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枣 儿
核心素养
1.分析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和方法。
2.理解“枣儿”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全剧所用的象征手法。(重点)
3.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来分析、品味词句,从中了解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形象及“枣儿”的象征意义。
二、活动三:理解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明确:(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①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②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③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对儿子的疼爱、至爱亲情及对儿子的思念。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①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②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③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2.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明确: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3.老人向男孩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①枣树的由来。②抗日战争时,枣子救过老人的命。③闹灾荒时,枣子救过老人和儿子的命。
共同点:这些事都与“枣儿”有关。
4.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明确: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钩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而且随着他与男孩的交往深入,这种疼爱之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胜似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5.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人物形象——关于男孩
1.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剧中写了男孩捡枣,留枣儿等爹爹回来吃,盼爹爹带回巧克力,搀扶老人,听老人讲故事等。
2.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
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三、品味台词
本剧有许多精彩的台词饱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蕴意深刻,极富哲理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悟一悟吧。
老 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 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 人 (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明确: 老人说的这句话不是指树上的枣儿,而是指他的儿子,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亲情及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男 孩 (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 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一语双关:熟透晒干的枣儿;人老了。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话语中流露出老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老 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明确: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感情。
迷路了吧 (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比作迷路,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和精神家园的失落。
男 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 可好吃了!
明确:“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男 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暗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思想,而遗忘了传统观念。
四、合作探究
1.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2.“枣儿”包含着老人、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于老人来说,枣儿既包含亲情的甜蜜又包含着思念的苦涩,以及被亲人忽略的孤独和伤感。
对于男孩来说,枣儿是香甜的,因为有一位长辈通过枣儿表达了对他的疼爱;枣儿也是苦涩的,因为他几乎要被父亲遗弃了。
3.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示例:该“天天喊”。“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天天喊”包含着思念的深情,“早晚会回来”包含着无限的企盼和坚定的信念。
4.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1)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丰富的内涵。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文中的“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2)线索清晰,行文紧凑。
本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男孩因“捡枣儿”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都与“枣儿”有关;老人给男孩讲的三个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藏枣留给父亲吃;开头、结尾的童谣中也有“枣儿”。“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和“枣儿”密切相关。
五、拓展延伸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语:
①常回家看看
②有时间多陪陪孩子
1.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什么社会问题?
明确: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2.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亲人、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明确:我们的成长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希望你们能抽出点时间多陪陪我们。
●资料补充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与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曹文轩的《前方》
“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
——王鼎钧《臣心如水》
思考:是留恋家园 还是开拓生活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将来我们注定是要远行的,但是无论你身在何处,不管是回去还是继续远行,我们的精神都要记得回家,因为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要记着故乡亲人的深情呼唤。
