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过关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过关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8 22: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关测试
满分150分 用时150分钟
一、选择题(共9分)
1.(本题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贪婪(Ián) 湮没(yīn) 遐想(xiá) 撒手人寰(huán)
B.惊诧(chà) 杜撰(zhuàn) 踪迹(jī) 刨根究底(páo)
C.鄙视(bǐ) 威吓(hè) 栅栏(zhà) 冷嘲热讽(fěng)
D.浩瀚(hàn) 怪诞(dàn) 漆黑(qī) 争妍斗奇(yàn)
2.(本题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与(yǔ) 尽量(jǐn) 强词夺理(qiáng) 所向披靡(mǐ)
B.炽热(zhì) 瞭望(liào) 螳臂当车(dāng) 汗流浃背(jiá)
C.模样(mó) 溘然(kè) 间不容发(jiàn) 琅琅上口(láng)
D.应许(yīng) 号召(zhào) 妙语解颐(yí) 咎由自取(jiù)
3.(本题3分)下列字音、字形和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zhèng)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组成的处方。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B.他最终以杰克逊总统钦(qīng)命(封建时代指皇帝亲自所命)美国外交官的身份重归故里,将在美国思考成熟的国民经济思想光大于德国,并深刻影响了俾斯麦时期德国的经济政策。这成功揭示了美国历史的每一段历程都是与世界各国的历史紧密钩连、相互影响的。
C.至如梁、柱、枋、檩(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qiàng)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D.霍布斯构想了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qì)某一社会全体成员就该社会行动的基本准则取得的一致协议)进入政治共同体的过程,这构成了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但西方当代自由主义者对霍布斯的理论多有诟(gòu)病,认为霍布斯过于强调主权者的绝对权力,没有能够对人民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力进行有效的论证。
二、选择题组(共15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花是天地 的精灵,自然不同于俗物。她们 的身姿,简直优美极了,你实在找不出俗世的词语来形容她们的美。但文人们总不甘心,每次见到美丽的雪花,还是
不住躁动不安的心。于是,写雪的诗、唱雪的歌、画雪的画,几千年便 。有人把雪花喻为梨花,如唐朝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人把波涛比作雪花,如宋朝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说“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东晋女诗人谢道韫也善于描写雪花,她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就了一个成语——“咏絮之才”。
窗外,是雪花的世界。面对这雪景,谁又不想描摹一番呢?雪花在空中飞舞,有时像一群舞女跳着天鹅舞,有时又像模特儿走着猫步,有时像武林高手打着醉拳,有时又像体操运动员翻着跟头,有时呢,( )。哈,你就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去描摹雪花吧!
4.(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蕴蓄 灵敏 按捺 司空见惯
B.蕴蓄 灵动 遏止 司空见惯
C.孕育 灵敏 遏止 层出不穷
D.孕育 灵动 按捺 层出不穷
5.(3分)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引用、比喻、排比 B.借代、引用、排比
C.比喻、夸张、设问 D.对偶、引用、比喻
6.(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又像一颗颗蒲公英种子,寻找着新的家园,在空中飘浮着
B.又像一颗颗蒲公英种子,在空中飘浮着,寻找着新的家园
C.在空中飘浮着,像一颗颗寻找着新的家园的蒲公英种子
D.寻找着新的家园,像一颗颗蒲公英种子,在空中飘浮着
(本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央视综合频道不断围绕重点创新节目探索融媒之道,连续三季突围的《经典咏流传》,美轮美奂,引发大小屏“双屏共振”“选加刷屏”,好评如潮。[甲]《经典咏流传》通过诗词和音乐的有机结合,找到了让传统文化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直抵心灵的轻盈载体。[乙]它不是对诗词文化的浅层沿用,而是通过重访经典、再造经典,唤起大家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让传统文化焕发当下价值。
在特殊的2020年,《经典咏流传》秉持立足当下的创作原则,彰显出身为主流媒体文化节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丙]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们借千百年前的经典篇章,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唱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英勇无畏,也唱出“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的医者仁心。
7.(3分)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轮美奂 B.好评如潮 C.结合 D.而是
8.(3分)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5分)
(本题6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条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节选自《说木叶》
9.(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躲”字,拟人化地说明“暗示性”与“概念”的关系。
B.诗歌语言有暗示性,才使语言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C.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几乎所有潜在的力量。
D.“木”影响着读者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10.(3分)很多古诗词的意象具有暗示性,下列诗文中的“柳”能让人联想到离别的一项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B.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春景》》)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采薇》)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本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据。这两个特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同为北方南下流民,何以唯独这一支成为客家人?关键就在于这支南下流民采取了兼备这两个特征的居处方式,前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
②宗族共同体聚居使其不致被淹没、同化于江南各族之中,从而丧失其固有的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特征,得以持久地、较完整地保持其从中原带来的中古时代的传统,成为在南方腹地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围堡式大屋这种建筑特征,则是保证其上述社会特征得以传承不坠的最重要条件。围堡式大屋,不仅保证了客家人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发展,而且因其具有的封闭性、独立性,使其有可能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或同化,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民系特征,而瓜瓞绵绵,百世其昌。“福佬好食粥,客人好起居”的民谚表明建造客式房屋对于客家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房屋不仅把客家人与其他汉族民族系区别开来,也是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原因。
③凡是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包括那些晚渡北人接受并实行了这种居处方式者,也就有可能陆续融入这一民系之中而成为客家人。因为早渡北人所采取的这种居处方式,是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既适应南迁后当地条件而又能保持其宗族和文化传统不坠的一种最佳选择,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这一居处方式才能融入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
