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课后作业——点对点的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关右图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来源:Zxxk.Com]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出现于19世纪末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图中所示的服装为中山装,它是由孙中山在20世纪初期综合中西服装的优点设计的。
答案:D
2.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最先穿上西装的应该为( )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
B.内地高校里的生员
C.乡下的土财主
D.洋行里的职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最先出现在通商口岸及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人群中,据此综合分析,洋行里的职员应最先穿上西装。
答案:D
3.下图所示的餐馆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广州 B.杭州
C.北京 D.济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最早的西餐馆的出现说明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较早地出现在通商口岸,西方的生活方式便移植过来,注意题中“最早”的限定语。
答案:A
4.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握手、鞠躬,主要是为了体现( )
A.民主科学的精神 B.同志之间的平等
C.与旧时代的不同 D.民主共和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习俗的变化是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都成了公民,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所以反映在礼节上握手、鞠躬是理所当然的,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自然就是民主共和的精神。
答案:D
5.在清末民初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张三穿着西装去访友
B.李四在上海吃“中西大餐”
C.民国成立后城市中的人们都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王小姐身穿洁白的婚纱和爱人走入婚姻的殿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因为西装和西餐在鸦片战争后就已传入中国,所以A、B两项是有可能的;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所以D项也是有可能的。而C项所说属传统的婚姻,在民国时已改革。所以C项最不可能出现。
答案:C
6.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注重休闲娱乐。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B.人们思想的变化
C.国家的重视
D.人们工作时间的减少
答案:A
7.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 )[来源:Z。xx。k.Com]
A.实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
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
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
D.开发商品房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答案:B[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8.建国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下列对其原因和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城镇人口猛增,商品粮需求大幅度增加
B.一些投机商哄抬物价,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
C.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D.解决了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中国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建国后没有立即达到这一步。依据教材,A、B、C三项皆符合题意,A、B两项为原因,C项为作用。
答案:D
9.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有( )
A.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B.中国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
C.19世纪末20世纪初,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D.改革开放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答案:C
10.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是“绿色奥运”,这反映了开放的中国已经形成一种怎样的社会风尚( )
A.勤俭节约 B.注重环保
C.赈济灾区 D.依法治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意可知这反映了人们注重环保的社会风尚。
答案:B
1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目所述现象及其出现的时间与地点,并联系相关史实进行分析。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大门被打开,西方的饮食文化传入中国,在通商口岸出现了许多西餐馆。另外A项中“资产阶级”、C项中的“同化”、D项“对中国人……更有吸引力”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或过于绝对。
答案:B
12.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上个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来源:学科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和概括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观察两图反映的现象并深入分析这种现象后的深层次问题。图片反映的现象是人们穿着打扮由传统、保守到开放、潇洒。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不同的。服饰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妇女服饰代表了中国古代妇女服饰的两种不同风貌,唐代妇女服饰欣欣向荣、雍容华美;宋代妇女服饰则是阴柔病态、质朴拘谨。审视这两种不同的服饰风貌,不难发现其背后隐含的审美趋向却是相同的。这种审美并非是唐宋时期妇女自身的爱好和追求,而是男子们更为隐蔽的想象和要求。
——唐永霞《论唐宋时期妇女
服饰隐含的审美趋向》
材料二 正如民谣所云:“文明真文明,改之外国装,红庙里向拜观音。时髦真时髦,脚穿尖头靴,头上戴顶外国帽。考究真考究,一群女学生,胸前挂一白绣球。”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
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的旗袍,六七十年代的中山装、解放鞋,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的确良”,改革开放后的“奇装异服”,到如今全球服装奢侈品牌流行的中国风……新中国服饰的演变史,就是一部写在人民身上的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史。
——《服饰变化记录新中国60年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妇女服饰的不同风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差异。其中相同的审美倾向是什么?反映的本质是什么?(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民谣作者对这一变化持怎样的态度?(8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变化呈现怎样的趋势?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8分)
答案:(1)①唐宋社会状况的差异:唐朝繁荣强盛,男子开放包容;宋朝国势衰微,程朱理学盛行,封建伦理道德不断强化。②相同的审美倾向:以男子的想象和要求为标准。③本质:男尊女卑。(2)①变化:服饰西方化。(或穿着打扮模仿西方)
②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工业文明的冲击,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影响等。③态度:否定。
(3)①趋势:色彩由单一到多彩,样式由呆板到多元,由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到领导世界服装新潮流等。②因素:新中国的成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左”倾思想的发展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多元化审美意识的发展等。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8年,国民政府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条例,规定全国各地各种商品货价折合金圆券出售。到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达到130多万亿元,超过初定发行总限额的6.5万倍。
起初发行的金圆券最大面额为100元,后来发行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钞票。1937年,100元钞票能买两头牛,到1947年,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拿着票证排队购买商品。
材料三 琳琅满目任人选购的商品与喜笑颜开的购物者。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特点?你认为这一经济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4)综合分析上述三则材料人们生活的变化,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4分)
答案:(1)社会状况:国统区货币急剧贬值,物价飞涨,人们生活困苦。
(2)经济特点:计划经济。主要原因: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物资匮乏;受苏联影响。