七、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那一声声或苍凉,或稚嫩的呼喊声,不只是一份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的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剧本中的童谣,让我们的声音回响在农村,回响在城市,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八、随堂练习
阅读节选文字“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结尾”,回答问题。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九、课下练习
1.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板书设计:
枣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枣儿》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8分)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孤guǎ老人和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你若是一个感恩的人,你的心中就能装载整个世界!”你可以貌不惊人,才疏学浅,甚至可以身带伤残,但你不能忘记感恩。感恩的第一步就是孝亲敬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人间没有温情的留驻,犹如夜空失去星星的照耀,会àn然失色。让我们爱老人和小孩吧,像爱自己一样!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孤guǎ( ) 装载( ) àn( )然失色
(2)“才疏学浅”中“疏”的意思是( )(1分)
A.疏忽 B.关系远 C.浅薄 D.分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一个整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2分)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金钩钩,银钩钩,骗人是小狗。 D.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3.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4分)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________;你高傲时,它呼唤你________;你莽撞时,它呼唤你________;你跌倒时,它呼唤你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虽然只是一些粗茶淡饭,李先生依然津津有味地吃著。
B.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C.小张今天下午才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
D.他卡车的轮胎故障,修车师傅推荐他三个价位的轮胎,无可奈何,让他选择了中间价位的轮胎。
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2分)
A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B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打造数字化阅读场景,为大力推动数字化阅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B.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
C.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滨江中学开设了陶艺、书法等超过30余门美育选修课。
D.社区物业应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将下列四句话填入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京剧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它用扮演的方式, , 。 , ,至今已经有千年历史。
①这样的演出形式从南宋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
②为观众讲述一个文学化的戏剧故事
③通过戏剧人物音乐化的演唱和程式化的虚拟表演
④并且一直具有极强的市场魅力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①④③②
8.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校举办了以“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为主题的校园戏剧节。戏剧节展演前,同学们准备在舞台两边张贴对联,一位同学写好了上联,其他四位同学对了下联。你看看哪句下联对得更好。( )(2分)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生旦净丑,演人演戏演古今 B.抑扬褒贬,评事评理评人生
C.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D.人间哀乐,人前人后人生里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全剧运用 手法,围绕着“ ”展开情节,描写了 之间的一段亲密交往,表现了老人对 、男孩对 的拳拳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剧烈深刻的社会变迁给人们的 观念、 方式带来的碰撞和考验。
10.下面台词中蕴含的象征意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的世俗风气。)
B.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隐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感情。)
C.男孩 迷路了吧?(“迷路”喻指对过去生活的迷失、亲人的迷失。)
D.老人 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B.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它以演唱为主要手段。
C.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之为“襁褓”。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样子》《茶馆》等。
12.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9分)
(1)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再搜集一句有关“孝”的名言。(4分)
本义: ;
名言: 。
(2)下面是林林搜集到的我国城镇和农村分别是谁在照顾老年人的相关统计数据制成的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得出的一条结论。(2分)
(3)萧萧是“爱心送餐志愿服务”项目的一名志愿者,从明天开始他要每天中午11:30左右给王奶奶送爱心午餐,并要询问王奶奶有没有忌口的食物。假如你是萧萧,明天第一次见到王奶奶,你会怎样和她交流?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3分)
二、阅读理解(24分)
(一)读下面的独幕剧,回答问题。(12分)
错 对
(涵静趴在书桌前,四周昏暗,台灯明亮。涵静一边写,一边推推宽边眼镜。音乐逐渐响起,舞蹈演员在昏暗的四周跳舞,他们是涵静作品的再现。涵静脸色愉快时,他们轻快地跳;涵静脸色沉重时,他们抑闷地跳。最后,涵静在书桌前入睡了。灯光暗,舞蹈演员和涵静下。)
(白天,在教师办公室,涵静跟着李老师上)
李老师:(先坐下,喝口水)你今年多大
涵 静:(噤立)十六。
李老师:几年级
涵 静:初三,老师,我……
李老师:你为什么不完成作业
涵 静:(不语,扯衣角)
李老师:我承认你有写作天分,你的小说很感人。可是现在是初三,你知道吗 初一初二,你写多少我都不管你,初三毕业后,你怎样写都是对的,不过初三,你还把心思泡在这上面,这就是大错特错了!你自己考虑吧!
涵 静:我……
李老师:让你妈妈打个电话给我。(灯光暗,涵静和李老师隐于黑暗中,李下)(一束柔和的光由上而下铺在台中央的涵静身上,她蹲在地上,脸埋在手臂中。)
涵 静:(抬头)错,对,对,错。老师、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都说我错了,可是编辑姐姐、同学、朋友,却说我是对的,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 (站起)为什么有初三 为什么有中考 为什么有六门课等我去过 为什么我不能继续写小说 为什么 为什么 向右走两步。灯光变白些,(涵静的脸越发苍白了)王姐姐说我再努力些,或许就能出一期专号,可是,我初三了……(涵静下)
(白天,办公室)
涵 静:我考虑过了,我决定休学。
李老师:你说什么 你疯了!
