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1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9 10: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5课
画中盛世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南海区石门中学 于海缘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何时盛世
一、何时盛世
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chāng)门外,转山塘桥,至虎丘山止……画成于乾隆己卯九月(1759)……
——徐扬 《盛世滋生图·题跋》
时间:清中期
空间:苏州
苏州阊门城楼
苏州虎丘塔
以图证史重要原则:①确定图像史料的时空定位。

何谓盛世
《盛世滋生图》中呈现了怎样的盛世经济与文化的新发展?
1
2
3
4
5
6
7
8
思考:《盛世滋生图》反映出了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新变化?
二、何谓盛世
思考:材料反映了清中期怎样的现象?
匹夫匹妇,五口之家,
日织一匹,赢钱百文。
——《嘉定县志》卷八《土产》
农业:①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起,经济作物品种增多。
②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①家庭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何谓盛世
以图证史重要原则:②孤证不立。
思考:材料反映了清中期怎样的现象?
吕宋国(菲律宾古国之一)出一草曰淡巴菰(gū),一名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
——(明)姚旅《露书》
浦城:隶属福建省
商业贸易发展:①产品种类增多,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大商帮——徽商、晋商;
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形成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二、何谓盛世
思考:如何认识历史纵横第三则材料中的观点
思考:结合P89历史纵横,材料反映了何种经营方式?
手工业:②新兴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
应当指出,私人雇佣关系就是私人雇佣关系,它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一个条件。如果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被雇佣的劳动者提供的剩余产品有限,当然会妨碍这种转化。转化的另一个条件是体制原因。只有在适当的体制之下,私人雇佣关系才有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可能。
——厉以宁(经济学家)
《资本主义的起源》
生产力水平:小农经济;
体制:君主专制体制。
中国明清时期雇佣关系能否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尚无定论。
二、何谓盛世
以本民族传统的绘画方法为根基,同时吸纳西洋画法进行艺术加工再创造……是东方散点透视与西方焦点透视的有机结合。
——范金民:《<盛世滋生图>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
著作 作者
本土 成就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
西方传入 《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
①经验总结性著作多
②以实用科技为主
③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二、何谓盛世
行业 新因素 中外交流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文艺 戏剧小说
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起,经济作物品种增多。
家庭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出现新兴经营方式
产品种类增多,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形成大商帮;工商业市镇。
世俗文化繁荣;科技总结前代经验,强调实用性。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粮食产量提高。
大量手工业品对外出口
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二、何谓盛世

盛世之思
《盛世滋生图》全场12米,耗时数年,获十六方皇帝御览之章。
时期 战国晚期 西汉晚期 唐朝 宋朝 清中期
粮田面积(亿亩) 0.85 2.24 1.99 3.9 6.18
人口(亿) 0.2 0.6 0.53 1.04 3.61
粮食亩产(公斤/亩) 108 132 167 154.5 183.5
人均占粮(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314
思考:盛世之中有何危机?
三、盛世之思
国家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
——徐扬《盛世滋生图·题跋》
1950年更名为《姑苏繁华图》
危机:
①人口激增造成资源危机。
②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导致农民起义频发,造成政治危机。
追问:为什么徐扬没有呈现出危机?
追问:你能否从徐扬的画中看出危机?
《红梅记》情节:书生裴禹与貌美的卢昭容两情相悦,折梅枝相赠,勇敢反抗权相贾似道,贾似道后兵败而死,裴生与昭容完婚。
《白兔记》情节: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妻子李三娘在家受尽折磨,因劳累过度,在磨房产下一子,因无剪刀,用嘴咬断脐带,故取名“咬脐郎”,在农村终老。
群体:平民百姓
场所:开放
内容:追求个性自由
群体:文人
场所:封闭
内容:强化礼教
思想危机:理学僵化,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正当欲求。
思考:盛世之中有何危机?
三、盛世之思
追问:谁看到了危机?
三、盛世之思
王阳明(1472-1529)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传习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传习录》)
心即是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特点:
1.强调主观能动性;
2.以内心为准则,隐含平等叛逆色彩。
提倡个性自由、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李 贽
理学僵化,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正当欲求;
抨击君主专制、
提倡“工商皆本”
黄宗羲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顾炎武
王夫之
固守传统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社会动乱。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漠视
危机
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看出危机?
1793年,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马戛尔尼为主使,威廉·亚历山大为同行画师。
《大运河旁用餐的纤夫》
风向或水流不利于航行时,船夫便不能使用风帆和船桨了,而需要更多纤夫来拉船。拉纤时有监工监视,监工只要看到有人偷懒,就会用鞭子抽打他,这是习以为常的事。可怜的纤夫主要吃米饭,如果有用油炒过的菜,或者有动物内脏之类的,即使油都有臭味了,他们也会觉得太奢侈了。
——(英)威廉·亚历山大(访华使团画师):《中国衣冠举止图解》
“物质的贫乏”
(科技、经济)
“精神的贫乏”
(制度、思想)
“盛世监狱”
三、盛世之思
思考:访华使团的视角下,看到了怎样的清王朝?
徐扬
呈现了清朝盛世,但未能认识到危机
(个人经历、立场、政治目的)
明清之际的进步
思想家
适应了盛世之变下的需要,部分认识到清朝的危机,但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个人经历、阶级局限、时代局限等)
访华使团
夸大清朝的危机
(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政治目的等)
以图证史重要原则:
③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的微观情景。
三、盛世之思
三、盛世之思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经济
政治
文化
人口激增造成资源危机。
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导致农民起义频发,造成政治危机
理学僵化,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正当欲求。
科技未实现近代化转型;
启蒙思想薄弱。
在民主政治的建立与扩展中,无法摆脱封建专制的束缚,未能建立起民主政治。
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仍固守小农经济,新生产关系发展缓慢。

我看盛世
结合本单元所学,描述你眼中的明清盛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