,这一天;“刻”,石碑、石刻;“漫失”,模糊或缺失。
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道中石刻”可知,写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和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意思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这些祠庙和石刻都是泰山的人文景观,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了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26.B 27.C 28.(1)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2)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29.路途长——有七千多石级;
行程艰难——需翻越山岭,经过山崖;
比较危险——石磴因雾气及结冰而打滑,易失足。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
B.“旧时均可指国都”错误,京师,指国都。“京”字单用可以指“京师”,“师”字单用没有京城之义。除此之外。“京师”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或者“朝廷”。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称呼。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动静结合的方法”是作者描写雪景所用方法,不是描写途中的艰险的方法。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当”,在;“分”,分界;“……者,……也”,判断句。
(2)“望”,远望;“居雾”,停留的云雾;“带”,飘带。
2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句,写出了路途长——有七千多石级。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此两句写出了行程艰难——需翻越山岭,经过山崖。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写出了登山比较危险——石磴因雾气及结冰而打滑,易失足。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30.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极”“臾”“采”“汶”。
31. 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 其阴 济水东流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阳、磴、极、臾、采、苍、负、烛。
32.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