(3)变化:物资丰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原因: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或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家的经济政策极大地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Ⅱ)课后作业——点对点的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可见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 )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 ③节省时间的考虑 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电车作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离不开近代工业的发展,①正确;题中材料讲乘坐电车原因之一是不忍心用人力取代畜力,②正确;另一原因是光阴宝贵,③正确。材料没有反映④的内容。
答案:D
2.右图是著名漫画家钱病鹤先生于1909年创作的题为“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的漫画,对其表述的寓意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关心铁路主权问题
B.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
C.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清朝政府的鲜明政治倾向
D.列强争夺中国筑路权促进中国铁路业发展
解析:材料中的漫画体现的是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尤其是侵夺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清朝政府的鲜明政治倾向。但是,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筑路权,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并不是为了促进中国铁路业的发展,故选D。
答案:D
3.1859年,洪仁?凇蹲收?缕?分凶钤缣岢鲈谥泄?藿ㄌ?返慕ㄒ椋阂蕴?贰拔????雎纾?ㄔ蛭薏⊙伞!?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出修建铁路的建议:“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致于误事。”二者的直接影响是( )
A.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有利于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
D.方便了中国百姓日常出行
解析:铁路的修建直接推动了中国交通方式的近代化。A、D是铁路修建的间接影响:C与铁路的修建没有必然的联系。故选B。
答案:B
4.小刘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院校,他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关于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先后建成了兰新、宝成等铁路
B.20世纪90年代,国家大大减少了铁路的资金投入
C.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一[来源:学+科+网]
D.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运营
答案:D
5.19世纪70年代,我国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水上交通业的标志是( )
A.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成立
B.蒸汽机的发明
C.西方列强和买办共同投资兴办轮船运输公司
D.各大通商口岸出现一批轮船公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打破了列强对水上运输的垄断。
答案:A
6.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状态,原因在于( )
A.中国的交通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
B.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快速发展
C.造船企业纷纷破产
D.航空航天事业的进步
答案:B
7.晚清以至民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变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 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和从业人员的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交通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近代交通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其中有经济上的,也有思想上的,只要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此题不难。
答案:A
8.电视剧《霍元甲》讲述祖籍天津静海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开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他定居在上海租界时生活中可能见到( )
①穿着有长袍马褂、西装 ②交通工具有电车、火车、马车 ③住房有洋楼、里弄 ④通讯有电话、电报
A.①③④ B.①②③[来源:Z|xx|k.Com]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9.如果你想和美国的朋友进行沟通,最快捷、最省钱的方式是( )
A.书信联系 B.打电话或发电报
C.发短信 D.发电子邮件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现实的能力。A速度不快,B不省钱,C容量不够,D可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很多信息,且价格便宜,应为首选。
答案:D
10.下列有关通讯事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清政府至19世纪末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B.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C.2005年末,中国固定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D.20世纪80年代起,电话用户达26万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A项应为“20世纪初”;C项应为“第一位”;D项应为1949年。
答案:B
11.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这说明( )
A.修建铁路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
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既要看懂材料,又要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进行思考。材料中此人反对铁路的修建,代表的是封建顽固势力,他的反对说明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另外近代中国的绝大部分铁路虽然是外国人修建的,但对中国并非没有任何好处,B、D两项错误;当时中国多数地区是适合修筑铁路的,C项错误。
答案:A
12.对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西方国家经济侵略下所带来的客观进步
B.有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C.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D.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
解析:本题学生易错选C。错因在于对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认识不全面,错误地认为外国的侵华行为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正确的理解应是:近代化交通工具随着列强的侵华传入中国,有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也使近代交通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但还要看到其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李鸿章
材料二 “凡穷则变,变则通。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但由此口至彼口,官不允许,总做不到。……然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
——李鸿章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二回答这种变化的理由是什么,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8分)
材料三 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英国
2 800英里
6 420英里
俄国
1 530英里[来源:学科网ZXXK]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材料四 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权也大部分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铁路为21%,以后便在6.9%~15.7%之间波动。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 761千米,其中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2)简要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6分)
(3)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及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8分)
材料五 1949年以后,中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以来中国铁路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8分)
答案:(1)①变化: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②理由:与其让洋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铁路修筑权。③实质: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2)这是列强资本输出的重要形式,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3)晚清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
