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习题(精)(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习题(精)(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23:0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蒿(hāo) 疟疾(nüè) 把柄(bǎ) 蚌埠(bènɡ)
B.砒霜(pī) 细胞(pāo) 朔风(shuò) 背包(bēi)
C.遐想(xiá) 栅栏(shān) 杜撰(zhuàn) 惊诧(chà)
D.鄙视(bǐ) 怪诞(dàn) 潜心(qiàn) 刨根(páo)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童年时期的他并未显示出明显过人之处,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完成学业。他对鸟类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动物学。
②抗战历史博物馆近3万件藏品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革命先烈在缺衣少食和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抗争的漫长历史。
③日本对中国高铁技术的态度可谓前仰后合:曾经不屑一顾,如今却刮目相看,其交通大臣到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亲身体验复兴号列车。
④刘教授对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还会严厉批评,他认为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汉语的规范发展都极为不利。
⑤库克自2011年接替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CEO时就感觉自己如临深渊,在公司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⑥屠呦呦被称“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文章写到“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这样写想说明什么?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是有限的,与人类相比是幼稚和低级的。
B.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C.作者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D.“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同样,人类“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4.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怎样的?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B.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C.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
D.作者有这个天赋,运气好,而且得到过很多一流科学家的点拨。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水池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5.在作者所说的第二件趣事中,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作者?
6.“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谁?他的哪些地方,把作者迷住了?
7.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8.作者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并且“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这些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聪明”的植物
在自然界中,植物常常背负“傻瓜”的名声,然而近来一些研究发现,很多植物也具有“智慧”。植物神经学领域的先驱、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斯特凡诺·曼库索认为:“如果把智能定义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
植物是可以活动的,而且还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只是相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而言,植物的运动就像冰川移动那样缓慢,在不具备延时摄影的条件下,我们的眼睛很难捕捉到这种运动。达尔文是第一个注意到植物具有智慧并且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的科学家。他观察到,植物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可以“绕开”土壤中的障碍物,并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他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这相当于动物的神经系统。
2005年,曼库索等一群科学家成立了“植物神经生物学学会”来研究植物的复杂行为。他们发现,植物的根尖处有一片极小的区域,那里能够产生电信号,即动作电位,它与人类神经元产生的信号非常类似。曼库索说,即使微小如黑麦,也拥有大约1400万个根尖,这意味着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动作电位。
众所周知,人类拥有智能的物质基础是大块的脑灰质区域,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但植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在每个根尖中的——显然,如果植物也拥有相对集中的“大脑”的话,那么任何一只食草动物或者一位除草人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掉它,这样的飞来横祸可是致命的。而分散的神经系统,就可以巧妙避免这一风险。实验表明,一株植物在90%的根尖被去除后仍然可以存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周围的植物视而不见,但植物却可以“看见”我们:它们可以察觉我们在一步步靠近,并且可以确定我们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不过,植物是通过光感受器接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看见”我们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说:“我们能直接看到图像,植物不能;植物能‘看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我们也看不见。”
植物的“智商”程度之高、花样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生长在美国西部的盾叶鬼臼似乎可以根据过去和当前的天气,提前两年制订它们的生长计划。还有,在美国西部土生土长的一种大型针叶树种——花旗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雷锋精神”:它们通过地下根系形成的真菌共生区域为自己的幼苗及别的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为了让自己的生长计划更有理有据,或者能更准确地经“开闸”收放资源,盾叶鬼臼和花旗松必须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多个变量,如湿度、温度、土壤中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等。而为了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它们必须练就一套三维视角。这种在三维迷宫般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甚至可以理解为植物已经通过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迷宫实验——而迷宫实验正是检验动物智能的惯用方法。
更厉害的是,植物还具有数字分析能力。2013年,英国科学家发现拟南芥会做一些相当复杂的运算,以确保自己在夜里不会“饿肚子”。拟南芥可以在晚上计算叶片中淀粉的含量,并根据生物钟估算天亮的时间,它们结合两方面的数据将储存的淀粉分段消耗,以保证自己能撑到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当它们重新开始光合作用的时候,体内95%的淀粉已经被消耗殆尽——可见拟南芥算得有多精准!