④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不可能成为客家人,而成为了吴人、蜀人、闽人、广东人……同为北方南下的移民,何以并非都成为客家人的原因就应从这里去寻找。
⑤客家人之所以能够实行这两个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与其所迁入之地域及社会环境亦有密切关系。陈寅恪先生在论述南北朝时期南北士族的差异时指出,南方士族“主要与城市、商业相联系,宗族则已分解”,因而大家族制度遭到破坏;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或延续下来”。同理,从北方南下的移民,如果与城市和商业相联系,则其与宗族的联系就将受到破坏,其大家族制度便难以维持。如果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则其与宗族就有难分的关系,其大家族制度就将得以保持。因此,那些迁于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区,与城市、商业相联系的南下移民,其与宗族的联系亦受到破坏,从而深受江南之俗影响,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只有那些迁入相对落后、偏僻地区,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自然也与宗族有不可分割联系的那部分南下移民,才有可能继续实行宗族聚居,其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亦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从而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才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摘自黎虎《汉魏晋南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1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族共同体聚居能使客家人免于被江南各族同化,较完整地保持其自身传统,使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
B.围堡式大屋具有封闭性、独立性特点,这种大屋不仅能保证客家人南迁后的生存发展,也能保护他们特有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语言特征。
C.客家属于汉族民系,它实行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并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D.由于深受城市和商业气息的影响,宗族观念不强,大家族制度不复存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士族无法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1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论证过程中,本文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并列分析,二者之间特征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B.本文论证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的辩证关系,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据。
C.本文论证逻辑严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对北方南下流民成为客家人的作用是:前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
D.本文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肯定了其在保存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中的重要作用。
1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围堡式大屋,那么宗族共同体聚居方式不可能存在或持久,其固有的民系特征无法保持,也就不可能有今日之客家人。
B.客家人不仅来源于接受并实行了客家特有居处方式的南下移民,也包括深受客家文化习俗影响的甚至被同化的当地蛮夷之人。
C.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士族由于跟城市、商业联系紧密,同时与宗族的关系密切,维持大家族制度,所以他们南迁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D.晚渡北人只要认同围堡式大屋这一居处方式,就能融入早渡北人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1分)
(本题13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江》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文段二)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急——天高——猿啸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楼上晴天碧四垂”。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用“白骑少年”四字写思妇心中的游子,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词藻新,意象也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红泥小火炉”入诗,词藻意象都新。
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意象和词藻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4.(3分)对文段一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15.(4分)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给其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
16.(6分)运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鉴赏下面这首诗颈联中的意象。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燕南园62号
——记恩师林庚(注)
袁行霈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在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
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文本二:
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
(选自林庚《盛唐气象》)
(注)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7.(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南园62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
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经修炼的独特的气度和风范。
18.(3分)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霈,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
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19.(6分)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
20.(6分)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五、微写作(共30分)
21.(本题30分)微写作。
观察你身边的景观,选择一两个向他人介绍说明这一景观的特征,同时做出你自己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意见与建议。要求:(1)运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2)300字左右。
六、材料作文(共50分)
22.(本题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过关测试答案
满分150分 用时150分钟
一、选择题(共9分)
1.(本题3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贪婪(Ián) 湮没(yīn) 遐想(xiá) 撒手人寰(huán)
B.惊诧(chà) 杜撰(zhuàn) 踪迹(jī) 刨根究底(páo)
C.鄙视(bǐ) 威吓(hè) 栅栏(zhà) 冷嘲热讽(fěng)
D.浩瀚(hàn) 怪诞(dàn) 漆黑(qī) 争妍斗奇(yàn)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字音题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方言字。要注意以义辨音,以形辨音,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错误的习惯误读。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A项,“湮没”的“湮”应读yān,意思是埋没;
