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16课 割据与纷争: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背景
(1)东汉衰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黄巾起义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州牧割据局面形成
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东汉衰亡
州牧割据
社会动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背景
(2)曹操崛起
A.政治上
将汉献帝从都城洛阳迁到许
(“挟天子以令诸侯”)
B.经济上
推行屯田制度
(解决流民生计,筹措军粮)
曹操
(155—220年)
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官渡之战
(1)背景
2、官渡之战
(2)时间
公元200年
(3)地点
官渡(今河南中牟)
(4)交战双方
曹操VS袁绍
(5)结果
曹操取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
(7)意义
(6)特点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思考: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主观原因:
①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②经济:实行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③人才:招揽各种人才; ④军事:战略战术得当;
客观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3、赤壁之战
(1)背景
曹操意欲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时间
公元208年
(3)地点
赤壁(今湖北)
(4)交战双方
曹操VS孙权、刘备
(5)特点
以少胜多
(6)意义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思考:曹操为何在赤壁之战中惨败?
曹军
①军中多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
②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③战术失误(船舰首尾连接)
孙刘联军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利用气候、地理 条件
根本原因:统一全国的条件尚不成熟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统一。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三国鼎立
时间 国号 建立者 定都
220年 魏 曹丕 洛阳
221年 蜀 刘备 成都
229年 吴 孙权 建业
二、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概况
(1)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造船业发达,重视海外贸易
(3)蜀汉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2、影响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日后的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文学≠历史
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面貌。
但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有虚构的成分。
问题思考:历史与文学作品有何联系和区别?
问题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答:是历史的进步。
理由: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符合人们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并为此后走向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
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
二、
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背景:东汉衰亡,州牧割据,社会动荡
2.官渡之战:公元200年;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4.三国鼎立: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
229年,孙权称帝;
1.概况:(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3)孙吴:造船业发达,重视海外贸易
2.影响: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本课小结
文本
文本
课堂演练
1.历史老师在某节课上提到“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等关键词。据此可知,学习的主题是(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肥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
√
謝謝觀看
文本
文本
3.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公元230念,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 C.吴 D.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