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7:5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按照读古诗、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意的方法,学习了《山居秋暝》这首诗,这首诗里有静态和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初晴山间的清新美好,领会了诗歌的意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是作者在一座桥边完成的。就是这座桥,大家请看这张图,这座桥叫“枫桥”,在江南的水乡像这样的桥很多很多,但这座枫桥却因为这位作者的一首诗而闻名遐迩,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回顾方法,自学提示
本节课,老师希望大家继续用上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先来进行学习——
在学习写景的古诗时,我们还可以这样学:
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画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初读古诗,知作者
课前我们都完成了预习,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朗读。
预设平价:你做到了读准字音,注意了诗的的节奏。
谁来帮我们介绍一下作者?
诗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3、解诗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在理解“枫桥夜波”这首诗的题目时,我们要抓住了重点字来理解,这是一个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bó停泊 pō湖泊。在这首诗是“泊”什么意思?在哪儿停泊?“泊”在这首诗当中指的是“停船靠岸,可以理解为,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那么这首诗的内容便是,诗人夜晚把船舶停在枫桥附近时的所见所闻。题目只有4个字,却点名了时间、地点和事件。
4、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圈画描写的景物
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张继在这首诗里都写了什么呢?请你把看到的景物圈出来,听到用横线画下来。
看到的+听到的
(看课件对答案)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理解诗句
1>读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江枫“指江边的枫树,“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眠”指睡觉,然后把这些重点字的意思串联起来,天色已晚,诗人乘坐的客船停泊在了枫桥之下,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诗人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难眠。】
2>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
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都是在附着在地面物体上面。张继为什么说霜会漫天呢?说明天气很冷,更说明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孤独。
请大家看,在这句诗中也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月落时,乌鸦的啼叫划破了天空的静谧,用动景衬静景,衬托了月夜的静谧,同时也衬托了诗人此时此刻内心的孤独。
后两句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钟声:当时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到”就是“传到”,把这些重点字的意思串联起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姑苏城外,那寂寞清净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这两句是诗人的所闻,通过描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反衬出诗人烦乱的心境。“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还衬托了夜的深沉。
5、体会感情
学到这里,亲爱的孩子们,其实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就在诗句中,你能找到一表示诗人心情的字吗?——“愁”
除了我们刚说过的“霜”你觉得诗中哪些内容和“愁”字有关?
“月落”感受到了,因为月亮已经落下了,还没有睡觉,就是有一种悲伤的感觉,就是很愁发愁,然后还有夜半钟声,也是因为很晚了,但还是没有睡觉,也是感到很忧虑那种感觉。
“乌啼”体会凄凉之感。
在半夜特别宁静的时候,传来乌鸦的啼叫声,在夜半如果你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惆怅、忧愁、心情很不好
“钟声”:感受苍凉
这样的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过来给人感觉,更加衬托出夜的寂静和作者的忧愁。
渔火+钟声 江枫渔火表达是这么晚有人和作者一样都是没睡着,所以也可以衬托出他的“愁”。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渲染出秋夜的幽寂、清冷,借此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6、结合资料
那么同学们,张继为什么会如此的“忧愁”呢?请快速阅读这两则资料。
结合资料和对古诗的理解,你对诗人所表达的“愁”字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呢?他“愁”的到底是什么呢?预设:为他自己的家乡而愁 为国家的兴亡而担忧,为自己的前途而愁。
三、朗读结束
让我们用深沉、缓慢的语调再来朗读这首《枫桥夜泊》。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渲染出秋夜的幽寂、清冷,借此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预习《长相思》查找诗人与写作背景资料,写在书上。
六、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作品,由题目可知讲的是诗人夜晚停船于苏州枫桥时的所见所闻。全诗讲述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枫桥,月落秋霜之夜见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听见的哀愁的声音,进而由此产生了对自身的愁、对家乡的愁、对国家的愁、对百姓命运的愁。
在介绍作者时,我联系了诗人张继所在的时代,介绍有关的历史时代背景。在备课时,我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最后感受诗人愁家国的理解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联系,便于知人论世。令我意外的是,当我讲到唐肃宗是唐玄宗的儿子,玄宗末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而衰,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徙他乡的时候,孩子们都十分的感兴趣。这样的小插曲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突然活跃起来。
在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愁”这个字,为全诗找准情感基调。接着,以“从哪里看出来诗人很忧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一部分,首先是引导学生对诗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诗人此时的孤寂与哀愁。以“诗人愁的是什么?”来联系之前对诗人的介绍,感受诗人的羁旅之愁、家国之悲。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