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后综合提升
积累运用
1.以下四项中加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遽变(jù) 淆乱(yáo) 瓦葺(qì) 繁缛(rù)
B.赓续(gēng) 濡染(rú) 俚俗(lǐ) 编纂(cuàn)
C.亭皋(gāo) 陇(lǒng)首 桅杆(wéi) 迢远(tiáo)
D.造诣(yì) 仓廒(áo) 寒砧(zhān) 言筌(quá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嬗递 轻歌慢舞 橘树 拭目以待
B.疏朗 源远流长 寒喧 至臻至善
C.皎皎 甘之如饴 殒灭 相去无几
D.袅袅 冥顽不灵 窸窣 沧海一粟
3.下列各句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那以后,施特劳斯圆舞曲才登堂入室,从普通舞会的通俗伴奏舞曲成为正统的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旋律。
B.过去写的多是一面倒的东西,这次想做一点自相矛盾的文章,以破立竿见影之惯例。
C.有些领导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D.近来,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又有所抬头,共产党员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不能不管,甚至参与其中,对封建迷信活动的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一项是( )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纯真浪漫,_______;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_______;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_________;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_______。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已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既然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我就高抬贵手,不再追究。
B.在朋友的聚会上,偶遇了一位人力资源经理,我很客气地说:“想了解贵公司,望指点,不胜感激。”
C.超市周年庆典促销活动的宣传单上写着“周年庆典,欢迎光临,我们有最低折扣,这是你的荣幸。”
D.在一次讨论会上,我首先发言说:“作为这个行业较早的参与者,各位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发明一个传统
林庚
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还有他崇尚自由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等先生在此之前曾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他的决然,来自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
这自然不是新问题。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
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他要用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单单这终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
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
——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
林庚一部重要著作《西游记漫话》的产生与他的爱好和钻研分不开。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他能深深地从文学中得到愉悦,让人佩服的是,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强大的记忆力,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而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的,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②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远离尘嚣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庚年轻时渴望创造,崇尚自由,并有一颗拳拳爱国心,这些促使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
B.从文中看,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他写过大量古典诗词,虽然后来转向自由诗创作,但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
C.林庚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
D.林庚先生有着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他研究唐诗首先提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见解,后来的不少文学研究者都深受其启发,进而生发出来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
E.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西游记漫话》,看了书爱不释手,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高兴得不得了。这从侧面表现林庚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深厚的功力。
8.林庚下决心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9.林庚从不张扬而成为卓然大家,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10.作为一个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林庚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综合探究
11.下面是×市×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匠》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四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匠》编辑部:
我是×市×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女生。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8年7月6日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划线句子仿写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
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提升
《说“木叶”》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的例。“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适用于以下作文话题与观点:锤炼、推敲、暗示、象征、联想、意象等。
我的习作
答案与点拨
1.答案:C
解析:A项,“淆”应读“xiáo”。B项,“纂”应读“zuǎn”。D项,“砧”应读“zhēn”。
2.答案:D
解析:A项,慢—慢。B项,喧—暄。C项,殒—陨。
3.答案:D
解析:A项,“登堂入室”比喻做学问由浅入深,达到更高水平,不是指进入正规场合。B项,“立竿见影”比喻见效很快,与本句意思无关系,可改为“人云亦云”。C项,“一文不名”,“名”是“占有”,这里应作“一文不值”。
4.答案:B
解析:A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主要原因”。C项,语序不当,把“最初”移到“因五十年前”之后。D项,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的状况”。
5.答案:D
解析:把握整个语段的内容倾向,则可看出分号所标明的内容前后两句之间在语意上属对比关系,只要把握这点,则可选出适当语句。
6.答案:B
解析:A项,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C项,“荣幸”是谦辞,不能用于敬辞。D项,“鼎力相助”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7.答案:DA
解析:B项,“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和“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于文无据。C项,“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于文无据。E项,“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表述不准确。
8.答案:(1)在当时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来文化的精髓不能很好吸收,很多只注重形式,甚至只是拿西方的东西来炫耀。(2)林庚认识到当时诗坛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往往难免是短命的。
(3)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是还未被开发的重要资源。
9.答案:(1)爱国、崇尚自由、思想独立: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在写作中,表现出对创作的渴望,不顾别人的不解和劝阻开始对格律体新诗的研究。(2)专注、执着于自己的事业(“沉潜”):几乎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研究中国古典文学。(3)困境中从容,具有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的个性:用夜读《西游记》来排遣困惑并写出了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西游记漫话》这一书。
10.答案:略
解析: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全文。第2~4段写林庚对诗歌的贡献,主要是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第5~7段写林庚对古典文学的研究,第五段侧重写他的理论贡献,“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第六段侧重写他对唐诗的研究,“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有“‘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新见;第七段侧重写他对小说的解读,《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相关链接①中,从林庚的简介可以看出他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育工作,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传承发扬之功。作答时要注意分点概括。
11.答案:(1)“你刊”改为“贵刊”
(2)“作品”改为“拙作”或“拙笔”
(3)“拜读”改为“指正”
(4)“务必”改为“能”或“能够”
12.答案:
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
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
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