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1: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原。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他们可笑的地方,胡适之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已说得很详备的了。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以现在我们的眼光看去,他们很不该发这些可笑的议论,但事实上偏闹了笑话。
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只是颜色眼镜中的《红楼梦》。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孑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石头记索隐》)。以我想来,雪芹生在正白旗汉军贵族环境中间,未必主张排满吊明。蔡先生这个判断,是含偏见的。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的态度,不是赏鉴,不是研究只是借此消闲罢了。这些人原不足深论,不过有一点态度却是大背作者的原意。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第二回贾雨村论宝玉一段,亦是自负,书中凡贬宝玉只是牢骚话头,不可认为实话。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语,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别》)
材料二: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可分作四派来说一个大概:一、拟古派;二、讽制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人情派小说,可以《红楼梦》做代表。《红楼梦》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贾府的事情。《红楼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为这是书上写着的。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样人,却少有人提起过;由胡适之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大概了。
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一)是说记纳兰性德的家事,所谓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为上客的人们。这是因为性德和宝玉的情形相仿佛,但是查抄一事,宝玉在生前,而性德则在死后,其他不同之点也很多,其实并不很相像。(二)是说记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为秦淮旧妓董小宛。但是董鄂妃是满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且年龄相差甚大。所以这一说也不通。(三)是说叙康熙朝政治的状态的;就是以为石头记是政治小说,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然此说未免近于穿凿,况且现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汉军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汉人来抱亡国之痛的。(四)是说自叙;此说出来最早,而信者最少,现在可是多起来了。因为我们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书中所叙相合。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 在俞平伯看来,许多红学家们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 《红楼梦》中贾府的事情虽是发生在石头城中,但并不一定就是指鲁迅时代的南京城。
D. 曹雪芹所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因为他敢如实地描写,把人物刻画多立体丰富不单一。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主要原因。
B. 作者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是了解曹雪芹写作态度的最可靠的两条途径。
C. 人们在阅读《红楼梦》时,首先要从全书的关键处第一、第二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 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有四种推测之说,都被鲁迅先生一一反驳并完全推翻。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鲁迅观点的一项是( )
A. 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
B. 曹雪芹是个谜,曹家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C. 替中国文字存有悲剧下场的小说只有《红楼梦》。
D. 《红偿梦》是以曹家为背景、以言情为线索的小说。
怎样看待材料一中见第一回、见第一第二两回、见第五回这样的表述?请简要分析。
我们应如何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爹是好兵
李林
我刚懂事的时候,爹就给我讲他当兵打仗的事。爹说他和董存瑞都是华野兵团的,不在一个团,没照过面儿。爹的最后一仗是解放济南,飞来的弹片嵌进了他的脑袋,后来他就退伍回乡了。
兽医是我家祖传。爹当兵前跟我爷学过兽医,退伍后到公社兽医站重操旧业。爹给老乡医治牲畜,手到病除。爹过惯了部队生活,不适应地方的慢节奏,总说打起仗来,动作慢要吃枪子。那次爹和站长下乡行医,爹穿“六五式国防绿”,站长穿白大褂,走得气喘吁吁。爹嫌慢:“慢吞吞的,打起仗来,要吃枪子!”站长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你怎么总想打仗?”爹说:“ 1950年抗美援朝,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年珍宝岛战役,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都是和平年代打响的。你别嘴硬,和平年代也要做好打仗准备!”
爹不服兽医站站长,连公社领导也不服。有一次,公社武装部部长屁股上挂着盒子枪,牛皮烘烘地在街上转悠。爹说:“那枪是老子玩剩下的,知道不?那枪叫德国造镜面匣子枪,扣动扳机,二十颗子弹连发,是手枪中的机关炮!老子 1944年就用上了,1949年后发配到公社干部级别,糟践了!”
爹回到家总是说:“他们没打过仗,打仗就抓瞎。”爹喜欢边喝酒边说打仗的事。董存瑞在隆化中学炸敌碉堡时,爹他们团正在新保安与三十五军死磕。三十五军是华北剿总傅作义的王牌军,军长叫郭景云。爹说为了给董存瑞报仇,他连写三份血书,请团长让他带尖刀排生擒郭景云,只恨团长没批准,若是他们冲进郭景云的指挥所,他非一梭子把姓郭的打成筛子,还轮到他开枪自尽!