(4)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取得重大成就,从不重视到重视;由列强控制铁路修筑主权到逐渐由中国自主控制;近代列强的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当然主观上也方便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独立,使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材料二 中国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令世界瞩目,截至2009年5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到6.8亿。国际电信联盟统计的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0亿,普及率达58%;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超过15亿,普及率达22%。目前,中国的移动用户数和互联网用户数均是世界第一。
——2009年7月22日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张之洞的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通讯事业发展的重要史实。(10分)
(2)依据材料二,说出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6分)
(3)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和相关知识,如果你现在要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交流,那么信息交流方法有哪些?(6分)
答案:(1)张之洞出于国防、军事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线,开办洋务。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
(2)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3)写信、发电报、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短信息等。
(Ⅱ)课后作业——点对点的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其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重大时事 B.宣传政治主张
C.评价社会风气 D.传播商业信息
解析:从材料中的“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来分析,《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
答案:D
2.1863年《申报》中对“洋泾浜式英语”有如下描述:“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有学者据此做出下列推论最为合理的是( )
A.政府开始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B.英语已成为世界性的商业语言
C.西方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改造
D.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加强
解析:材料中报纸描述的是英语的传入。随着西方军事侵略的进行,各文明不断交流融合。材料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正在不断加强。
答案:D
3.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1875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C.19世纪中期陆续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D.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中央日报》等报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史实的能力。B项应为“1872”年创办;C项为“19世纪70年代起”;D项《中央日报》为国民党反动派创办。
答案:A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报刊业走向繁荣的表现不包括( )
A.党报党刊开始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B.各种专业性报刊创办,报纸总量增加
C.日报千人拥有量增加,刊物种类增加
D.封面和内容异彩纷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在建国初即已存在,不属于改革开放以后走向繁荣的表现。
答案:A
5.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这部电影是( )
A.《歌女红牡丹》 B.《渔光曲》
C.《风云儿女》 D.《定军山》
答案:D
6.下图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的剧照,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来源:学科网ZXXK]
A.影片名称是《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B.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谢晋、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
C.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
D.在公映时创下连映84天的纪录
解析:此照片是电影《渔光曲》的剧照,它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
答案:B
7.下列人物可能成为中国早期电影观众的是( )
①康有为 ②慈禧 ③洪秀全 ④孙中山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从这一时间判断①②④三人均有可能成为电影观众,而洪秀全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逝世,所以不可能成为观众。
答案:D
8.我们要想在第一时间看到韩国“罗老号”火箭射偏了的新闻图片,了解其详情,借助的信息媒介可能是( )
①《人民日报》 ②人民网 ③高清晰电影 ④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9.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
B.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但信息不能即时反馈
C.因具备传播信息的功能而被称为神奇的“第四媒介”
D.互联网方便快捷,但费用昂贵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A项时间应为1994年,20世纪60年代末是互联网诞生的时间;互联网高度互动,信息即时反馈,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故B、D两项错。互联网因与报纸、广播、电视一样具备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答案:C
10.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解析:从材料中的“你的粉丝”的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的是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而没有提及信息的内容,故C与题意不符;B表述错误,D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你就是一份都市报”“你就是电视台”等从侧面反映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答案:A
1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本题以诗词为素材考查清末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与作用。由于时间是“清末”,专制主义仍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舆论受到很大限制,至于是否成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宣传工具,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所以最准确的说法是D。
答案:D
12.央视《新闻30分》连续两天报道百度搜索的竞价排名黑幕,百度竞价排名被指过多地人工干涉搜索结果,引发垃圾信息,涉及恶意屏蔽,被指为“勒索营销”。这表明( )
A.信息技术逐渐失去活力
B.网络信息要辨别使用
C.我们应该远离网络
D.可以杜绝垃圾信息
解析:现代信息技术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需要网络技术的发展,故A、C说法错误。D说法不能体现题意。人们对待网络信息正确的态度应是辨别使用,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来源:学#科#网Z#X#X#K]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
《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来源:学科网ZXXK]
19
4.2%[来源:Z,xx,k.Com]
——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
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10分)
答案:(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14.媒体古已有之,但进入近代以后才全面兴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订,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
材料二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年)
材料三 “微博卖土豆”一度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
请回答:[来源:学科网ZXXK]
(1)从材料一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10分)
(2)材料二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10分)
(3)材料三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6分)
答案:(1)功能:记录皇帝言行和朝廷(中央政府)事务;对地方发布信息、推行中央政策。原因: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
(2)主旨: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风潮: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推动。
(3)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时代到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