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学习要点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食物物种交流主要是指农作物、家畜的长距离移动,新航路开辟以前,物种交流的品种少、范围小、速度慢、影响有限,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食物物种打破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交流传播,这种交流具有双向、互补的特点,食物物种的全球性交流影响深远: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人口激增;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很大变化;原有的社会等级受到冲击;经济和贸易发展;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项目 欧洲 中国
玉米
①最初为种植在庭院中,供人观赏;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①明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②清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 ①最初为种植在庭院中,供人观赏。②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作食用栽培;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原产于拉美的秘鲁和墨西哥,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学习聚焦: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花生、可可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趣事展台
“狼桃变美味”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美洲的食物物种传入我国并推广的概况
学思之窗: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摘自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史料阅读: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结合教材与材料对番薯与番茄的引进有何异同点?
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对明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同:为明万历年间,经由欧洲人辗转从美洲引入;异:番薯是由福建商人作为粮食充饥引进的,但番茄最初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引入。
传入:哥伦布从美洲带到欧洲,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明朝万历年间,华侨陈振龙及其家族从菲律宾传入。
影响:玉米和甘薯传入,大大增加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禽畜类
其他地区的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咖啡与咖啡馆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影响)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课堂探究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特点:时间具有长期性;欧洲具有主导性;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有双向性和互补性;内容具有丰富性;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左为美洲野生番茄,右为欧洲培育后的新品种,18世纪又传回美洲
材料一:17世纪晚期甘薯经琉球群岛,从中国传到日本……甘薯也向众人证明,有了它铁定不会断粮:四个不同的年月里—1832年、1844年、1872年、1896年大量日本人发现,自己是靠甘薯方才活了下来。
——摘自《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①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②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③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材料三: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西红柿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①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②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①在北美,水稻除了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对美洲 A.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B.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C.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②对中国 A.玉米、甘薯等耐寒高产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B.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材料四: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矣。 ——清人袁景晖《建始县志》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5、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欧洲人将天花、水痘等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下P40)。
6、原有的社会等级受到冲击。
①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②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⑤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⑥原有的社会等级受到冲击。
归纳:新旧世界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中国有何影响?
①丰富粮食结构,增加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下40)。
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③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
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经贸发展
影响生态环境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