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难点】
系统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认识其价值。
【名词解释】
文化:
广义上的文化指的是,凡超越本能的、为我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四)由为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细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活动及其结果。
本书中的文化概念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指向。
中华文化:
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中国这一广袤土地上创造的全部文化的总称。
中华传统文化:
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问题引领】
1、阅读教材第一目,概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基本阶段?
2、阅读教材第三目有关内容,并结合第一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概括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
3、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概括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内涵?并以史实加以说明。
4、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价值
【知识框架】
基本历程
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主要特点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本内涵
主要价值
【课后小练】
一、选择题
1.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学家夏鼐发表的《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把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据此可知( )
A.神话传说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B.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C.中华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 D.中华文化“华夷之辨”根深蒂固
2.《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的“人文”指的是
A.自然现象和规律 B.社会现象和规律
C.天文现象和规律 D.生物现象和规律
3.《礼记·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这说明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
A.物性 B.道德 C.人文 D.礼仪
4.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5.(2020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二期中)冯天瑜教授在《中华文化史》中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时代”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
A.从神本走向人本 B. 沉暮与开新
C.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D.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6.袁行需等在《中华文明史》中说:“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与融合力。”下列各项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佛教传人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B.隋唐丝织技术高,还借鉴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C.唐宋时期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D.元朝时海南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7.(2020福建福州高三线上质检,)陆九渊、王守仁相信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关注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8.(2020江西南昌十中高二5月月考)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由材料可知,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思想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非选择题
9.(2020·湖北武汉高三毕业六月供题二·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利。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 世纪初,有人指出,“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变化的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弘扬儒学精髓的意义。(5分)
参考答案
【问题引领】
1、基本历程
原始社会——夏商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华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奠基
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魏晋时期:儒释道融通,玄学盛行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宋明时期:理学的兴起、发展
明清之际:出现进步思潮,中华文化整体上受到禁锢
2、主要特点
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形成了独特的品格。
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城广阔。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當,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3、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心怀天下,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兼容并包。
4、主要价值
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系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现实价值: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价值评断标准,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课后小练】
1.C 2.B 3.C 4.B 5.C 6.D 7.B 8.A
9.【答案】
(1)积极作用:增强了凝聚力和政治认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4分)
原因: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吸取历史教训;儒家学者的责任感和理论创新。(8 分)
(2)民族危机;西方近代文化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近代工商业及资本主义发展;传统儒学的内在困境。(8分)
(3)增进文化自信;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利于民族复兴;为世界作出贡献。(5 分,任意2点4分、3点5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历史园地
【解析】
(1)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一“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可得增强了凝聚力和政治认同;据材料一“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利更加无限的‘天’”可得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可知其原因实质就是说明这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可得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吸取历史教训,儒家学者的责任感和理论创新等方面。
(2)据材料二“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可得民族危机,西方近代文化冲击,传统儒学的内在困境等;据材料二“1912年底至1913年初”在这个时空之下,可以得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近代工商业及资本主义发展。
(3)据材料三“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可得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据材料三“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可得利于民族复兴,为世界作出贡献,然后根据所学可得增进文化自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