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不忘来路 致敬先辈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活动探究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鲁迅)
“三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写作背景
遭国民党秘密杀害的五位青年作家,被称为“左联五烈士”。“左联”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进步的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文题解读
记念刘和珍君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于记人写事的散文
"三·一八"惨案遇害的一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
是一种对人较为尊敬的称呼
文题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①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
②所谓“记念”,就是记住愤怒,铭记先烈,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③“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为了战斗的记念”,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
任务一:梳理概括,感受人物形象
鲁迅回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体现了她怎样的精神品质?
1.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2.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3.徒手请愿牺牲
追求真理、自强上进
温和善良、胸襟广大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热忱爱国、勇于牺牲
“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思考讨论:
鲁迅为何要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实是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突出刘和珍善良、温和
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
表达对刘和珍的敬意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作者着重回忆了与白莽的三次会面,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处处流露出她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表现了白莽爱憎分明、率直坦诚、积极乐观、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作者笔下的柔石,在上海那样复杂的环境里“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之后用一个“硬气”一个“迂”揭示出柔石刚正不阿,纯真善良勤勉与憨厚的性格特点。
找出白莽、柔石的相关事件,概括各自性格特点。
迂——率真而不通世情 ,拘泥而不会变通
硬气——坚定 、正直 、耿介不阿
鲁迅为何在和白莽的交往中反复提及彼得斐?
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
自由与爱情 彼得斐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民族之歌(节选) 彼得斐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是时候了,还不算太晚!
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我们宣誓,我们宣誓,我们不再继续做奴隶!
引白莽自己翻译的诗来纪念白莽,实际上是用裴多菲类比和衬托白莽,这是最好的一种纪念。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翻译彼得斐的诗,而且用自己的革命实践,用自已的生命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赞扬白莽为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的精神。
别了,哥哥(节选)白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
真理和愤怒使他强硬,他再不怕天帝的咆哮,
他要牺牲去他的生命,更不要那纸糊的高帽。
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追求真理与自由,勇于斗争。
回忆烈士生前的事迹是文章的基础,这两篇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作者在叙述上很少运用过多的形容和渲染,仅从自己与刘和珍、柔石、白莽等人的交往中,匠心独运地撷取了最能代表革命青年形象和品质的片段,采用“以点带面”“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和概括了爱国热血青年的事迹。文章紧承而来的议论和抒情都是在这些简明扼要的勾画基础之上的升华。这种“点面结合”“叙述简省”的表达策略既可以压缩写作空间,也能突出表达重点,效果显著。
作业:学以致用,微写作活动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些为我们中国而死的优秀的青年人不应该被忘记,他们的精神激励我们前行。请任选一位青年烈士,为他/她写一篇人物小传,300字左右。
示例展示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刘和珍,一个喜欢微笑、态度和蔼,但性格又不失坚毅且略有几分勇气的女子。
在各国为侵占中国利益借口和维护《辛丑条约》时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集结军队一进攻中国时,刘和珍参加北京民众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集会抗议,却在执政府请愿时被下令杀害,他为了自己的民族气节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柔弱的女子,一个尚且大学在读的女学生,在花一样的年纪,为维护中国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试问她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参加这次明知不会有好下场的集会,为了一点点的渺茫的可能,她选择了慨然赴死,这份毅力对那些出卖国家利益的无耻之徒又何尝不是一个有力的回击。
示例展示
因为她爱国,他不愿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民族一步步走向衰亡,那微茫的希望,他也愿意相信那是光跟着光奋然前行,他走了,跟着光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令人敬佩的勇气,在自己被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计后果,一个女子能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的魄力,试问人间能有几回闻?她值得被人衷心的敬佩,我们要学习那无所畏惧,肯为建设祖国出力,付出实际行动的这种大无畏精神。
鲁迅先生评价她是真的猛士,认为自己应该奉献对她的悲哀与尊敬,她是为中国而死的青年。遗憾没有生在那时,与此等青年志士相识;但也庆幸自己没有经历旧中国的黑暗,经历那污浊不堪的旧社会。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面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定要继续发扬刘和珍身上这种坚强勇毅,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为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全力以赴。
任务二:合作探究,体悟抒情魅力
这两篇文章被称为“鲁迅散文的抒情双璧”,《记念刘和珍君》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为了忘却的纪念》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这种抒情特点在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要求:找出具体语段,在旁边批注,诵读品味,交流共享。)
“非人间”形容当时如同地狱一般的黑暗现实。。
“浓黑的悲凉”,突出了极度悲凉的心情。“悲凉”可
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将描述
甲事物的词用到乙事物上,是“通感(移就)”手法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滴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正的革命志士,能勇敢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他们为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而哀痛,为能够打破这黑暗、使民族摆脱苦难而奋斗牺牲感到幸福。这是对刘和珍等“真的猛士”的崇高礼赞。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补充资料
事发当日,段政府便抢先发布“国务院通电”,声称近年以来,徐谦、李大钊等,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
段祺瑞执政府通
第三天(3月20日),段氏又发布了第二道《临时执政令》声称爱国运动,各国恒有,聚众暴动,法所不容。…其当时军警因执行职务,正当防卫。
段祺瑞执政府通电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沉默呵,沉默呵”运用反复手法。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二选一,非此即彼,态度坚决,“爆发”更是激励中华儿女在沉默中爆发,继续斗争。
敲响民族存亡的警钟,呼唤革命的到来。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
——《而已集》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队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讽(反语)
讽刺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欺凌屠戮爱国民众的暴行,鞭挞他们的卑劣无耻。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微茫”的希望,也能逐渐觉悟起来,摆脱麻木;
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
问: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
叹号表明愤怒与震惊,作者正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谁知他们已被杀害;
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也有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痛,情感交织,复杂而强烈,所以无法诉诸言语。
方孝孺的典故用意何在?
