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29 09:33: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地坑院又称“地下四合院”,是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平地挖坑,四壁凿穴”的独特民居形式,被称为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地坑院营造技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声不见人、入户不见门、车从房上过,人在土炕睡”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的写照。结合“地坑院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地坑院”的写照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闻声不见人—坡地挖坑 B.入户不见门—防风沙侵袭
C.车从房上过—屋顶即地面 D.人在土炕睡—冬季寒冷
2.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坑院,今后应该( )
A.住户全部撤离地坑院 B.全面推进地坑院的建造
C.作为旅游资源有选择地开发 D.对废弃破损的地坑院全部修复
【答案】1.A 2.C
【分析】1.阅读资料可知,地坑院又称“地下四合院”,闻声不见人,是平地挖坑,四壁凿穴,A错误。地坑院又称“地下四合院”,是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风沙大,入户不见门为了防风沙侵袭,B正确。平地挖坑,车从房上过屋顶即地面,C正确。地坑院又称“地下四合院”,是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在土炕睡,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A。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创意产业、旅游等领域的密切结合,如作为旅游资源有选择地开发,让遗产深入社会文化环境、百姓日常生产生活,C正确。住户全部撤离地坑院违背社会和谐公平,A错误。全面推进地坑院的建造会造成会对当地环境产生破坏,B错误。对废弃破损的地坑院全部修复浪费资源,D错误。故选C。
3.(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图黄土高原环境问题成因示意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图中①②两个自然原因分别是( )
A.土质疏松、过度放牧 B.气候干旱、过度垦荒
C.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D.修路采矿、垦荒造田
【答案】C
【详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包括土质疏松、植被稀疏、降水集中和地表坡度大,C正确。过度放牧、过度垦荒、修路采矿和垦荒造田都属于人为原因,排除A、B、D。故选C。
4.(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聚落属于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的是( )
A.高脚屋 B.平顶房 C.四合院 D.窑洞
【答案】D
【详解】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黄土的直立性好,不易崩塌,当地人们凿洞而居,创造了冬暖夏凉的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故选:D。
5.(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气候变暖 B.洪涝灾害 C.水土流失 D.酸雨
【答案】C
【详解】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土壤裸露,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C项正确。故选C。
6.(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关于黄土高原的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
A.太行山以东 B.秦岭以南 C.乌鞘岭以东 D.大兴安岭以西
【答案】C
【详解】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C项正确。故选C。
7.(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黄土高原地区农业较发达和人口分布集中的黄土地貌是( )
A.塬 B.墚 C.峁 D.川
【答案】D
【详解】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墚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的孤立馒头状的山丘叫做峁;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师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故选D。
8.(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梯田的目的是( )
A.修路采矿 B.利于耕作 C.保持水土 D.修筑窑洞
【答案】C
【详解】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加强生态建设,正确的做法是“缓坡建反坡梯田,陡坡植树种草”,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根据题意。故选C。
9.(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下图:下面能成为黄土高原“风成说”的有力证据的是:( )
A.黄土就象冬季地面积雪一样较均匀地覆盖在起伏的地面上 B.黄土的颗粒自东向西越来越细
C.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岩石成分一样的 D.黄土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答案】A
【详解】“黄土就象冬季地面积雪一样较均匀地覆盖在起伏的地面上”说明黄土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是风吹来的,而不是其他外力带来的,A项正确;“黄土的颗粒自东向西越来越细”说明黄土来自东边,与图示不符,B项错误;“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岩石成分一样的”说明黄土是当地岩石的风化物,而不是外来的,C项错误;“黄土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只能说明该地区发生了海陆变迁,与黄土高原的沙子来处无关,D项错误。故选A。
10.(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关于黄土高原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成说 B.地震 C.冰川 D.火山灰堆积
【答案】A
【详解】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已形成广泛支持的说法是风成说,是由西北风从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泥沙,在受到太行山和秦岭的阻挡后慢慢沉积下来,B、C、D错误。故选A。
11.(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
A.云贵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答案】C
【详解】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属于北方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
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B.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C.高山环抱,沙漠广布 D.雪山连绵,冰川高悬
【答案】B
【详解】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土层深厚,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加上人为地破坏了植被,导致这里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长期以来,这里形成了“千沟万壑、地表破碎”的特征,故选B。
13.(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改善环境不恰当的措施是
A.建梯田,修挡土坝
B.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C.开发荒坡、草坡、扩大耕地面积
D.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答案】C
【详解】在坡度较缓的地方修梯田,可以减缓坡度;在低洼处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可起到打坝护坡的作用,故A属于合理措施。植树种草是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措施之一,故B属于合理措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开发荒坡、草坡,扩大耕地面积,会使土地沙漠化加剧,故C属于不合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故D属于合理措施。故选C。
