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导入新课
(从唐朝中期到元朝)的六百年孕育并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此种“变身”初见端倪于契丹建立的辽王朝,而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华的框架是在13到14世纪的蒙古时代一下子扩大起来的”;正是这样一个崭新的建国框架,才真正把中华引上了“通向‘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
——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问:在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中,都有哪些政权?
辽、宋、夏、金、元
《天龙八部》里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
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
而虚竹又是娶了哪里的公主?
你看过《天龙八部》吗?
我们现在叙述中国的历史王朝时,常常开口就是“唐宋元明清”一以贯之,这样的表述,实际上并不能代表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宋可以代表中国吗?跟宋并存的还有契丹建立的辽、女真建立的金和党项建立的西夏,他们都是切实的存在,却常常被忽略………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契丹/辽(916-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北南宋(960-1127-1279)
大蒙古国——元(1206-1260-1271-1368)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 西夏 金 元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契丹族
916~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党项族
1038~1227
元昊
兴庆府
女真族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
会宁→燕京(中都)
蒙古族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南北面官
(因俗而治)
金
模仿北宋
一制二称
蒙古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蒙古
驿传制度
行省制度
明
一、辽与西夏
(石敬瑭)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太宗(耶律德光)升为南京,又曰燕京。 ——《辽史·卷十》
1、契丹帝国——辽朝
(1)起源
鲜卑同源,辽河上游
(2)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改国号为辽。
契丹的兴起与幽云十六州
一、辽与西夏
辽
经济
政治
辽宋关系
民族:契丹 时间:916年
人物:耶律阿保机
首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建立
职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政治中心: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农牧两种经济
“澶渊之盟”后,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政治制度
(1)南北面官制度
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胡服,掌实权;
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汉服,仿汉制。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影响:缓和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
辽朝的职官设置:南北面官制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官职
北面官
南面官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
政治制度
(2)四时捺钵制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
钩鱼
夏 永安山 炭山 四到七月 避暑
议政
秋 庆州 伏虎林 七月入山 射鹿
冬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
议政
猎虎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西夏
民族:党项族(羌族的分支)
时间:1038年 人物:元昊
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建立
制度
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同一套官制的不同语言称谓,不是两套官制)
夏宋关系
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1127年,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贺兰山东麓,是西夏历代皇帝的陵墓。
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远祖思恭,唐季受赐姓曰李,涉五代至宋,世有其地。
——《辽史. 二国外纪》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 列传·外国二》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政治制度
1125年,金灭辽。
女真
金
农牧并举
1、女真崛起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定都会宁府。
1125年10月,金兵两路南下,宋徽宗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逃往南方。1127年,金灭北宋。
(1)概况: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3)建立: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二、金朝入主中原
2、迁都燕京
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清朝,定都京师
辽朝,陪都,名燕京
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元朝,忽必烈兴建大都
明成祖时,迁都京师
五朝帝都
3、统治措施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同时保持女真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
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有时作为女真人户的代称,或作官称猛安。《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最初多少不定。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猛安谋克人户平时在训练之余,从事农业生产。有战事则丁壮接受征发,自置鞍马器械出征;其家口仍留家生产。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
3、统治措施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同时保持女真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
3、鼎盛时期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4、衰落
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阅读课本,了解辽、西夏、金建国的基本历程,思考三个政权的制度中的相同之处。
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在治理过程中实行双轨制度,既有本民族的制度,也有汉族制度(华夷同风)。
攻破 临安
1、元朝统一的过程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灭西辽、西夏、金朝、招抚吐蕃,兼并大理
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
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6年
灭南宋余部,统一全国
1279年
蒙古其他区域逐渐形成四大汗国
"大元"出自《易经》"大哉乾元",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1206年
1218年—1253年
1260年
1271年
1259年—1294年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东
海
海
南
河
黄
长
江
江
龙
黑
斡
难
河
鄂
嫩
河
大翰耳朵
1206年成吉思
汗建立蒙古国
中都
1271年忽必烈定国
号为元。次年,改中都
为大都,并定都大都。
1234年灭金
临安
1279年消灭南宋残
余力量,统一了全国。
中兴
银川
北京
杭州
温都尔汗西南
1276年灭南宋
蒙
古
金
夏
西
南
宋
辽
西
大
理
1218年灭西辽
1227年灭西夏
南京
蔡州
襄阳
长
江
开封
厓山
蒙古军进攻金、西辽、
西夏、大理路线
元军进攻南宋路线
1253年灭大理
蕃
吐
1246年灭吐蕃
蒙古汗国
俄罗斯
西亚、中亚
印度河流域
西夏
金
蒙古汗国的征战方向
西征
南战
1.元朝的疆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阴山以北
南海诸岛
库页岛
新疆、中亚
元朝疆域图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宋濂《元史》
共1300多万平方公里
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
伊尔汗国、
窝阔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
……汉、隋、唐、宋……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驿站制度(驿传制度)
