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猫》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20:2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猫》教案
一、激趣导入:
现在似乎很流行养猫、撸猫,你们喜欢猫吗?(学生说猫)
其实,自古以来,不少的文人雅士都偏爱猫,陆游自称猫奴,他和黄庭坚都爱猫,在诗文中表达对猫这“捕鼠高手”兼“伴读书僮”,的佩服和喜爱。近来的文人,如徐志摩爱猫,说猫的搅扰为甜蜜的捣乱。钱钟书爱猫,他准备一根竹竿,半夜从被窝里起来,帮猫打架,而与他的猫打架的是隔壁林徽因家的猫。冰心、老舍、丰子恺、郑振铎等,爱猫的文人不胜枚举,猫作为主角,常出现在他们的作品里,今天我们读一篇郑振铎写的《猫》
二、三只不同的猫
(1)郑振铎在《猫》文中,写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读课文:
1. 圈出文中的重要字词,注意其读音和写法。不明白的,翻看《词语手册》。
2. 用一句概括文章的内容。
预设:
文章写了“我”家养三只猫的事情。
(2)其实,猫同人一样,不同个体有不同的特征,看看文中的三只猫有什么不同之处?
外形上不同:
第一只猫,有花白毛的一只新猫;第二只猫,浑身黄色的小猫;第三只猫,花白毛色又很瘦的可怜的小猫。
性格上不同:
第一只猫 很活泼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把猫比作带泥土的白雪球,毛茸茸的圆滚滚的,阳光下滚来滚去,特别活泼可爱。
“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三妹跟小猫逗弄着玩,小猫跟她戏耍,扑来扑去,活泼好动,非常地可爱。
第二只猫 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这只猫会到处跑,爬树,扑去捉蝴蝶,活泼好动,有点儿玩皮。
“有时候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猫又跃又跑,写出猫的好动、轻捷、活泼,活得悠闲自在。
“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
总坐在门外,似乎在等待主人,这只猫是通人性的,朝夕相处后,有人情了。但猫表达情感比较含蓄,不会伸头吐舌地猛扑向主人,而是远远地观察,再静静地走开。
“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这只猫还会捉老鼠,为民除害,还夜间一片宁静。
第三只猫 忧郁 不活泼
“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
“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只猫不好动,懒惰,不捉鼠,只是常蜷伏着,它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身边,对人还是依赖的。
三只猫有不同的性情,文中写的这三只猫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第一只与第二只猫之间是衬托关系: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活泼,在第一只猫衬托下,第二只猫更活泼特点表现出来了。
第一、第二只猫与第三只猫之间是对比关系,第三只猫忧郁与前面两只猫活泼形成鲜明对比。
(3)都说,不同的性情有不同的命运,三只猫的性情不同,它们的命运是否不同?
预设:
我家养了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失踪或死亡,用一个词来说,就是亡失。
其实,世间的一切生命体,最终的结局无非就是死亡,区别在于是否善终,好死。
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丢失,第三只猫受冤,棒打受伤,致死。
相对而言,哪只猫的结局最惨?
预设:
第三只猫。它是屈打致死,辱没了清白,没有尊严。
看生命体的命运怎样,要看他最终的结局,更要看它活着时的幸福指数。
对这三只猫来说,评价它的命运,要看什么?
预设:
在主人家的地位。
第一只猫,在主人家里是受人喜爱的,被人关注的。
三妹空时常逗妹玩,我坐在藤椅上微笑地看着猫消耗着时光,感受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猫瘦了,我们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铜铃和红绫,想让它活泼起来,精神起来。
第二只猫,在主人家更受宠,地位更高。
这只猫总爱跳来跑去,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查问好几次猫在哪里。
可见这只猫全家人都放在心上的,生怕它丢了。因为喜欢这种猫,才会紧张它发生意外。
最终猫还是丢失了,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把猫看作“亲爱的同伴”,可见这猫在家里的地位之高。
第三只猫,在主人家不被喜欢,若有若无。
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
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家人出于同情,才收养这只猫,全家都不喜欢它,不被关注,没有地位,若有若无。
从三只猫的不同命运中,同学们领悟到了什么?
预设:
1. 性格决定命运。
2. 有价值才能被重视。
三、“我”对三只猫的情感
(1)文章中,除了写这三只猫,还写了人,文中写了哪些人?其中哪个人最重要?
预设:
我、三妹、妻子、张妈、李妈、隔壁周家丫头
重要人物是“我”。
文章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我”对三只猫的情感贯穿文章的始终,“我”对第三只猫的态度决定了它的命运。
(2)“我”对三只猫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预设:
第一只猫
活着时,“我”很喜欢,看着它消耗时光,感受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死了时,“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我”把这只猫当成小侣,看作成小伙伴,表达对小猫这生命逝去的惋惜、怜爱。
第二只猫
活着时,这只猫是“我”茶余饭后的娱乐,担心它的安全。
丢失后,“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痛恨、诅咒那个夺去我们所爱的猫的人,爱憎分明的情感。难过中,有愤恨。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相较于第一只猫,情感更深,更悲伤。第一只猫死了后,他说“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用另一只猫替代。第二只猫死后,好久不养猫,因为这只猫在我们心里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对它用情很深。
第三只猫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比”“更”用了对比写法,突出这只猫的亡失对“我”来说,更难过。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永不”,无法从亡失猫的痛苦中走出来,因为这只猫让我受到良心的谴责,为自己的暴怒和虐待。而所犯的错,却永远没有弥补的机会
四、第三只猫
“我”对第三只猫的最终遭遇一直耿耿于怀,相较于前两只猫,第三只猫的让我最难过,悲痛,你觉得三只猫,哪一只猫是本文要写的重点?