B项,“踪迹”的“迹”应读jì,意思是指行动所留的痕迹;
D项,“争妍斗奇”的“妍”应读yán,意思是形容百花竞放,十分艳丽。
故选C。
2.(本题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与(yǔ) 尽量(jǐn) 强词夺理(qiáng) 所向披靡(mǐ)
B.炽热(zhì) 瞭望(liào) 螳臂当车(dāng) 汗流浃背(jiá)
C.模样(mó) 溘然(kè) 间不容发(jiàn) 琅琅上口(láng)
D.应许(yīng) 号召(zhào) 妙语解颐(yí) 咎由自取(jiù)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作答本题,需要考生平时注意对一些字音进行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与,应读作yù;强,应读作qiǎng。
B项,炽,应读作chì;浃,应读作jiā。
C项,模,应读作mú,间,应读作jiān。
故选D。
3.(本题3分)下列字音、字形和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zhèng)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组成的处方。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B.他最终以杰克逊总统钦(qīng)命(封建时代指皇帝亲自所命)美国外交官的身份重归故里,将在美国思考成熟的国民经济思想光大于德国,并深刻影响了俾斯麦时期德国的经济政策。这成功揭示了美国历史的每一段历程都是与世界各国的历史紧密钩连、相互影响的。
C.至如梁、柱、枋、檩(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qiàng)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D.霍布斯构想了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qì)某一社会全体成员就该社会行动的基本准则取得的一致协议)进入政治共同体的过程,这构成了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但西方当代自由主义者对霍布斯的理论多有诟(gòu)病,认为霍布斯过于强调主权者的绝对权力,没有能够对人民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力进行有效的论证。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字音字形和解释词语的能力。
B.钦“qīng”应为“qīn”;“钩连”应为“勾连”;
C.“装于屋顶以支屋顶盖材料的木杆”叫椽,“檩”指架在屋架或山墙上面用来支持椽子或屋面板的长条形构件;
D.“基本权力”的“权力”应为“权利”。
故选A。
二、选择题组(共15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花是天地 的精灵,自然不同于俗物。她们 的身姿,简直优美极了,你实在找不出俗世的词语来形容她们的美。但文人们总不甘心,每次见到美丽的雪花,还是
不住躁动不安的心。于是,写雪的诗、唱雪的歌、画雪的画,几千年便 。有人把雪花喻为梨花,如唐朝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人把波涛比作雪花,如宋朝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说“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东晋女诗人谢道韫也善于描写雪花,她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就了一个成语——“咏絮之才”。
窗外,是雪花的世界。面对这雪景,谁又不想描摹一番呢?雪花在空中飞舞,有时像一群舞女跳着天鹅舞,有时又像模特儿走着猫步,有时像武林高手打着醉拳,有时又像体操运动员翻着跟头,有时呢,( )。哈,你就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去描摹雪花吧!
4.(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蕴蓄 灵敏 按捺 司空见惯
B.蕴蓄 灵动 遏止 司空见惯
C.孕育 灵敏 遏止 层出不穷
D.孕育 灵动 按捺 层出不穷
5.(3分)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引用、比喻、排比 B.借代、引用、排比
C.比喻、夸张、设问 D.对偶、引用、比喻
6.(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又像一颗颗蒲公英种子,寻找着新的家园,在空中飘浮着
B.又像一颗颗蒲公英种子,在空中飘浮着,寻找着新的家园
C.在空中飘浮着,像一颗颗寻找着新的家园的蒲公英种子
D.寻找着新的家园,像一颗颗蒲公英种子,在空中飘浮着
【答案】
4.D
5.A
6.B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蕴蓄: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句子有酝酿新事物之意,故选填“孕育”,排除AB。
灵动: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句子强调的是富于变化,而不是强调反应快,故选填“灵动”,又排除了C。
另外两组词语的意思也要加以注意。按捺:向下压,多比喻控制(情绪)。遏止:阻止。考虑到与“心”搭配,且“遏止”后面不用接“不住”,故选填“按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句子是说各类作品不断出现,故选填“层出不穷”。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唐朝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属于引用;“写雪的诗、唱雪的歌、画雪的画”,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有时像一群舞女跳着天鹅舞,有时又像模特儿走着猫步,有时像武林高手打着醉拳,有时又像体操运动员翻着跟头”,既运用了比喻又运用了排比。通读全文,文中没有使用借代、夸张、设问、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前面句子的结构,括号内句子应先交代喻体,据此排除CD。
“在空中飘浮着”交代状态,“寻找着新的家园”交代目的。按照逻辑关系,在空中飘浮着”应放在“寻找着新的家园”前面。据此排除A。
故选B。
(本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央视综合频道不断围绕重点创新节目探索融媒之道,连续三季突围的《经典咏流传》,美轮美奂,引发大小屏“双屏共振”“选加刷屏”,好评如潮。[甲]《经典咏流传》通过诗词和音乐的有机结合,找到了让传统文化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直抵心灵的轻盈载体。[乙]它不是对诗词文化的浅层沿用,而是通过重访经典、再造经典,唤起大家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让传统文化焕发当下价值。
在特殊的2020年,《经典咏流传》秉持立足当下的创作原则,彰显出身为主流媒体文化节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丙]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们借千百年前的经典篇章,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唱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英勇无畏,也唱出“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的医者仁心。
7.(3分)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轮美奂 B.好评如潮 C.结合 D.而是
8.(3分)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
7.A
8.A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符合语境。
B. 好评如潮:形容好评不断。符合语境。
C. 结合:彼此紧密联系。符合语境。
D. 而是:连词,和“不是”搭配。符合语境。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 “找到了让传统文化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直抵心灵的轻盈载体”中的逗号应该改为顿号,“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直抵心灵”是“载体”的定语,应该用顿号。故A项错。
故选A。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5分)
(本题6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条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节选自《说木叶》
9.(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躲”字,拟人化地说明“暗示性”与“概念”的关系。
B.诗歌语言有暗示性,才使语言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C.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几乎所有潜在的力量。