涵 静:我想我是对的。
李老师:你父母怎么说,他们也疯了
涵 静:他们反对,可是我会使他们明白,我是对的。(涵静转身走下)
李老师:(望着涵静)唉……
1.本文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3分)
2.从涵静的内心独白你能看出什么 (2分)
3.可否删掉开篇的舞台提示 为什么 (3分)
4.读了这一独幕剧,结合自己初三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感想。(4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在高龄老人聚集的长宁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不仅解决了辖区老人“一键紧急呼叫”的需求,更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养老顾问服务,承包了老人们的生活圈。从家政服务、预约挂号、陪医配药到清洗空调,老人们的种种个性化需求都被细致地考虑到。多家政府采购供应商、市场服务供应商,从生活服务到健康服务一一覆盖,及时响应老人们的精细化需求。
以生活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长宁区民政局还成为全市首批“为老服务一键通”的试点区域,探索试点一键挂号、一键助餐等操作简易、直达需求的服务,让养老服务更均衡普惠、便捷可及。
(摘自2021年5月17日《潇湘晨报》)
材料二:碰 壁
材料三: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提高互联网普及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客观上提供了更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但老年人却成为数字鸿沟中的“信息贫困者”,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信息技术网络设施未普及。一方面,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有差距,部分老年群体受经济收入制约而无力负担接入互联网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费用;另一方面,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部分老年群体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缺乏运用信息技术所必需的基础文化素养。
二是适老化设计严重缺失。信息基础设施是老年人获取信息的物质基础,而当前我国社会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适老化设计严重缺失的情况,客观上加大了老人认知新信息、使用新技术的难度,致使老年人更难以融入信息社会。
三是生理衰老和心理认知老化。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的衰老导致老年人心理认知力不断衰减,语言认知能力不断退化,因而更难以运用语言查找并利用所需的信息,导致语言信息素养缺失。
(摘自2021年1月14日《社会科学报》)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一、材料三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长宁区依托“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各种精细化服务,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加普遍的智能化服务。
B.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有不少老年人在生活中面临数字鸿沟的问题。
C.当前我国社会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适老化设计严重缺失的情况,使得老年人无法融入现代化社会。
D.随着年龄增长,生理机能的衰老和心理认知老化也是部分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困境的原因之一。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
3.参考相关材料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二漫画标题“碰壁”的含义。(3分)
4.佳佳想运用这三则材料,写一篇题为“老人和数字化生活”的调查报告,但对三则材料使用的先后顺序难以确定。请你提供建议,并说明理由。(4分)
三、微写作(10分)
假如有一天,课文中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都回来了,请想象一下他们四人重逢的情景。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1)孤guǎ(寡) 装载(zài) àn(黯)然失色 (2)C (3)让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老人和小孩吧! (4)引用 比喻
2.【解析】B项,问号应改为逗号。
3.清醒;谦虚(谦逊);谨慎(小心);站立(站起)
4.D【解析】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
5.D
6.A【解析】B项,成分残缺,“减排”后加“的措施”;C项,成分赘余,删掉“超过”或“余”;D项,搭配不当,应改为“加强社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7. C 8.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根据对联的特点,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排除D;根据词性及词的结构特点分析,“不大地方”是偏正短语,与“寻常人物”相对,“生旦净丑、抑扬褒贬”都是并列短语,排除A、B。故选C。
9.象征;枣儿;老人和男孩;儿子;父亲;思想;生活
10. C 【解析】“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11. B 【解析】B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故选B。
12.(1)本义: 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 ; 名言: 示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2) 示例:在我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基本上是老年人自己在照顾自己。
(3) 示例:王奶奶,您好!我是“爱心送餐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萧萧,从今天开始,就由我每天中午11:30左右给您送来午餐。您平时有没有什么忌口的食物呢?我记录一下。
二、
(一)
1.初三了仍坚持写作究竟是对还是错。李老师认为初三了还泡在写作上是大错特错的;涵静认为自己坚持写作是对的,并要证明自己坚持写作是对的。
2.涵静在学习上的迷惘,这也是当代中学生的困惑。
3.不行。因为此处描写得当,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这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涵静爱好写作,有写作天分。
4.(示例一)涵静的选择是对的。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分来发展自己,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样才能成功。再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非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示例二)涵静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没有过硬的基础,不要谈什么写作。即使能写一点文字,也是昙花一现。
(二)
1.C
2.长宁区通过“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考虑到老人的个性化需求,让养老服务更便捷。
3.表面上是指老人无法进入带有二维码的大门,实际上很多老人因为文化程度低或者经济条件落后,和信息化社会脱轨,体现数字化的缺陷。
4.按照二、三、一的顺序使用材料。材料二用漫画的形式讲述了当代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材料三通过文字结合实际,分析老年人成为信息化时代中“贫困者”的原因,材料一则给出了让养老服务便捷的实现方式。
