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9 08:4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牢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人物,特点,影响。
2、牢记三国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知识。
3、明白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铠甲生虮(ji)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景象: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困苦。
原因:东汉末年州牧(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阅读材料结合地图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指向目标1)
学习任务一:官渡之战
笔记:P84课后活动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籍贯: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丞相,献帝册封为魏王,其子曹丕(pī)称帝后追谥为魏武帝。
三 国 鼎 立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保证了军粮供应和流民生计,实力不断增强。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用人上:唯才是举,招揽重用人才,
经济上:招募流民和兵士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曹操为了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的辅佐为曹操成就大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阅读课本P80第一段,结合材料,说一说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有哪些?(指向目标1)
学习目标一:官渡之战
三 国 鼎 立
十万人
二万人
公元200年
官渡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
胜多
乌巢
官渡之战战况
袁绍
曹操
阅读教材P80第二段,从中找出官渡之战的相关信息
时间
交战双方
经过
特点
结果
影响
200年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以少胜多
曹操大败袁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曹操 2万VS袁绍 10万
学习任务一:官渡之战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操遂能克绍”指的是哪次战役?曹操是如何“以弱为强”的?
曹操: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重用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3)军事上:积极练兵,战术得当。
(4)人心上:统一北方,人心所向
袁绍:集团内部勾心斗角,不团结;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
合作探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此时的曹操已经54岁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
笔记:P84课后活动
学习任务二:赤壁之战
刘备,字玄德。刘备是汉朝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曾以贩鞋织席为业。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志向远大,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孙权,字仲谋。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任用贤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刘备、孙权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赤壁之战
学习任务二:赤壁之战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力量对比
特点 战术
结果 影响 公元208年
曹军
孙刘联军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以少胜多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黄盖诈降,借东风,火烧赤壁
孙刘联军胜,曹操败。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阅读教材P81第二自然段,从中找出赤壁之战的相关信息
(指向目标1、3)
合作探究: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会战败?
材料一: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材料二:习凿齿(晋代史学家)评论说:“从前,齐桓公一炫耀自己的功业,立刻就有九国背叛;曹操的暂时骄傲自负,导致天下分为三国鼎立的局势。”
材料三: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曹军长途跋涉,不习惯水战。
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
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以古鉴今
同样是曹操,两次战役中取得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从中,你有什么感悟和启示?
1、应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自满必然失败。
2、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3、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问题
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说说你的想法。
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面貌。但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有虚构的成分。比如对曹操的评价。
笔记:课本P82问题思考



学习任务三:三国鼎立
(1)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攻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阅读P82第二段结合地图总结: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史实(指向目标2)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三国时代开始的标志:曹丕建魏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孙权称帝
220年
221年
229年
曹丕(pi)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政权名称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三国鼎立



学习任务三:三国鼎立
阅读P82第三段完成下表(指向目标2)
三 国 鼎 立
赤壁之战
(直接原因)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
孙权——巩固江南
刘备——巩固与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
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根本原因)
合作探究
根据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二:三国鼎立形势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州牧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任务三:三国鼎立
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诸葛亮开发西南,蜀锦名扬天下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学习任务三:三国鼎立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经济发展
三国形成
战役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蜀国: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小结
在京剧舞台上,曹操的脸谱一直是个代表奸臣的大白脸,或者说,曹操成了奸臣的代名词。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枭雄
周瑜:“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探究:你眼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所学史事加以证明)
毛泽东眼中的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
史学家眼中的曹操:抑可谓非常之人,操世
之杰矣。”
曹操的性格凶残、阴险、奸诈。但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评价历史人物:
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曹操像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B
随堂检测
2、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壮心”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吴国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A
A
4. 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5.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A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