D.“木”影响着读者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10.(3分)很多古诗词的意象具有暗示性,下列诗文中的“柳”能让人联想到离别的一项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B.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春景》》)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采薇》)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答案】
9.C
10.C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几乎所有潜在的力量”错,原文说的是,“一切潜在的力量”,缩小了范围。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
C.“昔我往矣”,译为“当初我出征时”,这正是一个离别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一方面,“柳”可以让人联想到谐音字“留”,另一方面,“杨柳依依”又恰用柳枝的温柔表达了征夫与亲人间的依依不舍,“柳”在本句中具有较强的暗示性。其他三个选项的“柳”都只是单纯的物象。
故选C。
(本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据。这两个特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同为北方南下流民,何以唯独这一支成为客家人?关键就在于这支南下流民采取了兼备这两个特征的居处方式,前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
②宗族共同体聚居使其不致被淹没、同化于江南各族之中,从而丧失其固有的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特征,得以持久地、较完整地保持其从中原带来的中古时代的传统,成为在南方腹地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围堡式大屋这种建筑特征,则是保证其上述社会特征得以传承不坠的最重要条件。围堡式大屋,不仅保证了客家人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发展,而且因其具有的封闭性、独立性,使其有可能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或同化,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民系特征,而瓜瓞绵绵,百世其昌。“福佬好食粥,客人好起居”的民谚表明建造客式房屋对于客家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种房屋不仅把客家人与其他汉族民族系区别开来,也是客家人之所以成为客家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原因。
③凡是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包括那些晚渡北人接受并实行了这种居处方式者,也就有可能陆续融入这一民系之中而成为客家人。因为早渡北人所采取的这种居处方式,是被长期的实践证明既适应南迁后当地条件而又能保持其宗族和文化传统不坠的一种最佳选择,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这一居处方式才能融入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
④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不可能成为客家人,而成为了吴人、蜀人、闽人、广东人……同为北方南下的移民,何以并非都成为客家人的原因就应从这里去寻找。
⑤客家人之所以能够实行这两个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与其所迁入之地域及社会环境亦有密切关系。陈寅恪先生在论述南北朝时期南北士族的差异时指出,南方士族“主要与城市、商业相联系,宗族则已分解”,因而大家族制度遭到破坏;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或延续下来”。同理,从北方南下的移民,如果与城市和商业相联系,则其与宗族的联系就将受到破坏,其大家族制度便难以维持。如果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则其与宗族就有难分的关系,其大家族制度就将得以保持。因此,那些迁于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区,与城市、商业相联系的南下移民,其与宗族的联系亦受到破坏,从而深受江南之俗影响,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只有那些迁入相对落后、偏僻地区,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自然也与宗族有不可分割联系的那部分南下移民,才有可能继续实行宗族聚居,其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亦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从而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才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摘自黎虎《汉魏晋南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1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族共同体聚居能使客家人免于被江南各族同化,较完整地保持其自身传统,使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
B.围堡式大屋具有封闭性、独立性特点,这种大屋不仅能保证客家人南迁后的生存发展,也能保护他们特有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语言特征。
C.客家属于汉族民系,它实行宗族共同体聚居的社会特征和围堡式大屋的建筑特征相结合的居处制度,并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D.由于深受城市和商业气息的影响,宗族观念不强,大家族制度不复存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士族无法保持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1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论证过程中,本文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并列分析,二者之间特征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B.本文论证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的辩证关系,宗族共同体聚居以围堡式大屋为前提,围堡式大屋以宗族共同体聚居为依据。
C.本文论证逻辑严密,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对北方南下流民成为客家人的作用是:前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
D.本文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客家宗族共同体聚居与围堡式大屋,肯定了其在保存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中的重要作用。
1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围堡式大屋,那么宗族共同体聚居方式不可能存在或持久,其固有的民系特征无法保持,也就不可能有今日之客家人。
B.客家人不仅来源于接受并实行了客家特有居处方式的南下移民,也包括深受客家文化习俗影响的甚至被同化的当地蛮夷之人。
C.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士族由于跟城市、商业联系紧密,同时与宗族的关系密切,维持大家族制度,所以他们南迁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D.晚渡北人只要认同围堡式大屋这一居处方式,就能融入早渡北人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
【答案】
11.D
12.C
13.A
【分析】
11.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D.“大家族制度不复存在”错。原文最后一节说的是“大家族制度遭到破坏”,这不等于说“大家族制度不复存在”。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前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内在条件”错,说法颠倒两者的关系了。由原文第一段可知,前者是形成的内在条件,后者是其形成的外在条件。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也包括深受客家文化习俗影响的甚至被同化的当地蛮夷之人”错。由原文最后一段“因此,那些迁于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和发达地区,与城市、商业相联系的南下移民,其与宗族的联系亦受到破坏,从而深受江南之俗影响,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只有那些迁入相对落后、偏僻地区,继续与农村、土地相联系,自然也与宗族有不可分割联系的那部分南下移民,才有可能继续实行宗族聚居,其大家族制度和宗族势力亦得以延长或延续下来,从而保持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才有可能成为客家人”分析可知,“深受客家文化习俗影响的甚至被同化的当地蛮夷之人”因没能保持其固有文化传统和习俗而不可能成为客家人。
