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学习要点
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各有特色,农业集约化是在一定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产品的总量,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方式,食物生产的现代化与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意义)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但人类仍面临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两个重大问题,中国为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及消除饥饿作出了巨大贡献。
工业革命后
20世纪中叶
20世纪下半叶
21世纪初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①发展历程
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建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育种技术推广、高效化肥应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从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思考: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概括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
a.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器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b.根据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美国——大型为主 ;法国——中型为主;日本——小型为主;
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A.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②表现
c.21世纪初,农业科技推动着农业从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B.杂交育种等技术的突破:
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2018年9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创下百亩片平均亩产水稻1152.3公斤的纪录,再创新高。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930年
1941年
20世纪60年代
2014年
思考:阅读教材P14梳理20世纪以来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
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350千克)
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250千克)
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600—650干克)
袁隆平培育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意义)提高了……
2.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①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
②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③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现代化养鸡场
现代化渔场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初步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知识拓展】: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A原始社会:人们用陶器和地窖储存粮食。
B古代:储粮技术逐步改进,具有保鲜功能。
1.食物储备的方式
含嘉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
从隋朝开始大规模存粮,成为国家的大型粮仓, 历经唐、北宋500余年,后来废弃。现代考古证实仓城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天宝8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粮仓。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推广。
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③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由百吨发展到千吨、万吨;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谷物冷却机
现代粮仓
腌制法
风干法
窖藏法
冷藏法
古代常见保存食品的方法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2、食品储备技术
冷链物流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①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②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2、食品储备技术
据当前估计,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世界总人口8.9%,一年中增加了1000万,五年中增加了近6000万。重度粮食不安全是与饥饿相近的另一项衡量指标,受此影响的人数也同样呈增加趋势。2019年,全世界有近7.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占世界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联合国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1、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三、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饥饿的非洲》
(1992年非洲苏丹)凯文·卡特
食物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
A.人口激增和工业化,粮食需求增加
B.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三、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①粮食安全出现的原因
1、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增长加快
联合国粮农组织
A.世界:1945年成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B.中国:1996年 颁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粮食自给方针;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1.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②应对措施
根据P16学思之窗的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①对农业的投资不足; ②金融和经济危机; ③国际政治经济问题; ④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⑤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①加强国际合作;②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④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⑤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⑥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厉行节约。
原因:
应对:
美国加州李斯特菌奶酪污染事件:1985年的美国加州。很多孕妇和婴儿在食用了Jalisco公司生产的“墨西哥风味软奶酪”产品后出现了很严重发热、肺炎、腹泻等的症状。事故最终造成了142个病例,52人死亡。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
德国O104:H4大肠杆菌感染事件:从2011年5月份开始,德国很多人出现出血性腹泻症状,病情进展凶猛,一些患者很快就进展成溶血性尿毒症,有些患者因此死亡。调查者们最终发现,造成感染的源头可能是下萨克森境内比嫩比特尔一处农场生产的豆芽菜。2009年与2010年从埃及进口的葫芦巴种籽与这次疫情也有可能有关联。
三、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2、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问题的表现
①世界: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三、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2、食品安全
(2)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②中国: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
食品安全认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