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22:2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同步练习
基础积累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遗址( ) 浮雕( ) 额枋( )
戗兽( ) 游廊( ) 水榭( )
点缀( ) 遵循( ) 琉璃(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fú( )员 fú( )射 一fù( )对联
纯cuì( ) 憔cuì( ) 荟cuì( )
点zhuì( ) 拾duō( ) chuò( )茗
miǎn( )甸 沉miǎn( ) miǎn( )怀
白zhǐ( ) 遗zhǐ( ) 福zhǐ(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
(2)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
4.文学常识填空。
梁思成,中国现代_____家,广东新会人。所著的_____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5.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2)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6.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哪几项?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②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7.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8.文中加点处的“那些”“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9.结合原文回答: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10.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答案与点拨
1.答案:zhǐ diāo fāng qiàng láng xiè zhuì xún lí
2.答案:幅/辐/副 粹/悴/萃 缀/掇/啜 缅/湎/偭 芷/址/祉
3.答案:(1)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2)这里是收束之意。
4.答案:建筑学 《中国建筑史》
5.答案:(1)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比喻的运用,既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2)作者把建筑的各种类型和文章的多种体裁相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6.答案:(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7.答案:人们普遍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8.答案:“那些”指代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以及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这样”指代木框架。
9.答案:因为这种“文法”和“词汇”既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又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10.答案:①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