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即景》教案(共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即景》教案(共2个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30 08:3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即景
【课 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拟定习作题目。
2.结合景物观察记录单,初步完成习作。
【教学重难点】
安排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重点观察它的动态变化,填写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理解“即景”的意思
1.回顾本单元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出本次习作题目。
这一单元,我们初次体会了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出示几个句子1.作者抓住以下几方面进行静态描写: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2.动态描写:作者从以下几方面写出景物的变化。(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数量、声音、大小、颜色、动作
(2)月亮还在竹帘上爬,那满月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形状变化)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试着去描写景物的变化。
2.板书“即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即景”的意思。
点拨:(1)即:当时、当下。即景:当时或当下所看到的景物,时间不能很长。
(2)《四季之美》写的是春夏秋冬的景色,不是即景。但其中写春天黎明填空颜色的变化,秋天黄昏归鸦回窠的情景,是即景。
二、审清题意,拟定习作题目
1.引导学生思考:(板书:在即景前面加上——)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写哪些即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教材,思考第2自然段为我们提出了哪些习作要求?
2.同桌相互说一说从教材中获取的信息。
(1)要求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2)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3.全班交流: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
(1)“自然现象”指的是刮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
(2)“自然景观”就是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
4.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中已经补充好的四个题目,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比如:雨中、日落是自然现象;田野和窗外是观察的范围。
5.组织学生讨论可以补充哪些题目。
6.引导:把观察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也可以把观察的范围补充到题目中去,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者自然景观。
三、回顾课文,师生交流
梳理写作顺序和写动态变化的关键点,结合观察记录单,构思文章,自主写作。
1.引导学生思考:本次习作,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请同学们默读接下来接下来的内容,试着提炼关键词,圈画出来。
明确:按顺序写,写出动态变化。
2.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呢?除了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由中间到两边……
观察景物时,除了按照空间顺序,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呢?
出示片段一: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通过“一点儿一点儿”能看出这一段是按时间顺序描写天空的动态变化的。
3.第二个关键词写动态变化,如何才能把景物的动态写得更加鲜活呢?
出示片段二: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思考:作者是抓住月亮哪方面的变化来写月亮升高这一过程的?
(1)作者通过月亮形状的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动态过程。
(2)作者在写景变化时,运用了“先,再,渐渐地”这些有承接关系的词语,使月亮升高的过程更清晰。
(3)“溜”“爬”两个动词用得极其准确,这样写使月亮的动态变化更生动。
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填写的观察记录单,思考:在你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中,哪些是动态变化的?你会抓住它的哪些方面来描述?你想拟什么题目?
可引导学生根据景物特点,从景物的形状、大小、阴暗、冷暖、疏密、颜色、数量、声音、气味、神韵等方面来描述景物的动态。
5.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拟题目到所写内容均符合习作要求。
6.让学生结合观察记录清单,构思文章,开始习作。
(1)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观察记录单,构思文章,如开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等。注意所观察景物的动态变化应是文章的主体段落。
(2)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相机指导。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中,我先出示了几个体现优美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写作,从而消除他们在写作上的畏难情绪。
2.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让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较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即景
【课 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评价标准,初步修改典型习作。
2.自主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读习作,初步评价习作,得出评价标准。
1.学生四人一小组,互读小组内同学的习作,议一议谁的习作写得好,好在哪里?
(1)某某的习作,能按顺序描写景物,描写内容具体,还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2)某某的习作抓住景物形状、颜色、声音等的变化,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还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2.启发学生思考:就本次习作而言,好作文的评价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习作注意事项和同学的习作,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即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
二、例文引领,初步修改习作
1.启发学生思考:在本习作的评价标准中:按顺序和写出动态变化,你觉得哪个更难一些?为什么?
2.出示学生典型例文一,全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1)你觉得这段文章好在哪里?有什么问题?
(2)如果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就更清楚了?
(3)师生共同修改例文。
(4)教师小结:可以根据所写景物特点,回顾观察顺序,看看是否把变化过程写清楚了。
三、修改自己的习作,小组交流
1.指导学生对照本次习作评价标准(按顺序、写出动态变化)和修改典型例文的思路,再读一读自己的文章,看看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写得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提示学生关注书写规范和标点符号等。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学生修改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改。
小组内成员交换习作,再读一读。
四、全班交流,二次修改
教学反思
作讲评课虽然每次只能讲三、四个问题,没能将孩子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的改好了,但细想想:以前孩子写了一篇文章,我们也花了很多的时间修改。可能也会进行优秀文章的展示,问题文章的讲评。但孩子们能记住多少呢 而讲评课我一节课一篇习作讲三个问题,一学期下来就二十几个问题,一学年上下来,可以说孩子们的问题就已经不多了。如果从低年级开始这么弄,上到五年级的时候,孩子们的文章至少是通顺合理的,我们所要做的可能就是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