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学习要点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大机器生产推动了纺织、冶金、煤炭、机械制造、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还催生了工厂制度。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激发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基本确立,促使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还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格局。近代先进中国人创建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对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晰概念:何谓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下57
工业革命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电力
蒸汽和电气时代
知识回顾: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蒸汽机
电力的使用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影响
①生产力:提高生产力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②生产组织:工厂制度
③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VS工业无产阶级
④社会生活:城市化、商品和生活、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人口增加
⑤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
⑥世界联系:
主要标志:
组织:
发明:
世界市场: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生产力)
①条件
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一定程度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标志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些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③影响
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交通运输:汽船、火车。
C.流水线,协同劳作;工厂主监管
D.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A.为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实行倒班制
B.规章制度严格以强化纪律意识
2.工厂制度(生产组织)
①特点/内容
材料: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材料: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材料: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者,罚款六便士……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②影响
A.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B.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时间 代表人物 主张 代表性企业 影响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自强、求富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汉阳铁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 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对西方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民族工业 张謇、范旭东、荣氏兄弟 实业救国 天津永利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 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前面有各种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描述
工业革命
生产方式与
劳作方式变化
生活方式变化
这个时代:英国工业革命
巴黎和伦敦
【史料阅读】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思考:材料中的城市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
1.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空间。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生活环境恶劣。
应对:20世纪以来,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积极影响
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蒸汽火车
远洋货轮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①运河: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
②铁路运输:速度快、成本低,受人青睐
③水路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①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②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来,开阔眼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伊丽莎白塔,俗称“大本钟”。大本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时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
表现: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与财政推行初等教育;1904年,中国推行“癸卯学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来,(影响)出现了大量校中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19世纪,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56-1882年的(报纸销售)增长率高达600%。……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
——欧阳萍《工业革命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教材38页学习聚焦
三、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消极影响
材料:1833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2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①工人劳动时间过长,
②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
③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表现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结果(解决):经过一系列斗争,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收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三、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小结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