三、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19 枣儿
1.分析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和方法。
2.理解“枣儿”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全剧所用的象征手法。
(重点)
3.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素养)
核心素养
第二课时
活动三:理解人物形象
结合文中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体会老人和男人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特点。选择感兴趣的片段,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注意人物表情、说话
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内心
情感的变化。
人物形象——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①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②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
③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对儿子的疼爱、至爱亲情及对儿子的思念。
分析形象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①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
②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
③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3.老人向男孩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①枣树的由来。
②抗日战争时,枣子救过老人的命。
③闹灾荒时,枣子救过老人和儿子的命。
共同点:这些事都与“枣儿”有关。
老人请男孩吃枣;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4.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而且随着他与男孩的交往深入,这种疼爱之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老人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子的亲情。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
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
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5.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人物形象——关于男孩
2.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1.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
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剧中写了男孩捡枣,留枣儿等爹爹回来吃,盼爹爹带回巧克力,搀扶老人,听老人讲故事等。
是老一辈农民
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
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疼爱年幼的新一代
念旧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新生的一代:思念父亲、喜爱老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人物分析小结
老 人
男孩
本剧有许多精彩的台词饱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蕴意深刻,极富哲理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悟一悟吧。
品味台词
老 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 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 人 (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老人说的这句话不是指树上的枣儿,而是指他的儿子,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亲情及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男 孩 (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 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熟透晒干的枣儿
人老了
一语双关
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话语中流露出老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老 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
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感情。
迷路了吧 (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比作迷路,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和精神家园的失落。
男 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 可好吃了!
“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男 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暗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思想,而遗忘了传统观念。
1.结合上下文思考:剧中的两个未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
男孩的父亲
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合作探究
2.“枣儿”包含着老人、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老人来说,枣儿既包含亲情的甜蜜又包含着思念的苦涩,以及被亲人忽略的孤独和伤感。
对于男孩来说,枣儿是香甜的,因为有一位长辈通过枣儿表达了对他的疼爱;枣儿也是苦涩的,因为他几乎要被父亲遗弃了。
3.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示例:该“天天喊”。
“只要家里人天天喊,
他早晚会回来的。”
“天天喊”包含着思念的深情,“早晚会回来”包含着无限的企盼和坚定的信念。
4.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本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男孩因“捡枣儿”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都与“枣儿”有关;老人给男孩讲的三个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藏枣留给父亲吃;开头、结尾的童谣中也有“枣儿”。“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和“枣儿”密切相关。
1.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丰富的内涵。
2.线索清晰,行文紧凑。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文中的“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本文的独特表达方式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语:
常回家看看
有时间多陪陪孩子
1.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什么社会问题?
