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8 22:4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导入新课
2022年8月30日,苏联历史上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逝世
2012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俄罗斯人民对苏联的感情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
2.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
3.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苏东经互会,中苏结同盟。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苏联,1922年底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以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等加入。苏联共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苏 联
波 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民德
南斯拉夫
大 西 洋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经互会”成立
图说历史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拉美一国
古巴
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拉丁美洲:古巴
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位于莫斯科的经互会大楼
(1)1949年,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在莫斯科举行了经济会议。通过《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斯大林按照“苏联模式”(苏联计划经济)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 外,经济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经互会”成立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中苏结盟
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增多:二战前只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在东欧、亚洲、拉美增加许多。
2.经互会的建立:1949年,苏联与一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的作用:克服了东欧国家战后经济困难,也将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3.苏联模式的推广:①苏联通过经互会将东欧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②斯大林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4.中苏互助: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赫鲁晓夫狂热玉米,
勃列日涅夫炫耀军事。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斯大林逝世,在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人民中引起了深切的悲痛,世界各国的共产党、工人党和劳动群众都以不同形式倬念斯大林。中国的哀悼活动不亚于苏联。
新知讲解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模
式形成
新经济
政策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苏联模式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苏俄建立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苏联模式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材料二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1、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 ,重视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2、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赫鲁晓夫1953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访华。在位期间他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1964年下台。
赫鲁晓夫(1894 -1971年)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对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引发东欧一系列骚乱,也影响到中国。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
政治上: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斯大林把不同意他看法的人当作“人民的敌人”
——赫鲁晓夫回忆录
图说历史
01
02
04
03
垦荒运动
改革工业
管理体制
玉米运动
取消交售制,施行收购制
2.赫鲁晓夫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
(2)经济上:重点农业,兼顾工业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改革结果:
有一定的成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失败的原因)
2.赫鲁晓夫改革(评价)
合作探究
在5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变革之风吹到国家上空,人民振奋起来。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雅科夫列夫:《—杯苦酒》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掘墓人: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守墓人:从根本上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慕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二、苏联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改革者:赫鲁晓夫
3.改革内容: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改革重心在农业)
4、结果:改革失败
5、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但是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超级强国。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因心脏病去逝。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
1964年乌克兰人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1
3
2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主要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
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
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合作探究
材料一: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常规武器力量
战略核武器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一度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改革者:勃列日涅夫
3.改革内容:在经济上推行 “新政策”。改革重心在重工业。
4.改革结果:失败.
5.评价:依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状态;
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
莫斯科的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①经济改革失败,转向政治改革
③使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强
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主要围绕计划与市场孰轻孰重的博弈,前期,戈尔巴乔夫仍然延续着斯大林体制的路线,采取以计划为主的经济模式,而在后期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措施放开市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
政治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改革者:戈尔巴乔夫(上台时间:1985年)
3.改革内容: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效果。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 “公开性” 和 “政治多元化”。
4.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01
02
03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苏联改革

模式僵化苏解体,
东欧剧变跟遭殃!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根本原因(内因):
客观原因(外因) :
研讨展示一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东欧剧变:波兰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
东欧剧变的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
原因:①苏联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直接原因)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④西方的和平演变。
结果: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防止苏联解体,结果失败。此事件实际上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变
“八一九”事变
苏联解体
导火线:
图说历史
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
苏联解体
影响: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独立国家联合体
①苏共丧失执政党地位;
②15个加盟共和国解体;
③都放弃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表现
苏联解体的实质:社会制度改变
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原因:①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
③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④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3.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成立经互会,按苏联模式改造东欧国家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1、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   )
A.华约 B.欧共体 C.北约 D.经互会
2、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巩固提升
A
D
3、1989年,社会主义阵营内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场“□□□□”,绝大多数原先由共产党执政的东欧及中欧国家都相继放弃了苏联模式的一党体制,转而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应是(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美苏冷战 D.欧盟成立
B
4、1991年,强大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结束了它辉煌而又悲壮的历程。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马歇尔计划的运用
B
巩固提升
5、“旗帜在诅咒中降落,山河在指点下破碎。苦难从绝望里开始,我从克里姆林宫离开……原谅我,俄罗斯!”诗歌中进行忏悔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戈尔巴乔夫 D.赫鲁晓夫
6、20世纪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更具有优越性
C.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失败
D.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