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2:3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Ⅰ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 ……
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
这个聪明的俘虏是怎么回答的呢?
聪明的俘虏回答: 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
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
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些逻辑知识,并学会运用逻辑解决实践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四单元的第一部分——“发现蕴藏的逻辑谬误”。
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自觉遵守逻辑规律。
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素养目标
语言
审美
思维
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避免逻辑谬误。
文化
逻辑常识
01
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1.何为“概念”
含义: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我们正在使用的这本书,叫“课本”,不叫“杂志”,不叫“小说”;这本书用的文字是“汉字”,而不是“英文”,也不是“日文”。这些“课本”“杂志”“小说”“汉字”“英文”“日文”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叫“词语”,而从逻辑角度看,它们就又都是一些“概念”。
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概念的组成
概念的内涵∶
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比如说“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动物”。
概念的外延∶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比如“古今中外以及将来的一切人”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
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
“矛盾关系”
概念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a是b,
并且所有的b是a
所有的b都是a,
并且有的a不是b
有一部分a是b,有一部分a不是b,
并且有一部分b不是a
“反对关系”
“中国的首都”和“北京”
“青年”和“作家”
“大学生”和“小学生”
“战争”与“和平”
“学生”和“大学生”
“全同关系”
“反对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包含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发动机”这一概念:“把热能、电能等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用来带动其他机械工作。如电动机、蒸汽机、涡轮机、内燃机、风车。”
掌握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逻辑学。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
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音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掌握了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逻辑学。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
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
同一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不矛盾律
(1)同一律
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者“转移话题”
转移话题
在论证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没有使论题保持始终如一,这样的逻辑错误,叫转移话题,或偷换话题。
例: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2)不矛盾律
互相矛盾: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小明是个男孩子。 小明是个女孩子。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小明在写语文作业。 小明在写数学作业。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
又叫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例: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案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举例1:
B
(3)排中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用公式表示为:A或者非A 。
排中律的要求:不能同时否定相互否定的思想(A和非A )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模棱两可”
例如,在数学上,一个数字,要么大于零,要么不大于零,没有中间状态。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模棱两可”
举例:
  生阄和死阄
某国有条法律,每个被判死刑的人,可以在执刑前抓一次阄,抓到“生”阄可获赦免,抓到“死”阄则立即被处决。
有个人被仇人陷害判了死刑。为了使他必死无疑,在抽阄前一天,仇人又买通人将阄箱中的“生”阄换成“死”阉。这事被受害者的朋友知道了,当天赶到狱中告诉了他。谁知他一听反而高兴地说:“这一下我得救了!”他叫朋友不要声张。第二天抓阉时,他抓了一个阉,不打开就立即吞下肚去。法官令人打开阉箱一看,剩下的是个“死”阉,就推断被害者抓着而吞下去的是“生”阉,将受害者赦免了。
  
【逻辑分析】某国这条法律中包括了逻辑思想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排中律。所谓排中律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总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成立,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聪明的受害者就是抓住这一点,让剩下的“死”阉去反证自己抓住的是“生”阉,从而死里逃生。
《威尼斯商人》经典情节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
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里”,
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经过逻辑推断,你认为肖像应该在哪个盒子里?
举例2:
银盒子
矛盾律:有一假或同假(不能同真)
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逻辑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肯定。
【无中立】排中律:必有一真 (不能同假)
只能用于两个相互是矛盾的判断。
逻辑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否定。
(4)充足理由律
指一个判断被断定为真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没有充足理由,则该判断不能被断定为真。
用公式表达为:A真,是因为B真,并且由B能推出A 。
常见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推不出来”
充足理由律是论证和反驳的逻辑基础。是否符合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的作用是决定论证与反驳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充足理由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论证的充分性和严密性。
①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
②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
③没撞,你为什么要扶?