C.“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士族由于跟城市、商业联系紧密……所以他们南迁有可能成为客家人”错。由原文最后一段“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北方士族的势力可以延长或延续下来’”可知,“北方士族”主要与农村、土地、宗族相联系,因而“大家族制度”得以继续维持;且原文说“与城市、商业联系的南下移民……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客家人”,而选项说成“他们南迁有可能成为客家人”。
D.“晚渡北人只要认同围堡式大屋这一居处方式,就能融入早渡北人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错,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三段说“凡是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包括那些晚渡北人接受并实行了这种居处方式者,也就有可能陆续融入这一民系之中而成为客家人……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这一居处方式才能融入这一群体而成为客家人”分析可知,原文说晚渡北人必须认同并实行围堡式大屋这一居处方式才能为客家人。
故选A。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1分)
(本题13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江》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文段二)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急——天高——猿啸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楼上晴天碧四垂”。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用“白骑少年”四字写思妇心中的游子,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词藻新,意象也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红泥小火炉”入诗,词藻意象都新。
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意象和词藻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4.(3分)对文段一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15.(4分)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给其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
16.(6分)运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鉴赏下面这首诗颈联中的意象。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答案】
14.B
15.意象和词藻的关系
16.这句诗中主要有“落日”与“秋风”两个意象。“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体现了诗人的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
【分析】
14.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根据文本“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可知,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根据文本“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可知,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故选B。
15.
本题考查考生拟写标题的能力。
文段二一共分成四段,根据文本“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可知,第一段从总体上交代了意象和词藻的关系;第二段文字主要论述了“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第三段文字论述“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第四段文字论述“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由此可见,整段文字主要是围绕“意象和词藻的关系”展开,故题目可以拟定为“意象和词藻的关系”。
16.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这句诗中主要有“落日”与“秋风”两个意象。“落日”:由上联的“永夜”“孤月”可知这里不是实景,而是比喻人生暮年。“秋风”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中遭遇到的种种挫折。这两个意象相对,诗人却没有感伤,反倒产生了“心犹壮”“病欲苏”的感觉。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显示了杜甫与众不同的伟大而坚强的品格。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燕南园62号
——记恩师林庚(注)
袁行霈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在五十年代末期就买了电视机,那是一台苏联制造的黑白电视机。他喜欢体育,常看的是体育节目。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第26届世乒赛期间,系里的年轻教师们每天都到他家观看比赛的实况转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厅。就在这次比赛结束以后不久,老师买了一张乒乓球台,放在院子靠近南墙一片宽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师常去那里跟老师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老师的眼神好,对球的感觉敏锐,处理球的手法细腻,会突然抖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
我在北大求学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间,不知多少次进出这庭院,进出这客厅,在那里向老师求教,一起谈论学问和人生。有时候老师让我进入他的书房,我们隔一张写字台面对面坐着。我们距离更近,谈话也更亲切。不管甚么话题,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有一次谈到孙悟空,他说孙悟空身上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情绪和叛逆精神。1962年静希师开始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部,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别人都不选,我们要选。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后来他仍不断鼓励我在学术上要胆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经过自己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就要坚持,不必顾忌别人一时的看法。这使我想起他对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气象”的坚持,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他常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听,并让我评论。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诗的开头说: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这首诗里洋溢着对年轻人的爱和期望。他鼓励年轻人飞翔,希望他们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诗的结尾是这样的: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
几十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越来越感到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他背后说过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岁出版的诗集《空间的驰想》,用物理学家的眼光思考时间和空间,呼唤人类对空间的突破。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在于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对“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诗歌的实际,也启示着新诗创作的一种突破的方向。
静希师在燕南园62号这栋住宅里生活将近六十年了。虽然院子大门的油漆已经剥落,室内也已多年没有装修而显得有些破旧,但住在这里的年近百龄的主人精神依旧!有时趁着好天气我陪他在燕园散步,他不要我搀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详。他曾告诉我,走路一定要昂起头来。他一辈子都昂着头,而昂着头的人,精神是不老的!
