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抱负与使命》名师单元教学评价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抱负与使命》名师单元教学评价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0:5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使命与抱负》名师单元教学评价
一、基础积累
1.下列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气氛fèn 使之肖吾xiào 竟相 惊惶失措
B.衰颓tuí 纷繁芜杂wú 秘密 水乳交融
C.狡狯kuài 卓有成效zhuō 赏鉴 原形必露
D.外厩jiù 不可估量liàng 驱遂 食不果腹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参加《人民报》创刊纪念会时针对欧洲1848年革命意义的演说。
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在其葬礼上的讲话,赞扬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光辉一生。
C.秦王嬴政接受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身在被逐之列,于是作此书劝谏。这是李斯的《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D.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是他参加武装起义,事败被捕之后,在监狱中写给妻子的家书,被称为“民国最美家书”。
3.李斯的《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驱逐客卿成命的主要原因是( )。
A.本文的论据十分丰富,事实胜于雄辩。
B.反复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是非分明。
C.抓住秦王欲王天下的心理,切中要害。
D.文中排比、对偶很多,气势充沛有力量。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修建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作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安娜不仅因为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太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太能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阶级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 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安葬马克思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哥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 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看着墓 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4.本文的题目是“马克思之墓”,而文章的前四个自然段却写的是英国其他名人的塑像和海德公园中戴安娜曾经走过的几条路。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第5自然段作者说“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结合文意,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叹”?
6.第8自然段中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后,作者为什么会说“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7.文章最后一段提及了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 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 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 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 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 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 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摘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有改动)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并加入同盟会,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赞美妻子。
C.起义前夕,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D.本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9.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0.传记最后两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
11.请以“像大树一样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文体自选。
答 案
一、基础积累
1.B(气氛fēn,惊慌失措;卓有成效zhuó,原形毕露;不可估量liáng,驱逐)
2.D(“事败被捕之后,在监狱中写给妻子的家书”这一表述有误)
3.C
二、阅读理解
4.(1)意在与马克思墓的被冷落形成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2)意在表现世俗的心态和世人的浅陋。
5.马克思终生为平民奋斗,在死后却被众多平民冷落,人们的势利之心并没有因为马克思的呐喊而有所改变,这里的感叹中包含着作者内心的苍凉。
6.(1)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被私有化,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2)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所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7.(1)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 世界”的名言。(2)交代关于马克思后人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中作者的“无限感慨”之情。(意思对即可)
8.B、C、E皆可,建议分值为:选E项得3分,选C项得2分,选B项得1分。
9.(1)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2)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3)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
10.(1)正面写出了传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2)这是侧面烘托,连敌人都为之折服,使传 主形象更加高大丰满。(3)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
三、写作
11.略
6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