爹说到动情处,也喝到酣畅时,把瓷碗里的酒一口干尽,说:“我真想替存瑞炸碉堡!”我吓哭了:“爹,你不能去,你去了就没我了!”爹骂了句“逃兵”,手中的酒碗就飞过来,我稍侧身,躲过又一次“挂彩”。
娘喊:“李德奇,你舍得你的酒碗,我还舍不得我儿哪!好吃好喝占不住你的嘴!家里哪有敌人,你炸我们娘儿俩啊!”
爹瞪大泛红的醉眼,迷茫地坐着,没有吱声儿。过后我问他:“你怕我娘?”
“怕?”我爹说,“世上哪有军人怕的?我只是不想跟她一般见识。你娘是‘火头军’,得罪了她不做饭咋办?军人也要吃饭——饿着,怎么去打胜仗?”
说到吃饭,爹也不改战争时期的作风,不管饭菜和汤有多烫,都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娘和我还没吃几口,爹就撂下碗筷。娘说:“慢点儿吃,别烫了喉咙。”爹说:“慢不了。”又说当年他刚吃罢出去,一颗炮弹就砸塌屋顶,五个战友,活生生的,瞬间就血肉横飞了!
爹老了。爹 70岁那年,娘得了心梗,走了。我已到市里工作。爹照顾不了自己,我把他接到市里。爹是1949年前参军的,享受离休待遇,养老无忧。就是爹那个脾气,我受不了。有一回我们爷儿俩坐公交,坐错了方向。发现错了,我们下车到马路对面朝回坐。爹发火了:“转移、增援时,方向错了,部队要全军覆没!”我说:“爹你老了,有仗也轮不上你打,别操心了。”爹说:“当过兵的都知道,国防无小事,要常备不懈!”爹惩罚我跟着他在烈日下走了八站地。爹说:“平日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爹的思维越来越赶不上他的行动,显得越来越焦虑。爹强迫自己生龙活虎,像当年驰骋疆场的战士。我劝他:“爹你老了,我要工作,照顾不了你,你进养老院养老吧?”爹说:“养老院是等死的地方,你还不如把我送进火葬场!”爹参加了很多社会志愿者组织,成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成员。爹把剩余的离休费捐给失学儿童,还不断地到市里的中小学去做红色革命报告。爹去做报告前穿上褪色的军装,胸前挂满军功章。爹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解放济南,活捉敌将王耀武”。爹说王耀武是济南的守将,当年他们的口号就是:“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爹就是在登上济南城的云梯上被炮弹击中,弹片留在脑袋里结束了军旅生涯。济南府、王耀武,成了爹挥之不去的心结!
爹去几所中小学做了报告后,校方主管德育教育的老师找我说:“老英雄开始时讲得声情并茂,学生们听得兴味盎然。讲到后来,老英雄脱了稿子,推开麦克风,站在讲台上,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声音比用麦克风时还响亮。”老师担心地说:“老英雄岁数大了,万一有个好歹,我们担待不起。”
我把各学校的意思告诉了爹。爹说:“老了,战争年代的故事,人家不爱听了!”