答案:
①②都是因为时间上的接近就强加了前者和后者的因果关系,违背充足理由律。
③“没撞”推不出“要扶”,强加因果,违背充足理由律。
例如:
完成教材任务1: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分析: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都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⑤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分析:“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⑥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分析:“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的说法错误,《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是互相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要么赞成读,要么赞成不读。
⑦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分析: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不薄当然就是厚了,不白当然就是黑〞这两个判断并不具备充足的理由。
或排中律使用不当。
⑧《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分析:“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分,违反“充足理由律”,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诽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分析:“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诽谤”,隐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方一直在诽谤说话人。对方无论回答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错误叫做“不当预设”,违背了排中律。
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逻辑谬误和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是有区别的。前者为无意为之,后者为有意为之。后者虽然违反了逻辑的规律,却让人体会到高妙的语言艺术,让人会心一笑。
请看:
1.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赏析:齐高帝的意思是所有人放在一起比谁是第一?王僧虔故意曲解,把人分为了两类,让齐高帝和自己都得了第一,既保全了高帝的颜面,又保留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没有违背自己眼中的事实,不因为对方高高在上就阿谀奉承,也没有为了无关体统的事就冒上犯颜,体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恩来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赏析:“低头走路” “抬头走路”的“路”,其实是指现实生活中的路,“上坡路”和“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全然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的回答虽违背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上坡下坡”有利反击了对方的挑衅。
3.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恩来:“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八角八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十元、五元、两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十八元八角八分······”
赏析:这里面的十八元八角八分,显然也不可能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总数,周恩来的回答违背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十八元八角八分,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带来的尴尬。
4.一个德军军官指着毕加索描绘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惨状的画作《格尔尼卡》,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赏析:毕加索转移对方发起的话题,违背了同一律,但并非不知对方所说的杰作是作品本身,却故意把他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世界,不失时机的表达了愤怒和讽刺,这是一种正义做后盾,机智为手段,谴责为目的的语言艺术。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1.“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以下除哪一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 )
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的写作教材上讲,写作应讲究语言形式的美。我认为语言应该朴实,不应追求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C.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应处死刑。
D.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E.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答案】E
【解析】题干中有个小陷阱,“除哪一项外”,意思是找错误最不类似的。首先要了解题干的错误。题干中两个“共同语言”是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对待:第一个“共同语言”主要指相关的思想话题,第二个“共同语言”主要指语言工具。所以,题干犯的错误为“偷换概念”。
A项,偷换了“工作”这个概念,前“工作”指“工作时段”,后“工作”为“具体工作”,错误类似;
B项,偷换了“形式”这个概念,把“语言形式”中的“形式”给偷换成了“形式主义”;
C项,偷换了“有意杀人者”;
D项,“小象”的“小”为年龄的小,“小动物”中的“小”为体积的小,同样为偷换概念;
2.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它们分别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
(1)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2)2月30日,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心情真不好。爸爸买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淹死1条,我很伤心。(摘自一小学生日记)
(3)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4)在某栋学生宿舍楼内,一男生宿舍经常大声播放音响,众学生纷纷投诉。一次宿管人员前去制止,指责他们道:“你们整天播放音响影响别人休息,这是违反学校制度的。”该宿舍一男生反驳道:“影响别人怎么了,不影响你!”
(5)在广州公交BRT某学院站内,某学生向管理员投诉:“你们的公交车总是晚点,那电子班次显示表有什么用!”该管理员反驳道:“要是公车总是准时,那建BRT有什么用?”
【答案】(1)“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说法不妥,违反同一律,“作品幼稚”指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思想都不成熟,与“儿童文学”不是同一概念。
(2)“2月30日,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养在鱼缸里淹死1条”说法错误,违反矛盾律。2月没有30号。没有不出太阳的晴天,更没有会淹死的金鱼。
(3)“都不赞成”说法错误,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
(4)“影响别人怎么了,不影响你!”说法错误,该男生说话违反了同一律。该宿管员对男生说的“你们整天播放音响影响别人休息”中的“别人”是相对于该宿舍人说的,是指这个宿舍外的其他人,当然包括宿管员。
(5)“要是公车总是准时,那建BRT有什么用?”说法错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这名管理员的回答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推理——公交车总是准时的话,那BRT就没用;BRT有用,所以公交车不总是准时。这是错误的推理,BRT并不是单为候车而建。
3.下列各句中,没有不合逻辑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一个女作家对童年生活的小城的文学化回忆的话,那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B.根据举报者提供的线索,执法人员经过周密计划,将不择手段仿造假冒产品的三名犯罪分子抓获归案。相关部门将对犯罪分子处以重惩。
C.今天的彩排,本是两节课甚至一个上午就可完成的事,可是老杨故意拖时间,找了我们不少的茬,结果一天下来都没把彩排弄好。
D.在刚刚过去的“双11”活动中,她趁着网购促销活动之机,为一家老小购买了中国生产的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分析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能力。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B项,“仿造假冒产品”应改为“仿造名牌产品”。
C项,“甚至”是递进关系,“两节课甚至一个上午”应改为“一个上午甚至两节课”。
D项,“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并列不当,“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可将“和”改为“等”。
故选A。
4.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例:(问题语段)榜样常能给人以激励。有些看似无法达成的目标,在优秀的领导人物的带领下,就会轻而易举的实现。
反驳:①一个目标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有了优秀的领导人物,目标就会轻而易举的实现。
②你认为有了优秀领导就一定能带领一个平庸的团队达成目标吗?
(问题语段)现在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各种文艺节目才能有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反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方式有很多,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文艺节目来实现。
②你认为大量低俗的文艺节目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我们发现信息中其潜藏的逻辑谬误,甄别信息的真假对错,使我们我们不至于沦落为偏听偏信者或以讹传讹者。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同学们再见。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