除了会数学,植物的语言能力也不赖。植物可以通过根部散发出的不同化学物质与其他植物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交谈”,可以通过散发迷人的香气来吸引传粉者,可以产生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构成了植物的海量“词汇表”。
自我认知行为被认为是动物具有智能的必要条件,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植物也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美国西南部莫哈韦沙漠和索诺兰沙漠里生长着一种矮小灌木,当它的根系与其他植物发生直接接触时,会毫不留情地挡住人家的路,但不会抑制自身根系的伸展。植物不仅能认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家亲戚”。以海南芥为例,科学家将一组海南芥与来自同一母株的“兄弟姐妹”种在一起,另一组海南芥则与“非亲非故”的其他植物种在一起。几星期以后,前者的根系呈现出一派“和平共处”的局面,而后者的根系竞争则惨烈得多。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具有智能的植物呢?有伦理学家认为,既然植物不是一种无意识的静物,它们就理应得到尊重。
(王健/编译)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达尔文发现植物有智慧,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甚至进一步发现主宰植物活动意识的是植物根尖的电信号系统。
B.植物可以通过光感受器察觉人类的活动,有的还有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变量的三维视角,这种能力充分体现了植物的智能。
C.拟南芥白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喂饱自己”,夜晚通过精准估算叶片中淀粉含量和天亮时间,分段消耗,确保夜间“不挨饿”。
D.植物的语言是它们散发出的化学物质,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能够起到帮助植物与外界交流、抵御风险的作用。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植物具有电信号系统,它们分散在每个根尖上,但不存在神经系统,也没有相对集中的大脑,这有助于植物规避风险。
B.海南芥不仅能识别“自己”,还能和平对待亲缘类,这说明植物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也能够区分“自己”和“别人”。
C.植物不是一动不动的“傻瓜”,它们不断地和外界沟通,可以感知障碍、危险、变化,甚至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
D.本文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多处引用专家学者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1.曼库索认为“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植物身上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
12.根据下列文字概括“阳光动力2号”飞机的四个主要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8个字。
4月21日“阳光动力2号”降落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完成了它环球航行的中国段航程。
这架革命性的飞机由碳纤维制成,重量仅为2300千克,相当于一辆小轿车。飞机机翼、机身和水平尾翼上共安装了约17248个厚度仅为135微米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为机翼下方安装的4台无刷、无感应电动发动机提供可再生能源。每个发动机能产生17.5马力的动力,还有一个减速齿轮,将直径4米的两叶片螺旋桨的速度限制在525转/分钟。整个系统的效率是94%,创下了能源效率的新纪录。在“阳光动力2号”的设计与制造中,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系列新型材料。其中,索尔维集团发明了一种电解质,用于增加电池能量密度;拜耳材料科技集团允许本次计划使用其研发的纳米科技;Décision公司则负责提供前所未见的超轻碳纤维。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青年人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人的特点,①___________是优点。②___________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③___________把理想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④___________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⑤___________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
四、微写作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作者因为对伟大的科学家未完成的理论充满好奇,从而发奋读书,他说“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阅读乐趣呢?请把你的读书经历和体验写出来,不少于300个字。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步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蒿(hāo) 疟疾(nüè) 把柄(bǎ) 蚌埠(bènɡ)
B.砒霜(pī) 细胞(pāo) 朔风(shuò) 背包(bēi)
C.遐想(xiá) 栅栏(shān) 杜撰(zhuàn) 惊诧(chà)
D.鄙视(bǐ) 怪诞(dàn) 潜心(qiàn) 刨根(páo)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全对的一项还是有错误的一项,答非所问,功亏一篑。
B项,有错误,“细胞(pāo)” 读音应为“bāo”;
C项,有错误,“栅栏(shān)” 读音应为“zhà”;
D项,有错误,“潜心(qiàn)” 读音应为“qián”;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童年时期的他并未显示出明显过人之处,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完成学业。他对鸟类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动物学。
②抗战历史博物馆近3万件藏品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革命先烈在缺衣少食和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抗争的漫长历史。
③日本对中国高铁技术的态度可谓前仰后合:曾经不屑一顾,如今却刮目相看,其交通大臣到中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亲身体验复兴号列车。
④刘教授对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还会严厉批评,他认为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汉语的规范发展都极为不利。
⑤库克自2011年接替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CEO时就感觉自己如临深渊,在公司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⑥屠呦呦被称“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本题:
①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语境是“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是“按部就班”使用正确;
②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不能作状语修饰“展示”,语法失当;
③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此处指态度前后不同,不合语境;
④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此处指不赞成,望文生义;
⑤如临深渊:好像来到深水潭边,形容谨慎戒惧。语境是“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使用正确;⑥锲而不舍: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也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语境是“屠呦呦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使用正确。
由以上分析,①⑤⑥是正确的,②③④是错误的。
故选C。
3.文章写到“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这样写想说明什么?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是有限的,与人类相比是幼稚和低级的。
B.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C.作者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D.“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同样,人类“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所以,在讲“鲤鱼科学家”的时候,与人类相比是找的相同点,而不是异同点。
4.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怎样的?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B.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C.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
D.作者有这个天赋,运气好,而且得到过很多一流科学家的点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B、C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纲要式表述,是作者的“教育历程”的重要部分,D项表述不正确。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水池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5.在作者所说的第二件趣事中,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作者?