两年后,爹几乎老年痴呆了,只有过去当兵打仗的事还记着。那天夜里,爹呼喊、折腾了一夜。天亮时我睡着了,爹走了。我给爹掩被子时,看到一个奇怪的手势:爹的食指伸直,大拇指朝下摁,食指下的三根指头朝里搂,那是爹最后用驳克枪射击的手势。
我哭了。爹啊,你是个好兵!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爹年轻时不幸被弹片击中,退伍后又做回了兽医,他的遗憾是没能生擒王耀武,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带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形象。
B.爹去学校做报告,台上的他激情澎湃,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虽感染了学生,但却被学校以担不起责任为由而推辞不用,从中可见世态之凄凉。
C.“我”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照顾爹,便劝爹进养老院,爹不满“我”对他的冷漠,认为养老院是个等死的地方。
D.小说结尾“我哭了”三字,包含着人物丰富的情感,既有对爹去世的伤心难过,也有对爹一生行为的理解,对他作为一个真正军人的肯定与感动。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选材详略得当,对爹当兵之前以及战场上的战斗生活几乎一笔带过,详写了他退伍后的日常生活及年老时的故事,在细节中凸显了爹的形象。
B.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发生在爹身上的故事,有回忆也有现实,时间跨度达数十载,通过典型情节将爹的一生进行了有机串联。
C.文章语言具有特色,如“那枪是老子玩剩下的”“他们没打过仗,打仗就抓瞎”,口语、方言的使用突出了爹生性固执这一主要特征。
D.小说中爹的口中两次提到了著名英雄董存瑞,这在文章结构上形成照应,读者从中也可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壮举对爹一生具有的重要影响。
该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虽篇幅较短,但“爹”的形象跃然纸上。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爹”这一形象的。
小说题目是“爹是好兵”,文章结尾又说“爹啊,你是个好兵!”,“好兵”在爹的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①。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问于孙林甫,孙林甫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问于张老,张老②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所知也。”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问于籍偃,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问于叔鱼,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訾柘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司马侯见,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于晋,晋国其谁不为子从,何必和?盍密和,和大以平小乎!”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及为成师,居太傅,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 ”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
(节选自《国语 晋语八》)
【注】①伯华:羊舌赤,伯华是他的字。②张老:张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B.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C.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D.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旅人,古代指客居他乡的人,现指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文中的意思与现在有所不同。
B.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包括国君近亲三代范围之内亲属。同时,也指诸侯王国或政权。
C.家老,家臣室老,指卿大夫家族的家臣中的年长者,也泛指民间家族中的长者,文中指后者。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范宣子与和大夫争夺田地,去询问张老,张老认为自己只辅佐军事,如果不是军事方面的问题,自己是不能干涉的。
B.祁奚认为自己是朝廷的官员,不能以公谋私,如果为范宣子办理私事,宣子可能表面上应承,而内心里却是憎恨的。
C.祁午认为范宣子是晋国的正卿,应该把精力放在平定诸侯上,若能使诸侯归顺晋国,就不会有人再违反他的命令了。
D.范武子辅佐文公、襄公称霸诸侯,完成晋、楚的会盟,使诸侯没有二心。等他做卿时,又辅佐成公、景公整饬军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
②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
对范宣子与和大夫的争执,众人的态度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独山梅花
王安石①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②颜色空。
【注】①此诗当作于熙宁改革以前,或在舒州任上,或在金陵讲学期间。②上林:为秦汉时皇家园林。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开篇点题,“荆棘”点明环境艰苦,“独山”说明地处偏远,突出梅花高贵地位。
B.颈联写色香,虽孤犹艳,虽远犹香,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异曲同工。
C.尾联用上林之典,委婉表达弦外之音:国家急需人才,而自己又闲置草莽无人问津。
D.这首诗以物喻人,借半开半谢的独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颔联物与我的结合恰到好处,结合本联具体意象分析物我关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沙漠冰封、乌云密布的景象来烘托送别气氛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2) 《赤壁赋》歌声中有关船桨划破月光下清波这一场景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东风”是极其常见的意象,如“ ______ , ______ ”便使用了这一意象。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在欣赏李白这首劝酒诗时,要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韵脚的疏密转换,地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首先,在有感情、有章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兴,________地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首先,诗的开篇就是两组排比长句,犹如挟风裹雨,向我们迎面扑来。