14.(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是由于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A
【详解】黄土高原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其沟壑的形状呈“V”形,“V”形谷是流水侵蚀的基本特征。故选A。
15.(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乌鞘岭以东
B.主要包括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C.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D.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
【答案】C
【详解】读图可知,黄土高原位于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乌鞘岭以东,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故选C。
二、解答题
16.(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是我国的 地区。
(2)该地区是我国农业由农耕区向 区过渡的地带。
(3)图中数据说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植被少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本区的降水加剧了水土流失,其降水特点是 。
(4)对该地区的治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B.坡地筑梯田、沟谷修堤坝,实现土不下坡
C.禁止小煤窑的私挖滥采,减少对地表的破坏
D.无条件地扩大煤炭开采量,筹集治理环境的资金
(5)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本地区正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绿色产业。这里山川特色鲜明,历史古迹众多,民俗文化独特,为大力发展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答案】⑴黄土高原(3分)
⑵牧(畜牧)(3分)
⑶降水集中,多暴雨(仅答出一条也可,3分)
⑷D(3分)
⑸旅游业(3分)
【详解】(1)我国面积辽阔,地形复杂,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势的基本骨架。全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镶嵌其中。据图可知:该地形区为我国的黄土高原。
(2)黄土高原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地形方面看是从平原向高原、山地过渡;从气候方面看是从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过渡;从植被方面看是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生产看是从农耕区向牧区过渡。
(3)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再加上降水强度大且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呈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4)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是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措施之一;在坡度较缓的地方修梯田、沟谷修堤坝,实现土不下坡;禁止小煤窑的私挖滥采,减少对地表的破坏;扩大煤炭开采量会加剧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故本题选D。
(5)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本地区正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绿色产业。这里山川特色鲜明,历史古迹众多,民俗文化独特,为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7.(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黄土高原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1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 高原,C________ 山脉,D________ 山脉,
(2)B_________平原是该区的灌溉农业区,灌溉水源主要来自_________ .
(3)从图中信息来看,该区域最富集的能源矿产是________ .
(4)该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
(5)据图可以看出,导致该地水土流失的原因有(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蒙古 ;秦岭 ;太行山 
(2)河套 ;黄河 
(3)煤炭 
(4)旱涝灾害 ;水土流失 
(5)土质疏松 ;植被稀少
【详解】试题分析:
(1)从图中看出,A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为内蒙古高原,C是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D为位于黄土高原的东侧,是太行山脉。(2)B是河套平原,它是该区的灌溉农业区,灌溉水源主要来自黄河。
(3)根据图中的黑色正方形符号,可以判断该区域最富集的能源矿产是煤炭。(4)从该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看出,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于7、8两月,因此黄土高原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沟壑纵横,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是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植被稀少,沟谷多,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
18.(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为了探究植被覆盖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丙三组实验。实验所模拟的条件除了植被覆盖度不同,其他都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中,雨水下渗量最大的是____,雨水的流失量最大的是____,土壤流失量最大的是____。
(2)实验结论:____。
(3)依据实验结论,我们在治理水土流失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
【答案】(1) 甲 丙 丙
(2)其他条件相同,植被覆盖度越大,水土流失量越小。
(3)植树种草
【详解】(1)由题目可知,三组实验中,雨水下渗量最大的是甲图、流失的最少;雨水流失量最大的是丙图;土壤流失最大的是丙图。
(2)由三组实验可知,在相同的降雨条件和相同土壤情况下,植被覆盖率越大的水土流失量越小,相反,植被覆盖率越小的水土流失量越大。
(3)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在治理水土流失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要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19.(2022·北京·七年级课时练习)某中学对黄河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与黄河有关的资料。请利用收集的资料,帮助完成下列问题。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________山脉,其干流流经西北干旱地区,带来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形成了“塞上江南”的农业区。图1中的①②地区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平原的是________。
(2)图1中甲表示的地形区为________,目前该区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
(3)读图2可知,黄河干流含沙骤增的河段与图1中a、b、c三段搭配正确的是( )
A.源头-兰州-a B.兰州-河口-b C.河口-桃花峪-c D.河口-陕县-b
(4)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为________(上/中/下)游,E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________。
(5)图3的“地上河”现象是黄河忧患的重要部分,它所对应的河段是( )
A.兰州-河口 B.河口-桃花峪 C.西安-桃花峪 D.桃花峪-入海口
【答案】(1) 巴颜喀拉山脉 ②
(2)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3)D
(4) 上 小浪底
(5)D
【分析】(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图中①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夏平原,②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平原。
(2)图中甲位于黄土高原,该区域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夏季多暴雨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