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2.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亲人、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我们的成长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希望你们能抽出点时间多陪陪我们。
拓展延伸
“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
——王鼎钧《臣心如水》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与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曹文轩的《前方》
资料补充
开拓生活
留恋家园
矛
盾
同学们,将来我们注定是要远行的,但是无论你身在何处,不管是回去还是继续远行,我们的精神都要记得回家,因为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要记着故乡亲人的深情呼唤。
教师寄语
“枣儿”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那一声声或苍凉,或稚嫩的呼喊声,不只是一份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的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剧本中的童谣,让我们的声音回响在农村,回响在城市,回响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本课小结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随堂练习
阅读节选文字“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结尾”,回答问题。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作业布置
1.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枣 儿
童谣开场 唱枣儿
男孩遇老人
捡枣儿 老少拉家常
社会变迁
呼唤亲情
童谣收场 唤亲人
吃枣儿 老疼少
忆枣儿 老人思儿儿不归
留枣儿 男孩念父父不回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枣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 所起的作用。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学习难点:
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理解剧本的主题。
学法指导:
1.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通过观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相关的影视作品,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谈谈自己的见解。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活动三:理解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儿子的疼爱、至爱亲情及对儿子的思念。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明确:
3.老人向男孩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
4.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明确:
5.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明确:
(二)人物形象——关于男孩
1.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
2.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
二、品味台词
本剧有许多精彩的台词饱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蕴意深刻,极富哲理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悟一悟吧。
老 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 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 人 (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明确:
男 孩 (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 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
老 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明确:
迷路了吧 (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明确:
男 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 可好吃了!
明确:
男 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
三、合作探究
1.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2.“枣儿”包含着老人、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3.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示例:该“天天喊”。“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天天喊”包含着思念的深情,“早晚会回来”包含着无限的企盼和坚定的信念。
4.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文中的“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男孩因“捡枣儿”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都与“枣儿”有关;老人给男孩讲的三个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藏枣留给父亲吃;开头、结尾的童谣中也有“枣儿”。“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和“枣儿”密切相关。
四、随堂练习
阅读节选文字“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结尾”,回答问题。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五、课下练习
1.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课后导练】
阅读《枣儿》,回答文后问题。
男孩溜回树下尿尿。
老人: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我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老人:那你急啥?来——(拉着不大情愿的男孩到匾子前,拿起一颗枣儿给他)
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和我一样?
男孩: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男孩:我要。(抓一把枣儿)我带回家去,给爹留着。(转身欲走)
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吃枣急不得。
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怀疑)爷爷有故事吗?
老人:爷爷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男孩:哇,我最喜欢听故事了。爷爷快讲。
男孩温顺地搀老人坐下。
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男孩认真地点点头。
老人:(清清嗓子)听着。(笑)我小时候也是个馋鬼,去村东头人家偷到一颗枣儿,舍不得吃,娘要我还人,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个儿吞下肚了。没多久,我蹲坑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枣树。
男孩:(指指枣树)爷爷,是这棵枣树吗?
二人对视大笑。男孩吃一颗枣。
老人:别小看这枣树,那一年,一个小日本站在树下端枪射我。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
二人开怀大笑。男孩忘记吃枣,学着做惊吓状。
男孩:快讲。
老人:有一年闹灾荒,村里饿死不少人。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俺爷儿俩才活了下来。
男孩忘记吃枣。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凝视。
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老人: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
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放入匾子里)
1.男孩一开始谈到自己的父亲时吞吞吐吐,把这些表达吞吞吐吐的词句找出来,并分析为什么吞吞吐吐,男孩的愿望是怎样的?
2.老人为什么愿意把男孩留下来?
剧中有这样两个地方是简单的重复吗?为什么这样写?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枣儿》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 所起的作用。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学习难点:
1.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理解剧本的主题。
学法指导:
1.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通过观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相关的影视作品,结合课文内容,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谈谈自己的见解。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活动三:理解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明确:(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①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②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③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对儿子的疼爱、至爱亲情及对儿子的思念。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①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②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③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2.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明确: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3.老人向男孩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①枣树的由来。②抗日战争时,枣子救过老人的命。③闹灾荒时,枣子救过老人和儿子的命。
共同点:这些事都与“枣儿”有关。
4.老人对男孩是什么态度?你是从剧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反映出老人什么心态?