文本二:
盛唐气象之继承了建安风骨,盖为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带着人民胜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建安也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初唐社会上残余的门阀势力与诗歌中残余的齐梁影响,到了盛唐就一扫而尽。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
(选自林庚《盛唐气象》)
(注)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7.(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南园62号”既是一处庭院,也是本文构思的重要依托,文章写人记事,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形散神聚。
B.林庚提出“盛唐气象”的见解,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
C.文章写林庚打球“突然抖腕发力”,走路“昂首向前”“一辈子都昂着头”,注重抓住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D.从日常闲谈到传道授业,从诗歌创作到学术研究,林庚都表现出既源自天性而又久经修炼的独特的气度和风范。
18.(3分)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诗境清新明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
B.林庚先生告诉袁行霈,坚持将别人都不选的李白的《独漉篇》选入《中国历代诗歌选》,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位杰出学者的学术自信和风骨。
D.《新秋之歌》对“网”这一意象的运用,以及《说“木叶”》中对“木叶”的美学辨析,体现出林庚非凡的艺术感受力。
19.(6分)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回答。
20.(6分)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
17.B
18.D
19.①同: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②异:基调不同。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20.①多角度、多侧面刻画人物。②突出人物的独特之处。③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并在《独漉篇》的诗句中读出了‘盛唐气象’,在《新秋之歌》中表现了‘盛唐气象’”错误。由原文“他告诉我,李白的《独漉篇》,……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末尾四句:‘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样奇特的想象和构思,这样明快而新鲜的语言,非李白写不出的”“我特别喜欢他51岁时写的那首《新秋之歌》……这样铿锵的韵律,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意象,这样新鲜的感受和语言,四十年后读起来还觉得好像是旦晚才脱笔砚的”可知,“读出”“表现”盛唐气象欠妥。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并推断问题的能力。
A.“‘蓝天为路,阳光满屋’两句,……体现了近体诗鲜明的形象性和韵律美”错误,“近体诗”错误,是现代诗。
B.“说明治学严谨细致的重要性”错误。从原文“这首诗我原来没有留意,经老师指点,细细读了几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来看,选这首诗的原因是这首诗代表李白独特的风格,不能说明治学严谨。
C.“林庚‘盛唐气象’的见解一直遭到学界的反对”错误。从原文“当这个见解刚发表的时候,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从未放弃,后来终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来看,并不是一直遭到反对,最后得到学术界的承认。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之下解放出来,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分析可知,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都有一种解放的力量;
由“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所谓‘惊风飘白日’‘高台多悲风’,就是建安风骨的基调”“盛唐诗歌的色调要比建安更为鲜明,其基调也更为爽朗”分析可知,建安风骨的基调荒凉高亢,盛唐气象的基调鲜明爽朗。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
题干“有人认为林庚达到了‘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如果以此为主题写一则《燕南园62号——记恩师林庚》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本题要求给文章写小评论,并且限定了评论的范围“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
“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主题,是从这三个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故可以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方面来进行评论。
既是刻画人物,就要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故可以从突出人物不同之处来评论文章。
“诗歌魅力”是人物的文学创作,“学术魅力”指的是人物的治学能力,“人格魅力”指人物的为人处世,“交融”,指人物把这三个方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故可以强调写诗、治学、为人三者之间的关联角度评论。
五、微写作(共30分)
21.(本题30分)微写作。
观察你身边的景观,选择一两个向他人介绍说明这一景观的特征,同时做出你自己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意见与建议。要求:(1)运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2)300字左右。
【答案】例文
迷人的徒马河
徒马河东起萝卜河,西到黄昭沟,经过郎庄、纸坊、王家等十多个村庄,全长约20多千米,像一条玉带伸展在鲁西北大地上。这条河河面宽阔,景色迷人,我的家乡王家就位于河的南岸。
徒马河流到我的家乡河面最宽,宽约1500米,这段徒马河被家乡人称为迷人湖,它有三分之二的水里种植芦苇和莲藕。迷人湖确实迷人,每到夏天,芦苇一片绿色,很多不知名的小鸟穿梭飞行,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笼罩了整个村庄的荷香,让人倍感幸福和惬意。这芦苇和莲藕一直是家乡人的摇钱树,若对迷人湖做一番改造,发展旅游业,想必她会给家乡人带来更大的效益,迷人湖也会变得更加迷人。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根据要求介绍景观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理解题目要求,然后按要求按字数完成题目。本题考生在审题时明确其有四点要求:其一是“观察你身边的景观,选择一两个向他人介绍说明这一景观的特征”,这就要求考生在完成答案时要用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其二是“同时做出你自己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意见与建议”,这就要求考生除了介绍景观还要有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其三是“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等;其四是300字左右。明确了要求考生根据要求确定所写景观,完成答案。
六、材料作文(共50分)
22.(本题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
易卜生曾言:“社会是一艘船,每个人都要做好掌舵的准备。”在很多人眼中,英雄便是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呼风唤雨的人。今天这个时代,硝烟散尽,于是有人便发出了“英雄无觅”的感慨。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答案是肯定的。乘着改革开放的锐意进取之风,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千花齐放,百舸争流,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多元化的新时代里成为主宰发展的一份子,实现己身之价值。
那么,在这样一片大好的时代背景下,为何有人发出了“英雄无觅”的感慨呢?
