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点对点的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状元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点对点的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22 08:54:31

文档简介

(Ⅱ)课后作业——点对点的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据1895年至1898年的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8家,资本总额达1
200万元。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只有8家,资本总额不过400多万元。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政策调整      
B.国内政局安定
C.欧洲战争影响
D.群众运动推动
解析: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偿付列强的战争赔款、扩大税源,从而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刺激了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答案:A
2.清末工商业政策的变化:由“官方控制”的模式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从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实行新工商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发展近代工商业。清政府调整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鼓励民族企业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
C.挽救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局
D.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本题从清政府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地主阶
级)分析,A、B两个选项都不能代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都应排除;题干中没提到农业,D项排除。故C项正确。[]
答案:C
3.读图,指出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
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
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
A.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实业的奖励法令
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有利的国际环境,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答案:A
4.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影响不包括(  )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到来
B.使中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阶级基础
解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虽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并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B
5.民国初期,中国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解析:此题重在审题,此题实际要求回答的是“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的原因”。
答案:C
6.史学界普遍认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这种进步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
A.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B.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C.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大大压缩了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的国民经济中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也并没有大大压缩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发展空间,D错。其他选项均正确。
答案:D
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蒋、宋、陈、孔四大家族利用政权力量建立起庞大的官僚资本。右图著作里面一定不会出现的内容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方面的内容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关内容
C.四大家族利用政权力量扩大家族经济势力的有关内容
D.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扶植民族工业,民族工业发展蒸蒸日上的情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官僚资本主义的认识,官僚资本利用政权力量掠夺财富,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D项叙述一定不会出现。
答案:D
8.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说明了(  )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官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D.毛纺织厂、火柴厂等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可知由于“官僚资本的投资”,刘鸿生由老板变成了伙计,这种地位的下降说明A项正确。
答案:A
9.《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哪一阶级的打击最大、最直接(  )
A.农民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官僚资产阶级
D.手工业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记忆。美国通过此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答案:B
10.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政策促进
答案:D
11.据统计,1912~1919年的八年时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  )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②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③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④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正处于“一战”期间,①④明显正确。②③通过分析可以得出。
答案:D
12.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华民族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据此判断这一报道的时间应在(  )
A.1912~1921年
B.1927~1936年
C.1945~1949年
D.1979~1989年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2分,第14题20分,共52分)
13.“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题,具体指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生活的城市化、世俗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四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
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
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
350万人,从占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麻《洋务运动与
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 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唯一的成绩。清朝打倒了以后,我们固然扫除了一种民族复兴的障碍,但是等到我们要建设新国家的时候,我们又与民族内在的各种障碍面对面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哪一事件后,中国被“轰”出了中世纪?(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5分)
(3)依据材料二与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4)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你赞同蒋廷黻的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14分)
答案:(1)鸦片战争。(2)发展状况:出现短暂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
(3)主要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下,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日益破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4)不赞同。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剪辫放足等法令使社会风气大为改观。
赞同。理由: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命脉仍受帝国主义控制。
14.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曲折坎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典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表
时 间
名 称
1866年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3年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 1869-1919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局限。(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案:(1)特点:沿海通商口岸。原因:沿海城市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最早瓦解。
(2)局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或:重工业发展缓慢)
(3)因素: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的推动、支持。(Ⅱ)课后作业——点对点的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C.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推动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输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2.《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后,“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主要原因是(  )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C.通商口岸远离经济发达腹地
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解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被迫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意味着中国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五口通商以后,外国商品并没有在中国占领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答案:D
3.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出现了近代大农业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要注意题干中“农业”“新变化”的限定,A、B、D三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C[]
4.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屈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文明中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思想。也正是从这种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之中,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开始融合。这种融合首先发生于(  )
A.政治领域      
B.军事技术领域
C.经济领域
D.思想文化领域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开始融合”指的是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展近代企业,其中最早兴办的是军事工业,故选B。
答案:B
5.右图是合肥工笔重彩画晋京展参展作品《洋务风云》,画家张国琳传神的画功,让我们仿佛又感受到了洋务运动时期的历史风云。下列选项与那场运动无关的是(  )
A.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
B.客观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最终惨败的结局说明对中国海军的近代化毫无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却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时洋务派初步建成了三支新式海军,从而促进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
答案:D
6.李鸿章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后,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统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表明(  )
①洋务运动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一面 ②不推翻封建制度就不能真正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③在政府的扶植下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④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近代化毫无贡献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洋务派为防止民族企业与其争利,而限制民族企业的经营规模。这说明洋务运动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一面,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不推翻封建制度就不能真正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答案:A
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兴起的
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C.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D.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答案:B
8.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洋务企业 外国企业 民族企业 
B.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 外国企业 
C.外国企业 洋务企业 民族企业 
D.外国企业 民族企业 洋务企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及知识迁移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新的因素是指使用机器大生产,也就是近代企业。
图中①是自然经济,②是外国企业,③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④是洋务企业。据此判断,按时间先后排列应是外国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答案:C
9.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新的经济成分。它们同自然经济的关系是(  )
A.互相依赖
B.不同程度瓦解着自然经济
C.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瓦解
D.继续发展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三种经济形态对自然经济都起着瓦解的作用。
答案:B
10.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
A.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此题要联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正确答案是C项,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答案:C[]
11.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表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
①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
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材料说的是外国商品入侵中国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冲击,而不是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故排除④,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12.天津机器制造局和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这两个企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津的近代企业,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为性质相同的近代企业
B.前者为近代私人重工业,后者为近代私人轻工业
C.都是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D.都是有外国资本入股的近代企业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关于“体”和“用”有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有一西医,正在为一病入膏肓之人治病。
病人:“您能让我成为一位健康人吗?”
医生:“没问题,我有最先进的整容整形术,还能不让你精神焕发吗?”[]
医生说完,把病人按在了手术台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病人未能再站起来。
材料二 严复则以为:“体用者,即(对于)一物而言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则以马为用者也。”
请回答:
(1)联系中国近代形势,材料一中的“病人”指什么?“西医”指什么?材料二中的“牛”、“马”各指什么?(12分)
(2)严复的比喻实际上是要说明什么?(8分)
(3)洋务派“体”“用”理论的实质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选择材料饶有兴趣且寓意深刻,具有探究与创新意味,解答时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教材“中体西用”的含义综合回答。
答案:(1)“病人”指晚清政府;“西医”指西方科技。“牛”“马”也分别指晚清政府和西方科技。
(2)封建制度与西方科技不可兼容;在保留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不可能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
(3)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仍以封建制度为前提,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资本家组织了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日本大阪造的机器,包括蒸汽机和锅炉……已于1887年10月运到宁波。
材料二 自厂房完工以来,该厂便全年日夜开工……并聘了几十个日本工程师和技师……还想要从事纺纱。该厂已自英国买了一座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和锅炉。[]
材料三 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一百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指的公司是什么性质的企业?(5分)
(2)公司使用日本的机器、英国的锅炉和发动机,说明了企业的什么问题?(5分)
(3)据材料三概括分析此厂已濒于停业的原因。(8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属于知识性的考查,联系教材知识即可作答。第(2)题要透过现象得出结论,也不难回答。第(3)题属于对原因的提炼与概括。第(4)题是命题的立意所在,要得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本题命题的落脚点。
答案:(1)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2)机器设备依赖外国进口。
(3)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原料昂贵和日本企业的竞争。
(4)民族资本主义从其诞生开始,就依赖外国,难以与外国企业竞争,因此发展十分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