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 《与妻书》阅读专项(课内)(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 《与妻书》阅读专项(课内)(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2:1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与妻书》课内阅读基础巩固
本套试卷共四道大题
一、阅读下列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1.下列对前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映卿卿如晤”,这句话翻译为:我的意思在信中都有,如同会面。
B.正由于作者对妻子爱得深挚,因此在挥毫作书之际,夫妻之间那令人无限眷恋而又无法重温的往事,一时奔涌笔底。
C.作者回忆的第一件事是“四五年前某夕”与妻子的一席对话。
D.作者对妻子说:“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读者乍听起来,这话真有些不近人情,谁都希望自己至爱的人健康长寿,也难怪他的妻子“初闻言而怒”。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引用这句话
二、阅读下列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模拟 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下列对后五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深情厚谊,在后五段回忆了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两人双栖之所,忆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
B.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即将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C.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四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
D.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向自己的妻子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2.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还是一篇“檄文”
三、阅读下列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
1.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是吾不是处 是:这。
B.汝幸而偶我 偶:嫁。
C.汝可以模拟得之 模拟:想像。
D.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念:思念。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的的非吾所忍:的的确确。
B.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四次击鼓。
C.一恸:多么。
D.是吾不是处:对,正确。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所未尽者尚有万千当尽。
妇女无所幸又何不幸而生在今日之中国
A.两个“尽”意义相同,两个“幸”意义不同。
B.两个“尽”意义不同,两个“幸”意义相同。
C.两个“尽”意义相同,两个“幸”意义也相同。
D.两个“尽”意义不同,两个“幸”意义也不同。
4.“卒不忍独善其身”的含意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妻书
林觉民①
意映卿卿如晤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③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④,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注:①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②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姓陈。卿卿:旧时夫妻问的爱称,多用于男对女的称呼。如晤:书信中的习惯用语,意思是说,就像和你见面一样。③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指修养很高的圣人,可以忘去一切感情。太上,至高无上的意思。④巾短情长:这封信是写在一条白布巾上的,所以这样说。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又恐汝不察吾衷(_________) (2)吾充吾爱汝之心(________)
(3)适冬之望日前后(_________) (4)抑汝能之乎(________)
2.下列句中“第”与“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句中“第”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必躬造左公第 B.亦有溪流贯其间,第不可耕艺
C.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D.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2)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3)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5.第三段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一、【答案】1.A
2.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
作者扩充自己爱妻子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才去参加革命,敢在妻子之前死而不顾。显示林觉民为人类解放、奉献的大无畏的精神。
【解析】1.A项,翻译错误,“意映卿卿如晤”翻译为“意映爱妻如见”。“意映”是作者妻子的名字。
故选A。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意思是“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作者爱自己的妻子,并扩充自己爱妻子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才去参加革命,敢在妻子之前死而不顾。作者引用这句话,显示林觉民为人类解放、奉献的大无畏的精神。
二、【答案】1.A
2.从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对妻子的爱情,对革命的慷慨激昂,以及对清王朝的腐败的揭露三方面来说明的。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表现出视死如归,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还是一篇“檄文”。
【解析】1.A项,“在后五段回忆了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理解错误,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在文章第三段回忆里,不在后五段。故选A。
2.(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它也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三、【答案】1.D 2.B 3.D
4.“独善其身”出自《孟子 尽心上》,此处的意思是只顾自己,苟且偷生。这里是指林觉民把对妻子的“至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的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
【解析】1.“念”通“廿”,二十。
2.四鼓:四更时。
3.尽:完/全明白。幸:宠爱/幸运。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理解,“独善其身”是出自《孟子 尽心上》,意思是主顾自己,苟且偷生。答题时要根据文章中意境,具体回答问题。
四、【答案】1.明白 扩充 恰好,正值 还是
2.D 3.B
4.(1)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狗,有几家能够称心满意呢?人民的灾难使我伤心得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些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
(2)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3)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能够想象得到的。
5.第三段回忆了三件事:
(1)回忆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2)对月影之下诉真情的回忆,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的。
(3)追忆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所回忆的三件事都表生动地显示了同生死、共命运的纯洁诚挚的夫妻情谊,以及表达了作者一心为妻子着想,对妻子无限爱恋、无比深厚的感情。
【解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1)又恐汝不察吾衷: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故“察”翻译为:明白。(2)吾充吾爱汝之心: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故“充”翻译为:扩充。(3)适冬之望日前后:恰好冬月十五日前后。故“适”翻译为:恰好,正值。(4)抑汝能之乎:还是你能这样做呢?故“抑”翻译为:还是。
2.例句“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故“第”为连词,翻译为:但是。A项,不同。必躬造左公第:一定亲自到左公的府第。故“第”翻译为:府第。B项,不同。亦有溪流贯其间,第不可耕艺:故“第”翻译为:旧时官僚和贵族的大宅子。C项,不同。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必定有十分之六七。故“第”为副词,翻译为:仅。D项,相同。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故“第”翻译为:除了大江和高山以外,只看到一些风帆、沙鸟、云烟、竹林、树木罢了。故“第”为连词,翻译为:但是。故选D。
3.A项,有通假字。称心快意,几家能彀: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故“彀”通“够”。B项,无通假字。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我敢于毅然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故本句无通假。C项,有通假字。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故“旁”通“傍”,靠近。D项,有通假字。军士吏被甲,锐兵刃: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被”通“披”,披在身上。故选B。
4.(1)彀,“彀”通“够”,能够;司马青衫,名词作状语,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2)嗟夫!当时余心之悲,以介词,用;寸管,毛笔的代称。。(3)所未尽,所字结构,所没有写完的话。
5.第三段回忆了三件事:(1)由“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可知,作者回礼了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的情景。由“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说明自己原本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2)由“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可知,回忆了月影之下夫妻二人诉真情的情景。由“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可知,作者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3)由“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可知,回忆了六七年前作者逃家复归时妻子的誓言,因而最后分手之前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三件事都表明二人生死与共的纯洁诚挚情感,既有作者作者一心为妻子,也有互相之间的爱恋、无比深厚的感情。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