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19:2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等,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复活》是他呕心沥血十余载,六次删改而成的长篇巨著,是他一生的思想结晶。
列夫·托尔斯泰
(青年时)
(老年时)
背景推理
主要人物
身份地位
聂赫留朵夫
贵族陪审员
玛丝洛娃
沦为阶下囚
的妓女
背景推理
贵族青年________与女仆________彼此相爱,但踏入社会后,受到上流社会享乐纵欲思想的影响,________诱奸了________后又抛弃了她。怀孕的玛丝洛娃被赶出庄园,失去工作的她差点_______,孩子也______ ,受生活所迫沦为______长达7年之久。之后_____卷入官司,沦为_______,与担任________的聂赫留朵夫时隔十年后再次相见。
背景推理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与女仆马斯洛娃彼此相爱,但踏入社会后,受到上流社会享乐纵欲思想的影响,聂赫留朵夫诱奸了马斯洛娃后又抛弃了她。怀孕的玛丝洛娃被赶出庄园,失去工作的她差点病死,孩子也去世了 ,受生活所迫沦为妓女长达7年之久。之后无辜卷入官司,沦为阶下囚,与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时隔十年后再次相见。
整体感知
小说情节包含的四个要素?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
图一(1-21)
事件:
发展
图二(22-43)
事件:
高潮
图三(44-58)
事件:
结局
图四(59-78)
事件:
开端
图一(1-21)
发展
图二(22-43)
高潮
图三(44-58)
结局
图四(59-78)
双方隔栏相认
长凳交谈往事
索要卢布事件
匆匆结束会面
心理分析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问:在“你”“您”这两个称呼中,为什么聂赫留朵夫最终选择了“您”称呼玛丝洛娃呢?
(提示:词的适用语境、两人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心理情感)
心理分析
(1)“您”是敬称,是尊重,也意味着一种距离。“你”多适用于平级或上级对下级的语境中。
(2)两人已经多年不见,彼此隔膜,又因为自己的抛弃,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
(3)由于两人地位的悬殊,聂赫留朵夫怕如果用“你”会传递给玛丝洛娃一种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的感觉。
(4)用“您”能表现自己请求宽恕认罪态度的真诚和郑重。
(5)聂赫留朵夫认为,虽然他的社会地位高于玛丝洛娃,但是在情感上,自己是丑陋的,自私的,而玛丝洛娃是无辜的,所以用您这个称呼,是给地位低的玛丝洛娃以人格的尊重。
心理分析
“我想见见您……我……”
“我来是……”

心理分析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
既然来监狱目的就是为了要向玛丝洛娃道歉,为什么在这里他又需要提醒自己这件事呢?
羞耻感
道德感
心理分析
既然来监狱目的就是为了要向玛丝洛娃道歉,为什么在这里他又需要提醒自己这件事呢?
羞耻感
道德感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
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心理分析
1.聂赫留朵夫道歉的时候为什么要“大声”的说?
2.聂赫留朵夫本就是满怀歉意,既然选择道歉为什么不表露出自己的情感而刻意让自己的语调平得像背书一样呢?
心理分析
“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1)大声:环境嘈杂,听不清;自身紧张。
(2)背书般的语调:
聂赫留朵夫是在经过了激烈的心理斗争抉择之后进行的道歉,内心是不平静的。
面对玛丝洛娃和这么多人进行道歉,他的内心交织着羞耻感与紧张感,多层情感的叠加,使得聂赫留朵夫需要用背书般的语调克制心中汹涌的情感,让自己冷静下来。
已经进行了多次的练习,做过无数次心理建设。
心理分析
“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大声说道。
心理分析
“情绪外泄”

心理分析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心理分析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心灵辩证法
小结
决心道歉:“我想见见……”“我想见见您……”
犹豫退缩:“我想见见您……我……我来是……”
艰难抉择:“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
大声道歉:“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
“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
心理赏析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
心理分析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坚定
心理分析
“卡秋莎!我是来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
急切、恳求
心理分析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我想见见您……”
“卡秋莎!我是来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你看,现在没时间了。”
心理分析
“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
“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忏悔贵族”
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但却由于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的人,但他们通过借助社会认识到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败落后和不合理性,对自己的所犯错误进行忏悔,最终实现自我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深入探究
“人像河川一样在不断流动、不断变化,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种可能性;傻瓜可能变聪明、邪恶的人可能变成善良的人,反之亦然。”
深入探究
作为一个贵族,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不会赎罪的,为什么托尔斯泰要创造出“聂赫留朵夫”这类人物让他们进行赎罪呢?
托尔斯泰贵族出身,世袭伯爵,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他痛恨农奴制,但却反对以革命方式废除,主张温和的变革,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托尔斯泰主义”:一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他主张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
作者简介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的可怕处境以及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和剥削阶级罪恶的认识。
创作背景
深入探究
托尔斯泰的这一安排就是想给良心丧失或良心不完整的人以反思,进行道德上的自我救赎。人性既非孟子主张的本善,也非荀子主张的本恶,人人心中都有善之四端也有恶之魔鬼。由恶到善的关键,也就是驱除心中的恶魔,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文本细读
“托尔斯泰主义”:一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他主张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
这篇选文的现实批判性在哪里体现?
深入思考
“复活”这个题目的具体内涵指的是什么?
深入思考
聂赫留朵夫能否在如此黑暗腐败的社会中,破除重重困难,完成对自我以及自甘堕落的玛丝洛娃的救赎呢?他们两人是否能够如聂赫留朵夫所愿走进婚姻殿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