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路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部落(叶尼塞河上游),西南通西藏,南接越南、缅甸。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路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蒙古地区的驿站设通政院管理,中原地区的驿站则归兵部掌管。
急递铺: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高一铺,每铺置铺丁五人,负责辗转传递军政机要文书。
◎元代急递铺令牌
背景:蒙古征服欧亚广大地区之后,为实现对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加强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巩固统一。
2、行省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中央设中书省直接管辖今河北、陕西、山东地区。
(3)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共10个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
(4)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5)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6)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2.在中央
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内容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军事
行政
监察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元朝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行省
路、府、州、县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
—————
—————
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对边疆的有效治理:
3.在地方
建立行省
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腹里
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
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内容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行省皆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九一《百官志七》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行省有藩镇之重,为什么没有形成藩镇之势?
1、在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度。
2、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侯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或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
3、实施以行省为重点的地方监察。
4、在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也是行省制度的特征)
为控驭行省,元政府主要实行了四项重要举措: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山川形便,即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进而划分行政区域。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域划分的重要原则之一,能够使行政区划与经济、文化区划一致,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容易成为地方割据的有利条件。
武夷山
南 岭
唐 朝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犬牙交错,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利用犬牙相入划分的行政区域往往地跨多个自然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风俗差别较大。
南 岭
以北制南
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行省制度极大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行省权利大,但受中央制约,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行省制度的意义
1、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2、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中原和边境的联系。
3、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行省制度的影响:
皇帝
中央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
行中书省
继承
创
新
(1)回族形成: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回族
(2)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4、元朝的民族融合
回族舞蹈
元代四等人制
5、元朝的民族政策
此四阶级在政治上之待遇,显分优劣。汉人、南人不为正官。
——钱穆《国史大纲》
等级 名称 民族 目的 实质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第二等 色目人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和女真族等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其他各族等
影响:①使域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②使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互相碰撞,互相吸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
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的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大统一格局下的民族关系: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想控制统治范围内的各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区别对待各民族,使其互相牵制,以使统治民族坐收渔利。“四等人”制是统治技巧的表现之一,差异对待,最终省时省力地巩固自身统治。
——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
首先是区分蒙古、色目和汉族人民两大集团,保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其次是在汉族人民中制造分裂,将其分为汉人、南人两部分,从而便于统治者自上操纵、控制。
区别对待
背景:
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结果:
14 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
1368年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融合。
6、元朝的灭亡
【小结】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 西夏 金 元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契丹族
916~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党项族
1038~1227
元昊
兴庆府
女真族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
会宁→燕京(中都)
蒙古族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南北面官
(因俗而治)
金
模仿北宋
一制二称
蒙古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蒙古
驿传制度
行省制度
明
仿制唐宋的中央官制
创新特色的行省制度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融合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
我们现在叙述中国的历史王朝时,常常开口就是“唐宋元明清”一以贯之,这样的表述,实际上并不能代表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宋可以代表中国吗?跟宋并存的还有契丹建立的辽、女真建立的金和党项建立的西夏,他们都是切实的存在,却常常被忽略………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
“大中国”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经郝经的阐发,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元发扬辽金的“大中国”观,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疆域达到最大
中国之域
中国之民
中国之名
“小中国”最终变成“大中国”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6月
唐朝疆域图(公元669年) 元朝疆域图(公元13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