(3)由图2折线图可知,黄河在河口—陕县河段泥沙量剧增,是黄河的中游河段,对应图1中的b河段。
(4)黄河上游流经地势第一、二级阶梯,河流落差大,因而水能资源丰富,E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小浪底。
(5)黄河下游,即桃花峪—入海口河段地势低平,水流速度缓慢,导致泥沙淤积,形成严重的“地上河”。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地坑院又称“地下四合院”,是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平地挖坑,四壁凿穴”的独特民居形式,被称为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地坑院营造技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声不见人、入户不见门、车从房上过,人在土炕睡”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坑院的写照。结合“地坑院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地坑院”的写照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闻声不见人—坡地挖坑 B.入户不见门—防风沙侵袭
C.车从房上过—屋顶即地面 D.人在土炕睡—冬季寒冷
2.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坑院,今后应该( )
A.住户全部撤离地坑院 B.全面推进地坑院的建造
C.作为旅游资源有选择地开发 D.对废弃破损的地坑院全部修复
3.(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图黄土高原环境问题成因示意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图中①②两个自然原因分别是( )
A.土质疏松、过度放牧 B.气候干旱、过度垦荒
C.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D.修路采矿、垦荒造田
4.(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聚落属于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的是( )
A.高脚屋 B.平顶房 C.四合院 D.窑洞
5.(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气候变暖 B.洪涝灾害 C.水土流失 D.酸雨
6.(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关于黄土高原的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
A.太行山以东 B.秦岭以南 C.乌鞘岭以东 D.大兴安岭以西
7.(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黄土高原地区农业较发达和人口分布集中的黄土地貌是( )
A.塬 B.墚 C.峁 D.川
8.(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梯田的目的是( )
A.修路采矿 B.利于耕作 C.保持水土 D.修筑窑洞
9.(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下图:下面能成为黄土高原“风成说”的有力证据的是:( )
A.黄土就象冬季地面积雪一样较均匀地覆盖在起伏的地面上 B.黄土的颗粒自东向西越来越细
C.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岩石成分一样的 D.黄土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10.(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关于黄土高原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成说 B.地震 C.冰川 D.火山灰堆积
11.(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 )
A.云贵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2.(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
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B.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C.高山环抱,沙漠广布 D.雪山连绵,冰川高悬
13.(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改善环境不恰当的措施是
A.建梯田,修挡土坝
B.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C.开发荒坡、草坡、扩大耕地面积
D.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14.(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是由于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15.(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乌鞘岭以东
B.主要包括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C.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D.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
二、解答题
16.(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是我国的 地区。
(2)该地区是我国农业由农耕区向 区过渡的地带。
(3)图中数据说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植被少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本区的降水加剧了水土流失,其降水特点是 。
(4)对该地区的治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B.坡地筑梯田、沟谷修堤坝,实现土不下坡
C.禁止小煤窑的私挖滥采,减少对地表的破坏
D.无条件地扩大煤炭开采量,筹集治理环境的资金
(5)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本地区正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绿色产业。这里山川特色鲜明,历史古迹众多,民俗文化独特,为大力发展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7.(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黄土高原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1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 高原,C________ 山脉,D________ 山脉,
(2)B_________平原是该区的灌溉农业区,灌溉水源主要来自_________ .
(3)从图中信息来看,该区域最富集的能源矿产是________ .
(4)该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
(5)据图可以看出,导致该地水土流失的原因有(两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为了探究植被覆盖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丙三组实验。实验所模拟的条件除了植被覆盖度不同,其他都相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实验结果:甲、乙、丙三组中,雨水下渗量最大的是____,雨水的流失量最大的是____,土壤流失量最大的是____。
(2)实验结论:____。
(3)依据实验结论,我们在治理水土流失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
19.(2022·北京·七年级课时练习)某中学对黄河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与黄河有关的资料。请利用收集的资料,帮助完成下列问题。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________山脉,其干流流经西北干旱地区,带来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形成了“塞上江南”的农业区。图1中的①②地区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平原的是________。
(2)图1中甲表示的地形区为________,目前该区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
(3)读图2可知,黄河干流含沙骤增的河段与图1中a、b、c三段搭配正确的是( )
A.源头-兰州-a B.兰州-河口-b C.河口-桃花峪-c D.河口-陕县-b
(4)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为________(上/中/下)游,E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________。
(5)图3的“地上河”现象是黄河忧患的重要部分,它所对应的河段是( )
A.兰州-河口 B.河口-桃花峪 C.西安-桃花峪 D.桃花峪-入海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