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点对点的训练: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2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状元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点对点的训练: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2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22 08:56:51

文档简介

(Ⅱ)课后作业——点对点的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世
解析: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以失败告终。
答案:A
2.读右图漫画《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片反映了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探索
B.其背景是欧盟的成立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C.推动了苏联经济体制向良性发展
D.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解析:漫画中赫鲁晓夫试图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设中借鉴有益的地方来服务苏联的经济改革。B、C、D三项均不正确。
答案:A
3.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A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B、C不符合史实。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体现了冷战时期美苏经济文化的交流,但这种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答案:D
4.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于赫鲁晓夫的改革要辩证地看待,要承认其改革取得的成效。而A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关。
答案:B
5.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  )
A.重工业方面      
B.轻工业方面
C.农业
D.商业
答案:A
6.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苏联的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意为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意为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综合以上两点可知D正确。
答案:D
7.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B.对市场机制的排斥
C.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政局不稳,社会动荡
解析:联系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可知,此题中的B、C、D三项所述都是错误的,只有A项是正确的。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其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A
8.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是(  )
A.改革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B.注重农业垦荒
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发展
D.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
答案:D
9.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解析:两幅漫画反映的主题应是苏联的解体,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苏联的解体,所以此题正确答案应是C项。
答案:C
10.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下结论是基于对苏联历史的回顾得出的,其中不合理的应该是(  )
A.斯大林模式是造成苏联日后分裂的重要原因
B.戈尔巴乔夫改革应对苏联解体承担重要责任
C.无论如何改革都不应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罗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分裂的深层次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上实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了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所以应对苏联分裂承担重要责任,但是苏联分裂并不能证明社会主义道路不适用于俄罗斯。故选D。
答案:D
11.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措施都(  )
A.忽视市场的作用
B.强化指令性的经济计划
C.力图解决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的问题
D.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答案:C[]
12.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极力促进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内容上看”,C项是相同点;A项是结果上的比较;B项不符合史实;戈尔巴乔夫改革改变了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并且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30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材料二 见下图:
   
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  
 勃列日涅夫
材料三 1986年,戈尔巴乔夫的指导思想基本上还是改进和完善苏联原先的政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民主化”和“公开性”,11月,在他会见印度记者时说“改革不容易,最主要的障碍是思维,需要改革多年形成的心理”,而“整个改革应当从党开始”。
——《苏联国事风云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8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及成效。(8分)
(3)根据材料三,说说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到了哪里,结果怎样。(6分)
答案:(1)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权力下放;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2)勃列日涅夫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转向政治领域,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三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下台:1964年
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下台:198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6分)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8分)
(4)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10分)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4)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Ⅱ)课后作业——点对点的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苏维埃政权颁布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是在(  )
A.1917年      
B.1918年
C.1919年
D.1920年
解析: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于1919年初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
答案:C
2.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反映的情况有明显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战争结束,形势发生变化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图一表示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了新生的政权;图二指战争结束后,俄共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答案:A
3.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解析:B项是十月革命期间颁布的《土地法令》的内容。
答案:B
4.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C.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联系苏维埃政权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可知,当时苏俄国内已经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克服这些危机,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答案:C
5.列宁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列宁认为(  )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先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D两项明显不对;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为了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是一种超前行为;只有C项与新经济政策以及列宁的话相符。
答案:C
6.要上网搜索下图的相关历史信息,键入的有效“关键词”应该是(  )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苏联农业集体化
D.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历史信息是粮食税,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故选B。
答案:B
7.按照列宁的说法,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战时经济”退却,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政策的特点是(  )
A.国家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C.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机制
D.实行必需品配给制
答案:C
8.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  )
A.工人在热火朝
B.工业宣传画
天生产机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活动。B、C两项教材有明确说明,属此时期活动,A是斯大林时期进行工业建设的内容,D则属列宁时代。
答案:D
9.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农民的利益不断遭到了损害,D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与题意无关。
答案:D
10.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轻工业生产 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解题思路可参照下图:
由上图可知:答案选A。
答案:A
[]
11.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D.苏俄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应将苏俄的经济政策的变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国情下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苏俄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试图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却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而新经济政策正是适合当时的苏俄“社会经济落后尤其是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这一基本国情,它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答案:D
12.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B、D两项的内容符合斯大林模式,C项内容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只有A项是二者的共同点,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由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 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
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
老农: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儿的兴趣。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儿的兴趣呢?
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
老农:正是这样。
材料三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列夫斯克地方
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0分)
(2)材料二给列宁的启发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老农所说的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10分)
(3)材料三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的?(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第(1)题由于政府从农民那里拿的过多,使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分析原因时不要漏掉苏俄领导人试图直接过渡。第(2)题启发应根据材料得出:把生产关系退回到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上来,为此调整经济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第(3)题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过渡道路问题要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方面考虑。
答案:(1)反映了国内战争结束后,人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端不满。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②苏俄领导人试图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启发:建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办法: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收代替余粮收集制。
(3)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方案:实行新经济政策,充分利用货币、商品和市场关系来发展经济。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10分)
(2)斯大林的发展观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试举例说明。(6分)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否做到了全面协调、统筹兼顾?有何表现?(6分)[]
解析: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切入点,组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巧妙地考查了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同时渗透了对学生辩证分析与探究创新能力的考查。第(1)题解题时要注意从工业方面及为配合工业建设而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两个角度来分析、归纳。关于其结果应注意从工业建设的成就、形成的体制两个角度归纳、分析。第(2)题应首先注意结合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等方面判断是否以人为本,然后举例说明。第(3)题应注意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判断。
答案:(1)措施:①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②开展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建设。③为配合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结果:①1937年实现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②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否。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中的强迫现象,消灭富农,大清洗运动等。
(3)否。表现:①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②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③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