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湘科版(2017)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湘科版(2017)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29 17:0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湘科版(2017)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水循环
1雾和云
2雨和雪
3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第二单元水循环
1雾和云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雾在低空,云在高空。
科学探究通过对比模拟实验,探究雾形成的原因。能够在对雾形成原因探究的基础上,类推云的形成。
科学态度、STSE对于云雾现象与水蒸气之间的关联有探究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合作与分享。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完成雾的模拟实验,有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半杯热水、冰袋、热水袋、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大声朗读∶大风起兮云飞扬,雨雪冰霜纷纷降。涓涓细流起波澜,汇入大河腾巨浪。江河湖海水蒸腾,全靠阳光传热量。水汽空中结云雾,水再循环恒久长。
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从本节课起,我们将进入新的单元学习,是关于"水的循环"的学习。首先我们将来探究雾和云的相关知识。
新课学习1.导入活动
课件呈现教材P16上方三幅图。
(2)提问∶大自然中的蒸发无时不在,想一想,蒸发的水蒸气跑哪里去了
(3)学生自由发言。
2.探究雾的形成
(1)描述雾的特点。雾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说一说你见过的雾的特点。例如∶雾是白色的,但既抓不到也摸不到;在雾中待久了,衣服也会湿流濂的!雾多发生在较冷的秋冬季节哦!
(2)推测雾的形成。雾是怎样形成的 请提出你的推测。
(3)班级交流,形成假设∶雾的形成与水蒸气遇冷有关系。
(4)介绍器材,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一杯热水、一个冰袋,怎样用核拟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
(5)交流汇报,形成众人认可的实验方案;往杯子里倒入半杯热水,先用冰袋接近杯口,观察现象并记录。然后将冰袋换为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观察现象并记录。
(6)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如何解释雾是怎样形成的 (8)小结∶当用冰袋接近热水杯口,杯口会出现很多"白气"。用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并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飘在空气中,这就是雾的形成。雾多发生在较冷的秋冬季节,这些,都说明雾的形成与水蒸气遇冷凝结有关。
3.类推云的形成
(1)提出问题∶前面我们了解到了雾形成的原因,云和雾看起来很相似,云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2)作出推测;讨论,给出自己的推测。
(3)提示∶你有过在高山上感到寒冷的经历么 在高山上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云 这是为什么呢
(4)资料介绍∶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瀑下降0.6℃。
(5)汇报交流∶根据以上提示和资料介绍,结合雾的形成,说一说云是怎样形成的
(6)小结∶云也是水蒸气遇冷凝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7)全课总结∶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区别是雾在低空,云在高空。
(三)整理,下课。
2雨和雪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雨的形成∶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知道雪的形成∶当低空温度在0℃以下时,高空云层的温度会更低。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及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
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测,探究雨的形成。在对雨形成原因探究的基础上,能够类推雪的形成。
科学态度、STSE
对手雨雪现象与水蒸气之间的关联有探究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合作与分享。能完成雨的模拟实验,有创新精神。通过人工降雨,体会到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水、金属圆盘、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课件呈现教材P19上方两幅图。这两幅图分别代表了什么自然现象 (下雨和下雪)
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雨和雪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想一想,云是水蒸气遇冷变的,雨和云有关系吗 雪呢 这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
探究雨的形成
描述雨。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雨和云。例如∶有云不一定就有雨;乌云一般压得比较低。一般天空有乌云,就快要下雨了……(2)推测雨的形成。雨是怎样形成的
(3)班级交流,形成假设;而的形成与云有关系。
(4)介绍器材,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装有少量水的烧杯、盛有冰块的全属圆盘、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怎样用模拟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
(5)提示∶圆盘的作用,相当于让水蒸气在空中遇冷。
(6)交流汇报,形成众人认可的实验方案;在装有少量水的烧杯底部加热,在烧杯顶部放置一个盛有冰块的金属圆盘,观察现象并记录。(7)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8)汇报交流。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如何解释雨是怎样形成的 当烧杯中的水遇热,变成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不断增大而从金属圆盘底部降落下来。自然界中的雨也与此类似。
(9)小结∶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
(10)介绍人工降雨。课件展示教材P20下方图。介绍∶为了加快云中小水滴的增长速度,人们发明了增雨火箭!增雨火箭中的碘化银药粉,可加快小水滴的凝结。
2.类推雪的形成
(1)提出问题。前面我们了解到了雨形成的原因,想一想,下雪的时候有特点 雪是怎样形成的呢
(2)作出推测∶讨论交流。(下雪时温度很低!)
(3)提示∶课件展示吉林省长春市往年初雪日期和气温。
(4)分析∶分析下雪天的日期和当日气温,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
a.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及其聚合物(雪团)组成。
b.当低空温度在0℃以下时,高空云层的温度会更低。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及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
3.自然界中其他的一些降水形式
(1)介绍露;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的小水珠。
(2)介绍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
(3)介绍冰雹∶冰雹常见于夏季或春夏之交,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或更大)的冰粒,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形成。雹灾是中国严重自然灾害之一。
(4)交流;说一说,你知道的大自然的各种降水形式。
(5)课后任务∶查阅资料,了解降水到地面后,水的更多故事。
(三)整理,下课。
3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中的主要因素。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科学探究
通过海陆循环的模拟实验,并结合相关示意图,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
科学态度、STSE
对于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有探究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合作与分享。能完成海陆循环的模拟实验,有创新精神。意识到地球上的水循环对大自然和人类非常重要,懂得节约用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盆、热盐水、碗、透明塑料、冰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复习水的三态。课件呈现教材P23上方水的三态变化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水的三态变化,想一想变化的原因。例如∶温度变化,会使得水呈现不同的状态……
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水蒸气(气态)、水(液态)和冰(固态).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新课学习
1.认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了解已有认知。说一说你对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认识,和同桌交流。、例如∶旅发后的水旅气变成云,而云是会飘移的!云带来了隆水,而水在地表能流动!温度很低时,会冰雪他他;温度升高时,雪会融化变成水……
(2)提示∶想一想,蒸发、降水、流动三者有关系吗
(3)作出推测∶自然界中水是如何循环的呢 作出你的推测。
(4)介绍器材,设计模拟实验。
(5)汇报交流,明确实验方案∶a.在水盆中倒入小半盆干净的热盐水(40℃)模拟海洋,再在盆中倒扣一个空碗,模拟陆地。b.将水盆用透明塑料膜蒙住,用一个冰袋在塑料膜上造成一个下垂的锥,正对准陆地上方。c.将实脸装置放在强烈阳光下暴晒。
(6)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7)模拟实验汇报交流∶a.尝一尝碗蒂里的水,还是成的吗 b.当碗蒂里的水溢出并流入水盆中,这又模拟了大自然中的什么现象 c.实验说明了什么
(8)小结∶这个实验,模拟了海陆水循环。
(9)扩展认识∶结合教材P24的示意图,补充说明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10)班级汇报与交流。
(11)全课总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地球上的水循环对大自然和人类非常重要,我们要懂得节约用水。
(三)整理,下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