明朝方孝孺效命于明惠帝朱允汶,后惠帝的叔父燕五朱棣为夺帝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一说下落不明),方孝孺入狱,因不肯替朱棣起草诏书被杀,祸及870余人。方孝孺为姓朱的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正是在这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同是纪念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为了忘却的纪念》的革命抒情,就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的波涛,显示着对虐杀者的极端的憎恶与仇恨,并深刻地总结着血的经验与教训,昭示着革命的人们奋勇向前;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这同样的激怒与哀痛,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蓄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记实。
——李希凡《论鲁迅的“五种创作”》
比较体会:
有人评价《记念刘和珍君》“直抵中国历史的‘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任何时候读都会有惊心动魄之感”。而冯雪峰同志在得到五烈士就义消息后去见鲁迅,看到他很沉默,“许广平先生告诉我,过度的愤怒或过度的悲哀,却会使他一声不响的。当时他说话不超过十句”。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散文,同样是纪念死难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但是两篇文章在抒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为什么?
1.时间节点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的第14天,鲁迅处于事件发生的当下期,悲愤不能自已,抒情自然浓烈直露,这也正体现了革命者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烈士”遇害后两周年,鲁迅蓄积内力,引而不发,使得本可如洪水倾泻的情感以“原来如此”这样最丰富最厚重最节制的语言形式流露了出来。
2.革命思想有发展:“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是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主主义者;写《为了忘却的记念》时,他成长为成熟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期的革命斗争,让他能更加冷静更加深刻地面对黑暗现实,更深入地体会革命的艰难。
1.面对“三一八”惨案,鲁迅有怎样的思考?
2.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避”与“逃”?
任务三:深入研读,探究鲁迅思想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本体:人类前行的历史 喻体:煤的形成
付出巨大代价 需要大量的木材
历史前进一小步 形成一小块煤
徒手请愿不可取
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而没有必要为请愿流血。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避”与“逃”?
补充材料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华盖集续编·空谈》
逃走,是反抗,是保存实力,是继续战斗。
鲁迅形象
他爱憎分明,他给青年以最大的爱护,他对敌人绝不屈服。他“用笔”对世间的一切黑暗、暴力、专制,大胆揭露,大胆批判。他追求真理和自由,于悲痛中不断反省自我,在黑暗现实中不断战斗。他是个为了国家不断前行、勇敢无畏的“精神界的战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任务四:合作与探究,比较“叙事抒情类散文”的特点
这两篇文章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色。针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继续研究。可与邻近同学交流,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课文 写作背景 选材情况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文 写作背景 选材情况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
段祺瑞政府竟打死打伤200余请愿群众,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并污蔑爱国青年又制造各种流言。
选择与刘和珍有关的人和事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
反复、反语、比喻、排比、对比
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
课文 写作背景 选材情况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纪念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秘密枪杀柔石、白莽、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五位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
选择与五烈士有关的人和事
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以记叙为主
用典、象征、比喻、排比、反复
语言朴实,
语调沉缓,含蓄深沉,隐晦曲折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鲁迅先生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你就真真死掉了。
这位守夜人就是用这种通过小事情简洁的叙述,把面对苦难的勇敢、责任和担当革命青年的形象深深埋在我们的心里。
请从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
1.毛泽东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请结合鲁迅关于“三一八”惨案以及“左联五烈士”殉难的相关文章,谈谈你对鲁迅的理解。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动荡的年代,中国青年勇于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担,他们不惧牺牲、执着坚定,为国家独立贡献自己的力量。和平年代,青年一代应该如何做?请以《青年的担当》为题,谈一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