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9 06: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春秋
观察两图,并结合P33,说说与春秋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一、战国七雄
小诸侯国不断被大国兼并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名称
距今时间
体形特征
生产工具、
生产生活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战国形势图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
时期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 国
魏国遭重创
结合教材P33-34,说说战国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
城濮大战(春秋) 长平大战(战国)
军队规模 晋:2万,楚:4万 秦活埋赵军40多万
持续时间 一天之内 三年
战争结局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战国的历史,就是这七个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比拼国力的历史。而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影响:
目的:
兼并
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促进局部统一和民族融合,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铁犁牛耕推广
私田增多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各国君主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富国强兵
渴望获得政治权力
推 动
1.背景/原因
直接动力
立(徙)木为信
商鞅舌战守旧贵族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
二、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3.时间
4.在位国君
富国强兵
2.目的
5.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大)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最损害旧贵族的利益)
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
农民支持,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
改革条例颁布后,支持者和反对者各半,哪些人会支持?哪些人会反对?为什么?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研读
“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统一度量衡
“决裂阡陌”——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教民耕战”——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1.开始变法
6.影响、意义
有人说:商鞅死了,因此商鞅变法失败了,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商鞅虽死,
而秦法未败!
材料研读
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被车裂而死,那么变法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请说明理由?
①成功的。
②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的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开始变法
7.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或封建性质的改革)
8.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根本原因
启示:①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改革创新是强国之路。
③改革要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改革者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精神。
公元前256
1、时间:_________年
2、人物: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_
3、地点:成都附近的__________
4、构成:由_____和 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李冰
岷江
5、功能:_________________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李冰
防洪、灌溉、水运
渠首
灌溉网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意义:
1、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农业发展。
2、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世界遗产委员会
前475年
前221年
战国
前770年
春秋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诸侯争霸的时代。”
——《中国通史·第一卷》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是一个无比复杂而又无比新鲜的时代。由此中国将进入一个由大分裂转向大一统的历史进程。”
——《中国通史·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