明确: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钩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老人对男孩始终是非常疼爱的,而且随着他与男孩的交往深入,这种疼爱之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胜似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5.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二)人物形象——关于男孩
1.文中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剧中写了男孩捡枣,留枣儿等爹爹回来吃,盼爹爹带回巧克力,搀扶老人,听老人讲故事等。
2.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
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二、品味台词
本剧有许多精彩的台词饱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蕴意深刻,极富哲理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悟一悟吧。
老 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 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 人 (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明确: 老人说的这句话不是指树上的枣儿,而是指他的儿子,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亲情及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男 孩 (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 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明确:一语双关:熟透晒干的枣儿;人老了。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话语中流露出老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老 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明确: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感情。
迷路了吧 (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比作迷路,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和精神家园的失落。
男 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 可好吃了!
明确:“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男 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暗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思想,而遗忘了传统观念。
三、合作探究
1.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2.“枣儿”包含着老人、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于老人来说,枣儿既包含亲情的甜蜜又包含着思念的苦涩,以及被亲人忽略的孤独和伤感。
对于男孩来说,枣儿是香甜的,因为有一位长辈通过枣儿表达了对他的疼爱;枣儿也是苦涩的,因为他几乎要被父亲遗弃了。
3.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
示例:该“天天喊”。“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天天喊”包含着思念的深情,“早晚会回来”包含着无限的企盼和坚定的信念。
4.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1)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丰富的内涵。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文中的“巧克力”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2)线索清晰,行文紧凑。
本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男孩因“捡枣儿”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都与“枣儿”有关;老人给男孩讲的三个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藏枣留给父亲吃;开头、结尾的童谣中也有“枣儿”。“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和“枣儿”密切相关。
四、随堂练习
阅读节选文字“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结尾”,回答问题。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五、课下练习
1.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课后导练】
阅读《枣儿》,回答文后问题。
男孩溜回树下尿尿。
老人: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我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就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老人:那你急啥?来——(拉着不大情愿的男孩到匾子前,拿起一颗枣儿给他)
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和我一样?
男孩: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男孩:我要。(抓一把枣儿)我带回家去,给爹留着。(转身欲走)
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吃枣急不得。
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怀疑)爷爷有故事吗?
老人:爷爷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男孩:哇,我最喜欢听故事了。爷爷快讲。
男孩温顺地搀老人坐下。
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男孩认真地点点头。
老人:(清清嗓子)听着。(笑)我小时候也是个馋鬼,去村东头人家偷到一颗枣儿,舍不得吃,娘要我还人,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个儿吞下肚了。没多久,我蹲坑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枣树。
男孩:(指指枣树)爷爷,是这棵枣树吗?
二人对视大笑。男孩吃一颗枣。
老人:别小看这枣树,那一年,一个小日本站在树下端枪射我。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
二人开怀大笑。男孩忘记吃枣,学着做惊吓状。
男孩:快讲。
老人:有一年闹灾荒,村里饿死不少人。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俺爷儿俩才活了下来。
男孩忘记吃枣。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凝视。
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老人: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
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放入匾子里)
1.男孩一开始谈到自己的父亲时吞吞吐吐,把这些表达吞吞吐吐的词句找出来,并分析为什么吞吞吐吐,男孩的愿望是怎样的?
2.老人为什么愿意把男孩留下来?
剧中有这样两个地方是简单的重复吗?为什么这样写?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摇头)咱们过家家?(见男孩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
答案:
1.①词句: (低声地) …我在等我爹。不,我爹他一 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②原因: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③愿望:希望爹回来。
2.①因为老人是孤独的,他希望有人陪伴他;②男孩的到来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他把对儿子的思念寄托在男孩身上了。
3.不是。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够通过反复,强调老人对男孩的依恋和男孩对老人的敬爱,体现二人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