6.“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谁?他的哪些地方,把作者迷住了?
7.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8.作者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并且“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这些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答案】
5.一是作者自身的兴趣;二是作者所说的中学的老师,他们给作者讲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这是第二件趣事产生的直接因素。
6.“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多年潜心研究的,但是在他死后仍然没有完成的论文(或者理论)深深地吸引了作者。这也就促使了作者自己不断地努力,去了解爱因斯坦,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爱上了科学。
7.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是受实验条件的限制的;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暗示了“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8.童年的趣事之所以能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是因为在这其中,作者的一些基本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培养和锻炼。例如探究能力,推断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其中不可缺少的不怕挫折,质疑求真的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科学家,就要像作者一样,保持对世界的浓厚兴趣,同时,还要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
【分析】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所说的第二件趣事中,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作者,注意从作者自身的兴趣;作者所说的中学的老师他们给作者讲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摘取重要的词语作答,“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指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多年潜心研究的,但是在他死后仍然没有完成的论文(或者理论)深深地吸引了作者。
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摘取重要的词语作答,此题要求回答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注意抓住重点词语“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对作者“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这些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身的实际作答,可从探究能力,推断能力,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不怕挫折,质疑求真的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角度作答。
(二)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聪明”的植物
在自然界中,植物常常背负“傻瓜”的名声,然而近来一些研究发现,很多植物也具有“智慧”。植物神经学领域的先驱、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斯特凡诺·曼库索认为:“如果把智能定义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
植物是可以活动的,而且还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只是相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而言,植物的运动就像冰川移动那样缓慢,在不具备延时摄影的条件下,我们的眼睛很难捕捉到这种运动。达尔文是第一个注意到植物具有智慧并且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的科学家。他观察到,植物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可以“绕开”土壤中的障碍物,并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他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这相当于动物的神经系统。
2005年,曼库索等一群科学家成立了“植物神经生物学学会”来研究植物的复杂行为。他们发现,植物的根尖处有一片极小的区域,那里能够产生电信号,即动作电位,它与人类神经元产生的信号非常类似。曼库索说,即使微小如黑麦,也拥有大约1400万个根尖,这意味着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动作电位。
众所周知,人类拥有智能的物质基础是大块的脑灰质区域,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但植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在每个根尖中的——显然,如果植物也拥有相对集中的“大脑”的话,那么任何一只食草动物或者一位除草人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掉它,这样的飞来横祸可是致命的。而分散的神经系统,就可以巧妙避免这一风险。实验表明,一株植物在90%的根尖被去除后仍然可以存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周围的植物视而不见,但植物却可以“看见”我们:它们可以察觉我们在一步步靠近,并且可以确定我们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不过,植物是通过光感受器接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看见”我们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说:“我们能直接看到图像,植物不能;植物能‘看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我们也看不见。”
植物的“智商”程度之高、花样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生长在美国西部的盾叶鬼臼似乎可以根据过去和当前的天气,提前两年制订它们的生长计划。还有,在美国西部土生土长的一种大型针叶树种——花旗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雷锋精神”:它们通过地下根系形成的真菌共生区域为自己的幼苗及别的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为了让自己的生长计划更有理有据,或者能更准确地经“开闸”收放资源,盾叶鬼臼和花旗松必须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多个变量,如湿度、温度、土壤中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等。而为了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它们必须练就一套三维视角。这种在三维迷宫般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甚至可以理解为植物已经通过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迷宫实验——而迷宫实验正是检验动物智能的惯用方法。
更厉害的是,植物还具有数字分析能力。2013年,英国科学家发现拟南芥会做一些相当复杂的运算,以确保自己在夜里不会“饿肚子”。拟南芥可以在晚上计算叶片中淀粉的含量,并根据生物钟估算天亮的时间,它们结合两方面的数据将储存的淀粉分段消耗,以保证自己能撑到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当它们重新开始光合作用的时候,体内95%的淀粉已经被消耗殆尽——可见拟南芥算得有多精准!
