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9 11:3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反映唐朝时期(  )
A.道教的发展      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正统地位 D.出现三教合流趋势
2.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家国。这反映了(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3.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被称为‘护国寺’,有的被称为‘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4.唐代南禅寺、佛光寺塑像手法写实,表现了佛衣质感。菩萨衣着的覆盖面积极大地减少,胸膛、臂膀、手足等无不展现着一种裸露美。材料说明,唐代佛寺塑像( )
A.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开放 B.折射出佛教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D.面相已带有汉化的特点
5.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60多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6.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朝(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7.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
A.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9.唐朝诗歌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繁荣
B.科举考试提倡写实
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
D.南北文化的交流
10.唐朝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他的诗《怀仙歌》写道:“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该诗人应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11.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缓慢
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12.史料记载,唐哀宗时(10世纪),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
A.火药在唐朝时期被发明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13.北魏时代的敦煌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敦煌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C.北魏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D.艺术家创造性劳动铸就敦煌艺术
14.唐朝的“丝绸之路”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政府、民间与沿途国家、民族的商贸和文化双向交流频繁,出现“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局面。这说明唐政府
A.经国治民战略的连续性 B.推动多元文化融合格局的形成
C.经略边疆凿空商旅之道 D.高度重视与外部世界广泛联系
15.唐开成三年(838),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市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唐朝(  )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6.唐朝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发展的高峰。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唐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权的分配如下:中书省主管命令的拟定,经过画敕成为皇帝的命令后再送达门下省。门下省对每一道命令都有副署权,如果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省的命令就不能下达。诏书经过门下省审核以后,送到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总揽六部。这样,在最高决策权和最高行政权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
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唐代的皇帝多好书法。李渊在登基之前,便已认识欧阳询,很欣赏他的字。欧阳询初学王羲之的书法,后渐渐变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欧体。后世在科举取士中,常以欧体作为考卷的标准书体。朝廷选官时,“书法遒美”是重要的标准,练字成了读书人的必修课,书法名家辈出。
——摘编自陈少峰等《鼎盛与革新——隋唐
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制的运作程序,并分析这一制度的主要优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书法名家辈出的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体作为考卷的标准书体”的主要原因。
1.D
2.A
3.C
4.C
5.C
6.C
7.A
8.C
9.A
10.A
11.C
12.B
13.B
14.B
15.A
16.(1)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优点:①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②三省相互制衡,防范宰相擅权;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④弥补政务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条件:①皇帝好书法;②书法家的继承与创新;③朝廷重视,书法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④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原因: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