诚然,在和平年代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古典诗词概念中狭义的英雄的确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英雄只是在战场叱咤风云的人物吗?不!在今天这个时代,英雄早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英雄,是每一个以平肩担道义,推动着时代的巨轮不断向前的人。
在各美其美的时代里,英雄,早已不再只是人们心中那不可企及的高山。英雄,可以是放弃高薪毅然回乡,带动白云村经济发展的耶鲁村干部秦玥飞;英雄,可以是在“备份”位上默默奉献的航天员邓清明;英雄,还可以是六十多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老战士张富清……英雄,在这个时代里,可以是那些仅以平肩担道义的微小个体,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不如别人璀璨耀眼,但只有他们共同努力,才能推进时代的不断向前。他们微不足道,但他们又不可或缺。
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平肩担道义”是我们共同的时代责任。习总书记如是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然而,在物质条件愈加优越的背景下,追星时尚日渐风靡,青年人因为盲目崇拜以“流量明星”为代表的偶像,而没有对真正的英雄给予应有的重视。然而流量再多,娱乐圈中的活动再博人眼球,也无法与那些身担道义的人所做的贡献相比。时代要发展,我们便要争做那些默默奉献的个体,而不是盲目崇拜以流量堆砌的种种虚名。新青年一代应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看待“偶像”问题,明确人生的方向。
乘着时代的长风,你我都可成为破浪会有时的英雄。愿我们在英雄辈出的时代里以己之身,担当道义,凭己之力,争做时代英雄!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材料作文的审题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或否定的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这则材料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时代中有价值的人事,强化作文“文章和为时而著”的社会性。考生由“英雄”引发的思维点也应该落在“当下”,不要跳脱“时代”的背景。此外,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辨、文化、审美能力,本材料也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学生对“英雄观”的表述涉及文化价值观的考查,对当今“英雄”的有无、“英雄”与“偶像”的比较、古今英雄的异同等分析,则考验学生的理性思辨力。
本则材料涉及两个层次,两个选择,两个概念。首先是古典诗词即历史中的“英雄”。杜甫与辛弃疾作品里的“英雄”,即传统英雄形象,他们聪明秀出,胆力过人,无私忘我,不辞艰辛……他们多生逢乱世,时势造英雄。正如金庸在武侠世界中建构的,“侠之大也,为国为民!”英雄的个人机遇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泪流满襟”。
另一个层次,则是“而今时代”的英雄。当今时代,远离战火,四方平定,百姓乐业。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匡时济世的机遇,民智已启,民生已成,更强调“本我”,强调精神富足大于世俗“功业”的建立。而这个时代的“英雄”,到底有何特质?有何内涵?
两种选择,体现命题的开放性。选择“英雄辈出”,最重要的要明确“当今时代”的“英雄观”。作文要求考生对“英雄”有清晰的阐释,廓清概念。比如特别强调“利他”,在这个个人利益至上的时代,仍然有人以“自我奉献”甚至“终身奉献”为己任,就像“开山岛”;比如特别强调“引领”,不止于匠人精神,更多是在“精益求精”之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甚至推动人类进步的高度,就像“袁隆平”;还有特别强调“个人信仰”,基于正向的信仰,会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最终获取自我与时代的尊重,就像“田家炳”;再比如形同“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的列举,尽管身份平凡,但在人生的机要处为他人抛弃自我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选择,这一定是英雄情怀在支撑……
两个概念,体现命题的思辨性。选择“只有偶像,没有英雄”,要把“偶像”与“英雄”的异同写明白。如果把“偶像”狭义地理解为“被追捧的作家、娱乐圈艺人或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且,把“偶像崇拜”解读为一种社会乱象,那么文章可以偏向“驳论”偏向“反思”,注意归因,集中笔墨于社会因素的挖掘。通过阅读可知,本则材料关键词是“英雄”。阅读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两种说法即两种观点。“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表明材料有对话意识和时代感。限定作文谈论的话题,并指出对象是“当今时代的英雄”,不是古代的英雄,也不是历史的英雄。行文中注意先回答问题,明确自已的观点,然后再论述。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在时代的洪流中追寻英雄的价值与情怀,反思现实中对英雄的态度;在新时代传承英雄精神;时代的英雄精神不应该由所谓的偶像明星来担当,主流价值观始终要回归到为国家社会时代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和平时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等。
1.前进的时代需要真正的英雄
2.这样的英雄过时了吗
3.有英雄民族才有希望
4、崇尚英雄就是坚守正道
可用素材:
1.历史的天空,英雄的身影不断浮现又淡出。
背水一战、绝地反击是英雄,破釜沉舟、以弱敌强是英雄,舳舻千里、横槊赋诗是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英雄;易水死别,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荆轲是英雄,乌江自刎,徒唤“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能逃走却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项羽也是英雄。英雄者,聪明秀出,胆力过人,令人感慨,令人景仰。
2.“我爱你,中国!”为了这句朴素的告白,为了那份像火一样藏在心底的信念,多少军人像袁远一样,在和平年代默默守卫边疆,付出青春年华、奉献一腔热血?
