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40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9 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40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09:35: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意。
过程方法目标
2.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2.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计划】
3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是上等佳肴,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冯谖 客孟尝君》一文中, 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有感情熟读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患(huàn) 恶(wù)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而与之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正句(停顿及重音)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个别读,纠正。
4.齐读全文。
(二)介绍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三)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第2课时
三.译读课文,疏通文义
1.小组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句
2.小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一)一词多义
1.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       
呼尔而与之(给)
2.而 蹴尔而与之(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
3.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4.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5.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恩德 )
6.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二)古今异义
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
(三)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四)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 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恩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第3课时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何好处?
【点拨】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观点方法:以“鱼”和“熊掌”设喻 以“鱼”喻“生命”,以“熊掌”喻“人生大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引出论点(题旨)“舍生而取义”的主张。
好处: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而取义”的论点来,自然,明晓。
2.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
【点拨】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
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再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反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
接着举例论证,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
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举例“万种不变礼仪而受”加以证明,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气势充沛,主题鲜明,层层深入论证
3.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4.文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如何理解?
【点拨】最后一句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本心”就是本来就有羞恶,廉耻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看法?
【点拨】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仍然符合新时代道德要求。
6.收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决心的名言,实例。
【点拨】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4)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文天祥被俘后不受元朝高官厚禄诱惑,毅然赴死。
7.归纳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点拨】
(1)比喻论证——熊掌来设喻得出结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以此引出本文中心论点
(2)举例论证——一簞食、一豆羹,乞人不屑也形象证明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3)对比论证——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第二段中把乡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观点
8.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点拨】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五.品读课文,写作借鉴
1.议论严密, 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2.多种方法,论证有力
善用比喻、举例、正反对比论证。 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2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举例论述守义不辱。第1段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用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2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论述有力。
六.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1.按要求填空。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____________(舍生而取义者也),然后从________(正反)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_________ ,(义)“甚于死者”就是________。 (不义)
2.《鱼我所欲也》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点拨】
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点拨】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4. 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点拨】
(1) 做人不应该苟且偷生,假如要背信弃义地过完长久的一生,那还不如舍弃生命的长久,选择道义,光明正大地、充实地度过短暂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道义,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那这种人就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2)人格、价值、权势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有什么地位,都要有羞恶之心,都要坚守做人的尊严,选择“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共40张PPT)
9 鱼我所欲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是上等佳肴,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冯谖 客孟尝君》一文中, 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新知讲解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新知讲解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新知讲解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新知讲解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想要,想得到。
同时得到或占有。
大义。
舍弃、放弃。
生命。




【译文】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比。
读wéi,动词,做,干。
名词,祸患,灾难。
读wù,动词,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
假如,假使。
那么。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
没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心。
不丧失。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种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保持这种操守)让它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脚踩踏着。
饥饿的过路人。
给。
吆喝。尔,用作后缀。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的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同“欤”,语气词。
同“德”,感恩、感激。
侍奉。
有什么益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不做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同“向”,先前、从前。
wèi,介词,为了。
wéi,动词,做。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       
呼尔而与之(给)
2.   蹴尔而与之(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
3.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一词多义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5.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
6.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一词多义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今异义
(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词类活用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 )
新知讲解
故患有所不辟 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通假字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何好处?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观点方法:以“鱼”和“熊掌”设喻 以“鱼”喻“生命”,以“熊掌”喻“人生大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引出论点(题旨)“舍生而取义”的主张。
好处: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而取义”的论点来,自然,明晓。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
然后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再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反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
接着举例论证,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
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举例“万种不变礼仪而受”加以证明,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2.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3.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文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如何理解?
最后一句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本心”就是本来就有羞恶,廉耻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看法?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仍然符合新时代道德要求。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6.收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决心的名言,实例。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4)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文天祥被俘后不受元朝高官厚禄诱惑,毅然赴死。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比喻论证——熊掌来设喻得出结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以此引出本文中心论点 (2)举例论证——一簞食、一豆羹,乞人不屑也形象证明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3)对比论证——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第二段中把乡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观点
7.归纳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8.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1.议论严密, 结构严谨。
合作探究
善用比喻、举例、正反对比论证。 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2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举例论述守义不辱。第1段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用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2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论述有力。
2.多种方法,论证有力
鱼我所欲也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反面论证,万钟俸禄
提出论点
由因推果
假设推理
正反对比
舍生取义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按要求填空。
①这段文字先设喻引出论点____________,然后从________两面论证论点。
②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_________ ,“甚于死者”就是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 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舍生而取义者也
正反

不义
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4. 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1) 做人不应该苟且偷生,假如要背信弃义地过完长久的一生,那还不如舍弃生命的长久,选择道义,光明正大地、充实地度过短暂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道义,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那这种人就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2)人格、价值、权势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有什么地位,都要有羞恶之心,都要坚守做人的尊严,选择“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