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参读演讲词两篇
走近革命领袖
学习任务设计说明
本任务要聚焦完成两篇演讲词的“互参”阅读,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二”的第1小题,注意两篇文章在体现马克思形象方面的“互补互证功能”,了解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理解马克思能成为伟大领袖的原因。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对比阅读,梳理两篇演讲词的基本内容。
2.互文参读,提炼文章主旨,初步了解马克思。
在文本“互参”中概括人物特点。
学习活动一:读通课文,梳理文本
01
目 录
学习活动二:文本互参,概括形象
02
作 业
03
提到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全世界的人都会自然想到马克思,而在很多同学那里,马克思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化的存在。本单元第10课,选了两篇演讲词,一篇来自马克思的演讲,一篇是关于马克思的演讲,都聚焦马克思,是我们再认识、再了解马克思的一个良好契机。
导入
让我们通过这两篇演讲词,走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理解马克思。
学习活动一:读通课文,梳理文本
01
请结合课文,参考课文注释,完成下面的“基本内容梳理表”。
基本内容梳理表
作品 演讲对象 目的 主题 主要内容 我的疑问
《在〈人民报〉 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 前的讲话》
参考梳理:
作品 演讲对象 目的 主题 主要内容 我的疑问
《在〈人民报〉 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出席创刊纪念会的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以英国人为主)
鼓舞革命同道
无产阶级必将迎来自身的解放
1.1848年的欧洲革命宣告了无产阶级的解放。
2.1848年欧洲革命是工业和科学发展推动的结果。
3.工业和科学的发展催生了现代无产阶级。
4.工人阶级要通过革命争取自己的解放。
续表
作品 演讲对象 目的 主题 主要内容 我的疑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出席马克思葬礼的亲友
致敬亲密战友
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1.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3.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4.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学习活动二:文本互参,概括形象
02
请结合两篇文章概括:两篇演讲词中的马克思形象有何共性?
两篇文章中的马克思都展现出卓越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都显现出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思想引领”与“行动引领”的伟大领袖形象。
(1)查资料,了解“1848年欧洲革命”。
(2)查资料,了解马克思的“人的异化理论”。
作业
0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通过互文参读,深入理解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马克思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2.通过拓展阅读,深入理解马克思作为“最伟大思想家”的内涵。
体认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意义。
学习活动一:互文参读,发现时代
01
目 录
学习活动二:互文参读,探究人物
02
作 业
03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堪称西方版的“髙山流水”,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的演说,是对马克思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
导入
一个时代孕育一个时代的伟人,一个时代的伟人会深远地影响一个时代。
马克思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他又担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
本节课将深入探讨。
学习活动一:互文参读,发现时代
01
请查找相关资料,尝试对两篇演讲词的听众分别进行分析,撰写两份“听众期待分析报告”。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听众期待:
当时无产阶级运动处于低潮期,马克思怎么看?英国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的同仁,在1848年以后尚未见到新的革命高潮,甚至有怀疑无产阶级运动前景的声音,马克思觉得该怎么办?面对严重的社会矛盾,有悲观主义的、取消主义和主张开历史倒车的政治声音,马克思怎么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为无产阶级革命奉献一生的马克思溘然长逝,对他的一生,将作何评价?作为马克思最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如何对马克思的一生“盖棺定论”,能抚平现场亲友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失去“亲人”和“伟大领袖”的伤痛吗?
请结合两篇文章思考:为何两篇演讲词都用了一定的篇幅来写工业和科学的内容?
请大家自由结组,分别画出两篇演讲词的“思路结构图”,然后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思路结构:
提出社会矛盾
分析社会矛盾
提出解决方法
主体部分围绕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展开,按照下面的思路展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思路结构:
开头
(第1自然段)
述其哀
悼念
悲痛
主体
(第2—7自然段)
赞其功
评说
敬仰
结尾
(第8、9自然段)
颂其德
悼念
盛赞
学习活动二:互文参读,探究人物
02
在《讲话》的开头,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定位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有什么含义?两篇演讲词中,都有哪些内容能证明这一定论?
马克思有“唯物辩证法”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原创理论发现,他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看见了人类社会发展运行的社会规律,通过对这一规律的把握,看清了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大势”。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建树方面,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洞察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两篇文章都用了一定的篇幅来写“工业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很多内容可以参考互证。
要点提示:
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思想家”。
那么,从马克思逝世到今天,他的“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定位还成立吗?