近期走红荧屏的主旋律纪录片《我爱你,中国》,记录着激情燃烧的当代军旅传奇,向人们诉说我们时代的英雄故事。“沙场之花”袁远、“雪域雄鹰”周宇峰、“草原战狼”满广志、“雷达兵王”刘卫民、“冰花男神”张书辉……有血有肉的人物,心有大我的情怀,至诚报国的志向,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强烈的“英雄的气息”,让这部纪录片产生如此撼人的情感、引来如此强烈的共鸣,上线10天就获得3300多万次点击。正如网友的感慨:“他们不过是平凡人,却替我们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为他们点赞。”
3.“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这是国产动画《大圣归来》的海报宣传语。不得不说,创作团队很清楚这个时代人们需要什么。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英雄,或激励自己;或以其为奋斗目标;或视其为崇拜偶像。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不同的英雄。也许是受好莱坞大片影响,许多青少年心目中最常想到的,是那些在荧幕上披荆斩棘、挑战极限、拯救世界的钢铁侠、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们。这些英雄不但具有超人的本领,能够在危急中力挽狂澜,更是自信、成功、力量与魅力的化身。他们如此优秀,怎不令人向往和崇拜
然而,超级英雄毕竟是虚幻的想象,现实中英雄们的境遇要困难和残酷得多。他们没有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超能力,有的只是血肉之躯,他们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英雄,或因英才盖世、功勋卓著,或因气节坚贞、无私无畏,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大多是他们注定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说,英雄的诞生,往往意味着残酷,意味着死亡,意味着超越自身利益的局限,意味着肉体毁灭而灵魂不朽。
4.中华民族,历来是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古代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降的文天祥、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再到近代抗日战争中誓死报国的张自忠、吃棉絮枯草战斗的抗联英雄杨靖宇、被捕后遭受种种酷刑却始终没有一丝屈服的赵一曼,英雄们用肉体的殒灭见证生命的意义,捍卫民族的尊严,用行动诠释了英雄的内核不仅是英勇牺牲,更是无私奉献。
穿越历史的烟尘,时针走到今天。有人说,当今时代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此言差矣。英雄的内涵,从来都不狭隘。战争年代,“血染沙场气化虹”、“一身报国有万死”是英雄,和平时期,见义勇为、坚守正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也是英雄。那些为人民造福、干出经天纬地大事业的是英雄,那些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也是英雄。境遇有不同,能力有大小,但爱国无贵贱,奉献无高低。只要不断超越自我,坚持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或群众心目中的“英雄”。
5.当今之中国,局势复杂、任务繁重,其实更加需要英雄。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需要纵横捭阖、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领袖英雄,更需要千千万万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平民英雄。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只要我们心中种下英雄的“种子”,脑中崇尚英雄的精神,奋发进取、乐业奉献,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都能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6.英雄不应该站在云端和神坛,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亲情的普通人。中国空军第一人王文常,随身携带着与妻子谈恋爱时收到的百余封情书;驻守黑河的“冰花男神”张书辉,已13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每年冬天带着战士们建冰哨、刻冰雕以解乡愁。这是记录更是唤醒,是表达更是传递,它激发了人们心中深藏的种子,以一组负重前行的时代英雄群像,焕发出整个社会的爱国情怀与英雄精神。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身着戎装的当代英雄,传承的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火种,是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无论是攻关核心技术还是脱贫攻坚,无论是推动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娄山关”“腊子口”,需要用爱国情怀和英雄精神汇聚起磅礴力量。
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这是儿女对母亲的诉说,这是青春书写的誓言,这是热血铺就的长路,这是生命熔铸的丰碑。新时代,新长征,英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路的灯塔,爱国信仰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号角。
参考结构:
题目为:当今时代还有英雄吗?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先引易卜生名言,指出人们普遍意识里对于英雄的定义;然后联系现实引出人们“英雄无觅”的感慨。最后回答疑问,表明立场:当今时代还有英雄;进而提出观点: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个多元化的新时代里成为主宰发展的一份子,成为英雄。
第二部分,紧承上文,分析论述。
第一层,首先剖析有人发出“英雄无觅”的感慨的原因,然后指出今天这个时代,英雄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英雄,是每一个以平肩担道义,推动着时代的巨轮不断向前的人。
第二层,以排比的形式列举实例,证明这个时代不缺英雄,更不能缺英雄。
第三部分,联系现实,指明做法。引习总书记的话,指出当代青年应树立正确观念,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第四部分,回扣中心,发出号召。新时代,人人都可成为英雄,要争做时代英雄!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