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 )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千耦其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鞭牛”这一信息可知与铁犁牛耕有密切关系。
答案 C
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中国人的生活中牛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这与中国是农业社会,牛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关,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均排除。
答案 D
3.有学者说: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生产结构在起作用”。“这种生产结构”的特点是( )
A.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
C.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D.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信息“脆弱……容易复活和再生”推断“这种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故选C项。
答案 C
4.叶茵《田父吟》:“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粮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艰难发展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租税剥削使农民生活贫困
解析 解读材料信息,诗中“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租税的沉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
答案 D
5.《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周王室的衰微
B.私田的大量开垦
C.兼并战争频繁
D.土地转让的停滞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出现,土地买卖也逐渐出现;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由此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渐趋荒芜。由此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是题干材料表述的景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 D
6.“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苏轼认为废井田( )
A.促使土地数量增加
B.有效遏制土地兼并
C.有利社会合理分工
D.加大社会贫富悬殊
解析 本题关键词是“井田废(即废井田)”,有田者(土地所有者)以至于富强,耕者(贫民)以至于穷饿而无告判断,苏轼强调的是废井田加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
答案 D
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
解析 由材料信息“以实在田土均之……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来判断黄宗羲是针对土地兼并问题而提出这一构想的。
答案 B
8.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解析 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由此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项;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悬殊的原因,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末”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因此选择C项。
答案 C
9.《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士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 )
A.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
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
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
D.江南开发,经济逐渐发展
解析 “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
答案 B
1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解析 此题中A、B、C三项都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自唐朝之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11.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繁荣,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解析 隋唐时,江南地区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南移;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材料正反映了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答案 A
12.新的经济重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经营中心、政治中心和时间长久。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可能是在(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隋唐时期和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均在黄河流域。南宋时政治中心在杭州,属于长江以南地区。
答案 D
13.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陶瓷之路的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畜牧业的发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题干的诗中找出关键信息“白练”“安西”,从中可以判断这首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故选A项。
答案 A
14.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判断。在明代中叶前,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主导地位,故D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15.宋代城市的规模、功能与城市生活形态,有延续前代而发展,也有因应新情势而变革。下列选项中,何者为宋代明显不同于唐代的新发展( )
A.城市商业繁荣,商帮势力兴起
B.官府维持夜禁,但准许延长营业时间
C.茶馆酒楼林立,说书、演戏等娱乐盛行
D.士大夫与庶民生活方式差异日趋扩大
解析 商帮兴起是在明清,A项错误;宋代已经取消了夜禁,排除B项;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士大夫与庶民的生活方式差异日趋缩小,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16.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转贩之力”和所学史实可知,由于晋商的努力,各地商品汇集山西,反映的是长途贩运弥补了区域经济的缺陷。所以此题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 C
17.《林居漫录》中提到: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C.封建制度的衰落
D.受平等思想的影响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趋富观念越来越强,等级观念变弱。
答案 A
1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场上大量使用白银
解析 本题关键在于理解“近代”的含义。“近代”从经济角度看,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近代的前夜”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从题目选项看,C反映了这一发展特点。
答案 C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海外远征的原因是国力匮乏
B.强化专制统治是明朝从制度结构上把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
C.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外推动力出现根本差别
D.中西交流被阻断导致中西实力易位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海禁”政策。根据“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说明了明朝时期推行“海禁”政策。明朝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中央集权加强,这是“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寻找市场;中西交流被阻断,使得中国落后于世界,曾经的大国地位不复存在,中西实力易位。故B、C、D三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A
20.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钟表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上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闭关锁国下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共40分)
2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例如: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这一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答案 (1)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修建水利工程、统治阶级重视等。
(2)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瓦肆、夜市、交子等。
(3)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出现商帮。
(4)变异:资本主义萌芽。趋向:向工业文明演进。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3)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答案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原因。
(4)请简要评价上述政策的危害。材料一 (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1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物……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新雨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士、农、工、商关系的?他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 (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2)明朝是为了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3)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的。
(4)危害: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主张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所以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设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影响: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