并且,一涨一消,形成________的咏叹韵律。紧接着又是同样的两个长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但是,五、六两句随着诗人感情的由“悲”变为“欢”,节奏顿转和缓,句式变成七字齐言。“须”“必”“还”“且”等一连串表明意愿的词语,一步步将诗人的感情由欢畅推进、提升,奏响了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迈高歌。至此,诗人的狂放之情益发趋向高潮,诗的旋律益发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四个短语的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使我们仿佛亲耳听到诗人在席上频频的劝酒声。更奇的是,诗人不但连声劝酒,而且诗兴大发,________了。在高声放歌之中,诗人的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了,终于发出最后的一番________:即使千金散尽,也还可以用名贵宝物来换取美酒,让大家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吧!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酣畅淋漓 循环往复 高歌猛进 豪情壮志
B.淋漓尽致 循环往复 引吭高歌 豪言壮语
C.酣畅淋漓 反反复复 引吭高歌 豪情壮志
D.淋漓尽致 反反复复 高歌猛进 豪言壮语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感叹人生易老、岁月流逝。
B.感叹人生易老、岁月流逝,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C.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
D.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须”“必”“还”“且”等一连串表明意愿的词语,一步步将诗人的感情由欢畅推进、提升,积聚成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迈高歌。
B.“须”“必”“还”“且”等一连串表明意愿的词语的运用,将诗人的感情由欢畅一步步推进、提升,奏响了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迈高歌。
C.“须”“必”“还”“且”等一连串表明意愿的词语的运用,将诗人的感情由欢畅一步步推进、提升,积聚成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举高歌。
D.“须”“必”“还”“且”等一连串表明意愿的词语,将诗人的感情由欢畅一步步推进、提升,奏响了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举高歌。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长假刚刚结束,各大医院眼科就诊人数激增,出现了大量视力疲劳、干眼症患者, ① ,也有部分青年人、中老年人。
这些患者普遍出现眼干、眼涩、视力下降,眼痛、眼痒甚至头痛等症状,有些患者出现了霰粒肿、眼睑息肉、结膜囊肿等疾病,有的病例甚至需要入院进行手术治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大夫仔细询问后发现,竟是春节长假期间生活方式不健康所致。原来,人在户外时,多为中、远距离视物,眼球睫状肌处于放松状态,眼球可以得到真正的休息;而长假中很多人的活动以室内为主,② ,睫状肌处于紧张、收缩状态,眼球极易疲劳。另外,假期里,很多人开始“放飞自我”地玩手机、看电视,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导致眼睛负担过重,③ ,如霰粒肿、息肉、晶体密度增高甚至黄斑病变等。除此之外,春节期间,很多人在饮食上偏重于高肉类、高油炸和高糖类,蔬菜、水果和粗粮食品摄入量较少,导致眼睛所需营养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严重不足。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针对上文内容,请列举出避免“眼睛假期综合症”的三条措施,要求句式整齐,每条不超过10个字。
五、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孟子)谦虚谨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
(《弟子箴言 崇礼让》)在学习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三单元后,有的同学认为新时代的青年需要硬汉精神,不惧困难,不怕失败;有的同学则认为新时代青年应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谦让精神。关于“硬汉精神”和“谦让精神”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综合理解上述三条名言,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
1.B 2.A 3.D
4.精准论证观点“从文本出发可了解作者的态度”,提醒读书要抓牢书中关键处,暗示排除迷惑、不蹈前人覆辙的方法。
5.弱化主观偏见;端正阅读态度(净化阅读趣味);考究书中本文;尝试分门别类,辨析他人观点,学会比较阅读。
6.D 7.C、、
8.对爹的直接刻画:①动作、行为描写。如“把瓷碗里的酒一口干尽”“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等表现了爹的军人本色。②肖像、神态描写。如“爹瞪大泛红的醉眼,迷茫地坐着,没有吱声儿”,写他醉酒后的状态,壮志未酬的失落。③语言描写。如“我真想替存瑞炸碉堡!”表现了爹勇敢无畏的品质。
对爹的间接刻画:与其他人物间的对比、衬托。如,每次爹和站长下乡行医,爹穿的是“六五式国防绿”走在前面,而站长穿白大褂,气喘吁吁落在后面,通过对比突出了虽然退伍返乡,但其军人作风丝毫不减。
9.①战争年代,他视死如归,主动请缨,不惧危险。②退伍之后,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居安思危。③年老之后,参加志愿者组织,资助失学儿童,做红色革命报告,发挥军人余热。
10.A 11.C 12.D
13.①听说您与和大夫的事没有平息,问遍了大夫们,仍没有一个解决办法,何不去向訾祏询访。
②如今国家已经太平,您却怨恨和大夫,如果此时君王加宠于您,您将怎样治理国事呢?
14.①有人认为应该守好自己的职责,不参与此事;②有人劝范宣子应向德高望重的人请教;③有人劝宣子应以国事为重,不应与和大夫计较。
15.A
16.本联托物言志。①“美人”“志士”把梅人格化,借梅表达自持高洁之情怀。②“草木”“蒿蓬”比喻象征,暗示生存环境险恶,象征诗人职轻官卑。
17.(1)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重点字:瀚、阑)
(2)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重点字:棹、溯)
(3)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重点字:难)
18.B 19.D 20.C
21.①少年儿童居多;②眼睛多为中、近距离使用;③从而引发多种眼部病症。
22.①适度增加户外运动;②合理使用电子产品;③科学搭配饮食结构。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