除了会数学,植物的语言能力也不赖。植物可以通过根部散发出的不同化学物质与其他植物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交谈”,可以通过散发迷人的香气来吸引传粉者,可以产生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构成了植物的海量“词汇表”。
自我认知行为被认为是动物具有智能的必要条件,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植物也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美国西南部莫哈韦沙漠和索诺兰沙漠里生长着一种矮小灌木,当它的根系与其他植物发生直接接触时,会毫不留情地挡住人家的路,但不会抑制自身根系的伸展。植物不仅能认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家亲戚”。以海南芥为例,科学家将一组海南芥与来自同一母株的“兄弟姐妹”种在一起,另一组海南芥则与“非亲非故”的其他植物种在一起。几星期以后,前者的根系呈现出一派“和平共处”的局面,而后者的根系竞争则惨烈得多。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具有智能的植物呢?有伦理学家认为,既然植物不是一种无意识的静物,它们就理应得到尊重。
(王健/编译)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达尔文发现植物有智慧,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甚至进一步发现主宰植物活动意识的是植物根尖的电信号系统。
B.植物可以通过光感受器察觉人类的活动,有的还有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变量的三维视角,这种能力充分体现了植物的智能。
C.拟南芥白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喂饱自己”,夜晚通过精准估算叶片中淀粉含量和天亮时间,分段消耗,确保夜间“不挨饿”。
D.植物的语言是它们散发出的化学物质,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能够起到帮助植物与外界交流、抵御风险的作用。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植物具有电信号系统,它们分散在每个根尖上,但不存在神经系统,也没有相对集中的大脑,这有助于植物规避风险。
B.海南芥不仅能识别“自己”,还能和平对待亲缘类,这说明植物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也能够区分“自己”和“别人”。
C.植物不是一动不动的“傻瓜”,它们不断地和外界沟通,可以感知障碍、危险、变化,甚至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
D.本文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多处引用专家学者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1.曼库索认为“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植物身上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9.A
10.B
11.①化解困难或应对风险的智慧:遇到阻碍生长的障碍物可以绕开,分散的神经系统帮助植物避免灭顶之灾,产生刺激性化学物质抵御食草动物,植物的这种灵活应对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②缜密细致地计划的智慧:根据天气提前制订生长计划,实时监测环境变量,精准测算生长所需的养料,这种为提升生长质量的细密地计划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③灵活多样的沟通的智慧:植物通过散发出不同的化学物质来表达它们与世界的关系,这种灵活多样的沟通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④互爱互助的协作的智慧:在生长过程中和别的植物互惠互利,尤其是亲缘植物,这种互爱互助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达尔文“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曼库索等科学家发现“植物的根尖处有一片极小的区域,那里能够产生电信号”,没有信息表明达尔文发现电信号系统“主宰植物活动意识”,也没有信息表明达尔文已经发现“电信号系统”存在于“根尖”。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不存在神经系统”错,根据原文可知,植物中的电信号系统就是它们的神经系统。C项,“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错,原文仅是做了一个类比。D项,“大量的细节描写”错,本文描写文字不多,更无大量的细节描写,多是生动的说明性语言。故选B。
1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应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再分条概括,做到答案简单、准确、全面。如由文中“植物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可以‘绕开’土壤中的障碍物”可得出其化解困难的智慧,由“它们通过地下根系形成的真菌共生区域为自己的幼苗及别的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可得出其缜密细致地计划的智慧,由“可以通过散发迷人的香气来吸引传粉者,可以产生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得出其灵活多样的沟通的智慧,由“植物不仅能认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家亲戚’”可得出其互爱互助的协作的智慧。
三、语言表达
12.根据下列文字概括“阳光动力2号”飞机的四个主要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8个字。
4月21日“阳光动力2号”降落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完成了它环球航行的中国段航程。
这架革命性的飞机由碳纤维制成,重量仅为2300千克,相当于一辆小轿车。飞机机翼、机身和水平尾翼上共安装了约17248个厚度仅为135微米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为机翼下方安装的4台无刷、无感应电动发动机提供可再生能源。每个发动机能产生17.5马力的动力,还有一个减速齿轮,将直径4米的两叶片螺旋桨的速度限制在525转/分钟。整个系统的效率是94%,创下了能源效率的新纪录。在“阳光动力2号”的设计与制造中,工程师们研发了一系列新型材料。其中,索尔维集团发明了一种电解质,用于增加电池能量密度;拜耳材料科技集团允许本次计划使用其研发的纳米科技;Décision公司则负责提供前所未见的超轻碳纤维。
