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综合复习检测
一、选择题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对“商人”产生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
A.社会分工扩大,商朝时商业活动出现 B.商朝重商抑农,其他朝代重农抑商
C.“工商食官”使工商业空前繁荣 D.商亡后,臣民四处迁徙,依靠买卖为生
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 ( )
A.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3.市籍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户籍,生活在都市中叫“市”的区划里从事商业的人拥有“市籍”,“市籍”是国家向商贾征收市租的依据。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
A.政府规范商业管理 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
C.各国实行抑商政策 D.“市籍”成为国家征税依据
4.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 )
A.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 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 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
▲5.《唐代涉商诗研究》指出,唐诗中出现的各种集市名称有:水市、山市、村市、草市、早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等。这表明唐代 ( )
A.政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B.专业化的市场已经出现
C.商业活动时空限制被取消 D.大量诗人兼有商人身份
6.《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一书中这样评价明清商品经济:“明清时期,商业的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和商业资本的积累,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下各项与以上评述相符的是 ( )
A.工商业城镇衰微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缓慢
C.农副产品商品化 D.海外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据史载:“(蜀地)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这表明当时A.官府对货币的监管职能加强 B.交子最早由民间使用后在全国通行
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8.明政府规定:“四夷朝贡到京,有物则偿,有贡则赏。”此政策表明 ( )
A.朝贡仅是藩属国从事对华贸易的代名词 B.官方控制了以朝贡为名的商业活动
C.对外贸易关系皆以朝贡的形式存在 D.朝贡贸易的对象仅限于明朝藩属国
9.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一规定 ( )
A.违背了法律的规范性原则 B.说明了罗马法历来重视司法程序
C.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相一致
10.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到东地中海组织货源,但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香料了,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却成为东方商品的仓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意大利商品价格昂贵 B.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C.葡萄牙垄断东西方贸易 D.葡萄牙成为海上殖民霸主
11.16世纪初,有位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材料中“在它的中央”是指 ( )
A.西班牙是世界的政治中心 B.西班牙是世界上国力最强大的国家
C.西班牙是欧洲的商贸中心 D.西班牙是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12.1572—1644年,共有1086艘从福建泉州出发的满载生丝和丝织品的中国货船抵达菲律宾马尼拉,这些货物再从菲律宾马尼拉运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据估计,1565—1820年之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白银高达4亿比索,其中的绝大部分流入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 ( )
A.白银流入引发了中国的“价格革命”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C.世界市场的贸易中心在亚洲和美洲 D.中国是形成中的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13.“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 )
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D.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14.“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上述材料说明 ( )
A.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世界市场范围扩大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5.据统计,在1850—1857年间,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94家工业股份公司,其中铁路、采矿、冶金股份公司59家,占工业资本总额的81.6%;纺织工业股份公司仅有10家,占投资总额的9%。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
A.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道路 B.农、轻、重比例失调
C.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已经完成了国家工业化
▲16.到1929年,美国的汽车工业、电气工业、钢铁工业和建筑业的生产都出现高涨局面,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收音机相当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电话等开始进入富人家庭,有声电影也问世了。美国资产阶级宣扬说资本主义已取得“永久的稳定”,实际上,在“繁荣”的背后,经济危机的萌芽正暗中滋长。经济危机到来前夕美国的虚假繁荣,是指
A.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B.股市大量资金没有投入生产
C.物质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 D.消费旺盛,产品供应不足
17.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 )
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政策性调整
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 D.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又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8.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为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这里“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分别是指 ( )
A.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 B.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
C.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 D.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
19.“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 )
A.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为了解决下图所示经济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下列选项中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接受受害国申诉请求的是 (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疠,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贷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带着亚洲的茶叶、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玉米、烟草等往返各地销售,赚取丰厚的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材料二 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材料三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三,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打破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的事件及19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市场的中心。概括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市场的形成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三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业、水、电、煤气供应等公共事业在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古典”发展模式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哪一种传统的经济政策 美国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其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新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你获得哪些重要启示。
选择性必修二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DDAAB CCBDB CDCDC ABDBD
21.(1)特点:历史悠久;讲究规范、诚信;受政府监管。
(2)原因:自然灾害严重;繁重的苛捐杂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政府赈灾救济能力有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3)影响:民间农业借贷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农民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民间资金渗入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其实质是阶级剥削,是富农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农破产的重要原因。
22.(1)主要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武力威逼。
(2)事件:新航路的开辟。中心:西欧。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23.(1)传统经济政策:自由放任。事件:美国罗斯福新政。措施:整顿财政金融;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社会救济、以工代赈;加强社会立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
(2)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影响: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牺牲了农民利益;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3)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兴起、“新经济”的出现。启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不同社会制度间可以相互借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