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优秀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优秀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22:2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9 说“木叶”
第三单元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2
1
3
4
5
布置作业
6
情境导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横线处应填诗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落红不是无情物”。那么两句中的“落木”“落红”是何意思呢?( “落木”即“落叶”, “落红”即“落花”)那么诗人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的学术文章《说“木叶”》,从中去寻找正确答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结构。
2、掌握“木叶”与“树叶”的艺术特征。
3、深入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会具体分析运用。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1910年生于北京,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
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
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1952年任北京大
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十一部文集。
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以“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传神、准确地概括了盛唐诗歌的神髓,理清了唐诗浪漫主义渊源发展的脉络。
整体思路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钟爱——木叶
=树叶
<木叶
—落木
(关键在一个“木”字)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思考1:古诗中为什么多用“木”少用“树”?
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提示】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
—木头、木料
—树干(疏朗)
—落叶
—秋天
—离愁别绪
—悲
“树”
—繁密叶子
—浓荫(绵密 )
—不是秋天
—不是离愁别绪
—不悲
2、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绵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总结: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诗中的意境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
让我们一同走进古典诗词的艺术天地,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型。
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干燥淡黄,易让人想到诗人一生萧萧不得志,苍老多病之苦。
“落木”给人空阔疏朗之感,山高水远,尽显诗人孤独、客居飘零之愁。
《乙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红为花的怒放之色,彰显诗人情浓热烈,怀有一腔报国济世情怀。
红也让人想到诗人的一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红心,喻示了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悲伤惆怅
家国衰败
人生迟暮
人生失意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描绘了梅花在驿外、黄昏、风雨中独自开放惨遭蹂躏依然保持自我“芳香”的形象,比喻了高士脱俗高洁的情操。
体会诗中“梅”暗示性
在艰难的环境中,梅花以美人般的姿态争取和迎接“春天”的到来,比喻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情怀。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体会诗中“梅”暗示性
流水:无限愁绪、时光流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
诗人选取寒雨、黄叶、昏灯、白头人等典型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苦凄凉的画面,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因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而产生的悲凉之情。
(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知识结构
古诗人钟爱“木叶”
“木叶”的 艺术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现 象
原 因
理 论
以小见大
现象 本质
写作特色
1、逐层剥笋式的结构
古代诗人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先排除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逐层深入,探幽析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2.运用了例证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
作者围绕“木叶”列出了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可以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诗中在分析“木叶”的独特意味时,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进行分析比较。诗中讲了“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等几个方面的比较,使读者对意象有了具体的感知。比如,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
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窸窣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课文小结
搜集以“梅”为意象的诗词名句。
布置作业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