【答案】①重量轻 ②太阳提供能量 ③发动机能源效率高④采用新型材料
【解析】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概括材料的特征,注意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本文段共六句话。在理解整个文段寓意的基础上,概括“阳光动力2号”飞机的四个主要特点,字数有限制。第一句说明飞机的重量轻。第二句说太阳提供能量。第三四句说发动机能源效率高。第五六句说采用新型材料。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青年人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人的特点,①___________是优点。②___________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③___________把理想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④___________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⑤___________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
【答案】①更 ②但 ③只有 ④才 ⑤如果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使用类试题,解答本题,可依据前后语境的语意关系来判断。①处连接“特点”和“优点”,是递进关系,用“更”。②是对前面内容的转折,用“但”。③④是条件和目的的关系,“把理想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这个前提条件具有唯一性,是充分必要条件。用“只有…….才……”。⑤后面“脱离时代,脱离人民”是表述假设,不这样做会怎样,所以用“如果”。
四、微写作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作者因为对伟大的科学家未完成的理论充满好奇,从而发奋读书,他说“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阅读乐趣呢?请把你的读书经历和体验写出来,不少于300个字。
【答案】【例文】
徜徉书海的乐趣
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便带给我无尽的快乐。记得读《鲁滨孙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时,那种新奇和快乐的感受简直难以形容。我沉浸在书中,心就像在空中飞翔。我在书中认识了“星期五”,知道了无数个让人心驰神往的远方。到了中学时代,读书越发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夏天,我和伙伴们带着自己喜欢的书坐船过江,到江北的小岛上去。在草地上或者树林里,我们选一处安静的地方铺上一块颜色淡雅的雨布,然后在清新的空气里,在江水拍打的涛声中,我们坐在雨布上各自读着自己喜欢的书。风温柔地吹着,年轻的心像雨后的青山那么清澈明净。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我在大雪纷飞的夜晚,读茨维塔耶娃的诗,读杜拉斯的小说,读鲁迅的散文……这时候的我,像乘上了一列远行的列车,望着沿途美丽的风景,心情无比舒畅;又像面对一位陌生又亲切的朋友,听他娓娓叙说个个故事,心随故事悲喜。也许,面对浮华的世界,躲进一角读书也算是一种个性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要求考生写出自己读书的经历和体会。加来道雄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叙述了他因为对伟大的科学家未完成的理论充满好奇,从而发奋读书,他说“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本题要抓住“为什么而读书”“读书的经历和感受”来写。
每个人的读书“感悟”是不同的。因写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生命体验不同,联想和思考的角度、深度、广度也自然会是丰富多样的。本文写成“叙事为主”或“叙事描写抒情结合”的文章即可。
参考立意:
1、阅读的快乐;
2、阅读中的收获;
3、爱阅读,做智慧的人;
4、为什么而读书。
参考素材:
1、我七岁时,喜欢上了科普系列读物。像《少儿百科大全》《地球的奥秘》《少年儿童科学知识丛书》我全看。我每看一本书,都会发现很多问题,我就把它们一一列出来,再从头看几遍书,直到把答案都找出来,并回味一下我所学到的知识。这种读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2、现如今,我收藏的书已经好多好多,小说、故事书、科普读物以及各种各样的学习用书,我都喜欢。我总认为看小说是一种时尚,是很能体味个性的一件事情,更何况小说里面还蕴含着知识和道理。
3、今后,我也会把读书作为我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这几年的读书经历使我还悟出了:书中丰富的知识和所御寒的道理,不是你看一遍、两遍就能全部懂得的,而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每次你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4、还记得一个星期天,新上市了一部电视剧新《水浒传》随着新《水浒传》的热播,我简直成了“水浒迷”,每晚必看!但开学了,我的“水浒迷”身份被老妈无情剥夺,可是一百单八将命运最终如何?常常牵挂着我的心。于是,表妹家《水浒传》少儿版被我偷偷借来,但无奈老妈“监控”实在严密,令我始终无法实施“窃读”。晚上,写完作业已经十点多了,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洗漱,钻进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专等老妈最后一轮“查房”,想到“我的窃读记划”马上就可以实施了,我不禁一阵窃喜。果不其然,一切都按套路进,老妈帮我盖好被子,关上台灯,掩好房门,脚步声渐渐远去……我躺在床上,支起双耳,静听外面的动静,确定“安全”,便迫不及待的拿出我早已藏在枕头下的爱书和窃读工具——小型手电手电筒,如饿虎扑食一般,一页、两页……贪婪的读起来,正当我迷于这一个个精彩故事情节时,突然感到房厅有动静、那熟悉的脚步声似乎离我越来越近,我只感到一阵头皮发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爱书、手电还有我自己一般脑儿藏进被窝,“砰,砰,砰”我的心狂跳不止……
行文结构:
本次写作要求写出读书的经历与感受,应以记叙为主,文中适当穿插抒情与议论。开头要写出“为什么要阅读”,然后再写“阅读经历”,书籍的来源,阅读过程中思想的变化等,穿插写阅读的感受。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