预设:
第三只猫
第三只猫的死,为什么会让“我”良心不安,我到底犯了什么错?
“我”冤枉了这只猫,它的死与“我”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我”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
“我”为什么会冤枉这第三只猫?
预设:
“我”不喜欢这只猫,对它有偏见,发生了事情首先就想到它。并且猫本身会吃鸟。
猫的有些行为让人产生怀疑。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常常”跳上桌,“凝望”是聚精会神地看,又跳上桌子,这强调了频率和程度,这就成了判定猫是凶手的依据。
于是,我和妻子都第一时间断定凶手是猫。
假如,你是猫,你会怎么样为自己的辩解?
预设:
这对芙蓉鸟非常可爱,我太孤单了,我想跟它一起玩------
初步断定是这只猫是凶手后,我们去找这猫,可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断定它真是“畏罪潜逃”。
作案后,逃离现场。
后来发现这只猫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逮了个正着,吃的东西一定是鸟腿,这就依据啊,自以为证据充分。
于是“我”拿起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逃”,“我”惩戒这只猫,它就因心虚,做了坏事,而逃跑。
以上所说的所谓的证据,能构成这只猫是凶手的证据吗?
不能,因为在这些所谓的证据前,都加了个不确定的词“大约”“似乎”“好像”,可见都是臆想出来的,是主观判断,没有事实的证据。
还有哪些地方,说明是主观想象的?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认为。
畏罪潜逃,加了引导,表示特殊含义,不是真的。“我认为”,分开来写,强调是我的主观意见。
当“我”自认为断案很厉害时,对猫的进行惩戒,自认为为小鸟报仇了。真正的凶手出现了,凶手是谁?
黑猫,黑猫嘴里衔着一只黄鸟,这才是眼见为实的证据。
至此,真相大白。我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的猫,所以相对于其它两只猫的亡失,我对这种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五、我们的反思
第三只猫的死亡,让“我”的良心受伤了,通过这件事,“我”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反思?
预设:
“我”不应该自以为是,对人对物带有主观偏见,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妄下结论。
“我”不应该对一只弱小的动物下狠手,用木棒打它。
“我”在知道错打小猫后,不能因为它不会说话,就不去表达忏悔之意,应该及时弥补过错。
因这莫须有的罪名,这只可怜的猫最终在两个月后,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为什么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你觉得这只猫在临终时,会反思什么?
预设:
这只可怜的猫还是很留恋这个家的,他想回家却又敢,只能远远地看着曾经的家和曾经的主人。
这只猫或许会想或说。
“我”真的没有吃猫,“我”不应该总凝望着小鸟,这两只小鸟确实很可爱,想跟它们玩,“我”凝望它们,不是想吃它们。以后再也不敢总注视他人,这样会让人误解。
“我”是冤枉的,可是我无法审诉,也无处审诉。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我”说话。
“我”是一只没人爱的可怜的猫,主人不喜欢“我”,可能是因为“我”长得丑吧,也可能是因为“我”不活泼,性格沉郁吧,也或许是因为“我”不能帮主人抓老鼠吧----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让主人喜欢“我”。
---------
这篇文章写猫,难道仅仅是写猫?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从第三只猫的经历中,应该反思些什么?
预设:
预习中有句“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
本文不仅写猫,通过猫写猫,来反思自我,解剖人性,反应社会现实。
没地位、没身份的人永远没发语权。这只猫,原本是一只流浪猫,没有家,没有靠山,在家里也没有喜欢它,没地位,有冤无处审诉,没有人为它作主,只能听任他人摆布。
人性中的自以为是,冷漠粗暴,等级观念会导致悲剧的发生。第三只猫就死于主人的妄下断语、盛气凌人,因为它是一只没有话语权的猫,主人就随意地处置。这种丑陋的人性,哪里只存在对一只动物,在社会现实中难道没有吗?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的。
愿没有偏见,每一个生命都被温柔地对待。第三只猫它是那么可怜,孤独,渴望被关爱,被重视,可是因为强权者丑陋的人性,随意地剥夺了生命权、尊严。如果这种丑陋的人性不改,或许很多人都会成为第三只独。希望社会没有偏见,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对待,拥有平等、温暖、快乐的人生。
发现做错了,及时认错并弥补过错。当我认识到自己错怪了这只猫时,他只是想补救过失,并没有实际行动去弥补过错,他说是因为猫不能说话,无法表白自己的误解。有没有途径去弥补过错呢,当然有,把猫找回来,为其疗伤并好好喂养它,或许猫的结局不会这么惨,还能让猫感到一丝的温暖,是“我”没想到?亦或是不想吧。
《猫》写于1925年,作者郑振铎受“五四”青年运动的影响,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他以家庭生活为创作素材,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这三只猫最终都亡失了,但愿人们美好的人性别亡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