有调查表明: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这就意味着,马克思的“思想家”身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毛泽东也曾说: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18年才读马列主义。我一旦接受马列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就再没有动摇过。
结合两篇演讲词,查找相关资料,联系现实,思考:马克思为何能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参考资料:
马克思总以阴郁的眼光看待人类大部分的历史,是因为历史不过是一种压迫和剥削替代另一种压迫和剥……(他)向我们展示现实的残酷,并以此激励我们着手改变。他敦促我们抛弃一切幻想。
(摘自特里 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1
没有人具有比他更高的明确表述自己思想的才能。中心问题提出时他力求简短,然后用较长的解释来说明它,竭力避免使用工人们不懂的话。
(摘自威廉 李卜克内西等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2
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一些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证明马克思主义“已过时”,却令马克思主义的“未过时”不证自明。列宁曾经精辟地指出,资产阶级学者“曾经一百次、一千次地宣告唯物主义已被驳倒,可是直到现在,他们还在一百零一次、一千零一次地继续驳斥它”。因为尽管时代出现了阶段性变化,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弊端与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使命没有终结。
(摘自钟君《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3
自读马克思的《给工人议会的信》,并做阅读札记。
作业
04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演讲词的针对性、鼓动性与感染力。
2.体会关涉宏大命题的演讲词的艺术技巧。
通过语句品味,体会演讲的语言魅力。
学习活动一:细读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01
目 录
学习活动二:品读长句,体味逻辑的严密
02
作 业
03
导入
作为演讲词中的名篇,这两篇演讲词都与马克思有关,一篇要宣告无产阶级终将获得解放,一篇要对马克思的一生“盖棺定论”,都关涉宏大命题,然而都很有感染力,都能对宏大命题作出令人信服、通俗易懂的宣讲,秘诀在哪里呢?
学习活动一:细读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01
为了达到演说的目的,这两篇演讲词都运用了哪些特定的表达方式与策略呢?请结合具体语句或语段进行分析。
细读文章第1自然段,想一想“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和“一片汪洋大海”分别指什么?本段论述的重点又是什么?结合前面的链接材料想一想:马克思从1848年革命说起,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①对《在〈人民报〉创刊纪念大会上的演说》语段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1848年的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刚刚过去8年,其壮烈的场面、浩大的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接下来,马克思又用它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本段论述的重点是1848年革命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重要秘密。
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人们的心灵。
细读文章第2、3自然段,想一想“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代指什么?如何理解“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句话的含义?这样讲有何效果?
“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代表工业革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这一生产方式产生了无产阶级;
而
“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
工业革命中工业和科学的力量比起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对欧洲社会的破坏力更大,由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发起的革命必将被无产阶级革命取代,所以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更危险”。
这样说,生动形象,把抽象的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容易让人信服。
细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去世了”(或“离开我们了”“去了”“与世长辞了”等)?
②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语段的分析。
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交代具体时间,是为了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同时,也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饱含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和惋惜。
“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最为准确,既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同时这也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这篇悼词性质的演说词,给人的感觉似乎并不悲伤(“哀而不伤”,反倒有点豪气),恩格斯为什么会这样写?
是为了鼓舞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让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对马克思热烈赞颂,马克思的死,可谓“重于泰山”“死得其所”。
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豪迈壮阔的人生观有关。
学习活动二:品读长句,体味逻辑的严密
02
这两篇演说词使用了不少长句,品味下边这两个长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使用长句的表达效果。
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提示
可参考本教材的《教师参考用书》中对本单元第三个“单元学习任务”的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品析长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自读恩格斯的《卡尔 马克思》,并做阅读札记。
作业
04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通过短文写作和跨媒介阅读,进一步走近马克思。
2.学以致用,把阅读所得落实于写作。
阅读所得如何转换成写作能力。
学习活动一:通过跨媒介阅读,以今人视角看马克思
01
目 录
学习活动二:通过微写作,致敬伟大革命导师
02
作 业
03
导入
斗转星移,马克思诞辰距今已经超过了200年,可马克思的名字如今依然熠熠生辉,有不少试图证明马克思思想已经过时的人纷纷“败下阵来”,这证明了马克思其人的魅力以及马克思思想的穿透力。通过前面三课时的学习和对相关资料的拓展阅读,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马克思,下面就让我们参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年大会上的讲话》等,融入自己的思考,写一写我们眼中的马克思。
学习活动一:通过跨媒介阅读,以今人视角看马克思
01
2018年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中国举办的活动不仅规格高,而且规模大。请了解相关活动,看看当代青年是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
①请观看“学习强国”平台视频节目“北京大学:《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读书分享”,谈谈自己的心得。
没有马克思,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没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就没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没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这就是马克思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从中国今天的发展上,我们都能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发展和影响。
②请观看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节目第24期《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谈一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力。思考: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指导中国人民获得民族解放?
毛泽东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因,能让马克思主义不断适应时代,持续获得“新生”。
学习活动二:通过微写作,致敬伟大革命导师
02
结合两篇演讲词,并查找相关资料或参考下面的资料,思考:马克思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编一份《马克思年谱》,或写一则《马克思小传》,或写一首现代诗《致马克思》。
参考资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瘟疫等灾害的发生,首先遭殃的是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健康状况得不到保障,生产资料会进一步丧失,从而造成工人的赤贫和人口的相对过剩。而这一切的发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密不可分。在工人阶级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无产阶级也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如发生于1845年的英国和爱尔兰的马铃薯病灾,导致3年农业歉收和1847年全欧经济危机暴发,成为1848年欧洲革命的导火索。
参考资料二:
欧洲的1848年革命,是指1848—1849年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是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反对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1848年1月,革命运动首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掀起,然后扩展到德意志和法国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法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确定了普选权。在中欧,则出现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统一之类的运动。然而,军队仍忠于王室,君主不久即重建其政权,废除了大部分承诺的改革。
自读《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并做阅读札记。
作业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