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上 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上 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8:4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远近
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
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
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
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游于艺(广泛涉猎)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 敏捷 ) B.君子喻于义 ( 明白 )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 筐 ) D.克己复礼为仁 ( 约束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⑧
7.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
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
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
8.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9.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文胜质则史
D.如礼何
10.《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多闻。益矣。”
A.友善柔 B.友便辟 C.友谅 D.友便佞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农村生活景象,热闹而充满生气。
(3)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2)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人间如梦,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 ,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______________!(《论语》)
(4)女奚不曰: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5)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答案及解析:
1.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焉: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B项,则:连词,表承接,就。
C项,于: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
D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故选B。
2.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等。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要做到词不离句,看放入句中是否通顺。
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故①②③全都属于古今同义。
故选C。
3.A
【详解】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
A项,“知”通“智”,智慧。
故选A。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劝:勉励。句意: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
C.便辟:阿谀奉承。句意: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
D.归:归顺、归向。句意: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撰:才能。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故选A。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敏:敏捷”错误,“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意思是“办事勤勉,说话谨慎”,所以“敏”的意思是“勤勉”。
B.“喻:明白”正确,“君子喻于义”的意思是“君子通晓、明白道义”,所以“喻”的意思是“明白”。
C.“篑:筐”正确,“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的意思是“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
D.“克:约束”正确,“克己复礼为仁”的意思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故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①师旅:侵略的军队;译为: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国家上。
⑤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译为:五六个成年人。
排除①⑤。
故选B。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风,名词作动词,像风。觚,名词作动词,像觚。
B.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良优秀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C.足,使动,使……充足;退,使动,使……退;食,使动,使……吃。
D.病,意动,对……感到为难;敝,使动,使……破旧;意动,耻,意动,以……为耻。
故选D。
8.B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B项,“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四书”。
故选B。
9.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A项,判断句,“为”表判断。
B项,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C项,判断句,“则”表判断。
D项,固定句,“如……何”。
故选B。
【点睛】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故选C。
11. 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书写:“传”“吠”“巷”“颠”“哀”“鉴”。
12.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往者不可谏 今之从政者殆而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骐”“骥”“驽”“酹”“谏”“殆”“悱”“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