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B(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B(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9 14:4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试B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大的精神传统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历史比北大更悠久,那么其历史和精神传统有哪些独特与卓越之处呢?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大最突出的精神传统是自由主义,如果说这“精神传统”中确有包容学术多元、崇尚学术思想自由的面,这并不为过。但如果认为某种思想主张和流派是北大唯一的精神传统,那就不确切甚至充满误解。
自由的根本含义,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作为生存主张的自由主义,往往是以个人主义为内核,以个体基于心灵体验和至上感悟为特征的核心价值观;若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言说,则是具有强烈政治志趣的主张,以自由作为支点和中心,并以自由意志在政治体系和社会生活系统中的存在与贯彻作为主要政治价值取向的思想流派。
北大在历史上的剧变中并未真正植入与资本主义发展息息相通的自由主义的基因,在笔者看来,其原因至少有三条:一、北大由封建主义的清王朝官办,在世纪之交的时代转换和社会动荡中,虽经搬自西方的自由思想的袭扰,但却始终未充分地获得、生发和张扬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理念;二、在20世纪前30年所进行的以青年派和东方派、保守派和西化派、文化本位论和文化世界化为对垒双方的论战中,看似占据上风的西化派,也并未充分贯彻西方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的理念;三、无论国家政权随着时代如何变革和更新,北大的主导理念始终是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上、以天地苍生福祉为念,这与形而上的自由主义主张不仅在实践指向上不同,在价值坐标和精神格调上也迥异。
因此,北大的精神正统理念应是马克思主义传统,它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神传统相融合,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和自由人格本来就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北大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并不是一时一节间汲汲汩汩的细水泉涌,也不是无时无刻都浩浩荡荡的平川洪流。从时间、空间和人事相结合的角度看,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北大的扎根和生长,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也演绎了一种轻重缓急的节奏。
谈及北大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起源,不得不首先提到李大钊。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后任政治系、经济系和史学系的课程教授。李大钊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期间,从河上肇、安部矶雄等人的思想体系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1918年开始,李大钊陆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著作。1920年,李大钊在北大一些科系和其他高校开设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实践的课程。他还在北大红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集资建立了收藏共产主义图书的藏书室“亢慕义斋”,启动了以学术和科学的视野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第一块阵地。
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北大得以扎根,与以李大钊为首的批北大人分不开,后者还包括毛泽东、邓中夏、罗章龙等骨干。此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北大的扎根构成了其精神传统之“起”,当然,它在发展节奏上还处于“轻”与
“缓”之样态——“轻”是说其影响力还不大,“缓”则指其传播力度、范围和速度仍受局限。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理想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中国化、走出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时期,此间大凡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和真谛的人最终都成为革命的领路人,而那些只会背诵马克思主义课本和教条的人则被淘汰出鲜活的中国革命实践的大局。在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与北大有关联的人就占了6席。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间,尽管北大仍旧传承着传统中国的文脉和本土思想的命脉,但这些精神资源无疑逐渐现代化和革命化了,北大逐渐成为一所革命学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生存主张的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往往是以个人主义为内核,以个体基于心灵体验和至上感悟为特征的。
B.与资本主义发展息息相通的自由主义的基因在北大历史上的剧变中并未真正植入北大的精神传统中。
C.在20世纪前30年,看似占据上风的西化派在所进行的以青年派和东方派、保守派和西化派等派别为对垒双方的论战中,也并未充分贯彻西方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的理念。
D.1918年,李大钊陆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著作。1920年,李大钊在北大一些科系和其他高校开设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实践的课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自由主义这一“精神传统”中确有包容学术多元崇尚学术思想自由的一面,但如果把它认为是北大唯一的精神传统,那就不确切甚至充满误解。
B.来自西方的自由思想虽然曾袭扰过中国,但由于北大是在世纪之交的时代转换和社会动荡中由封建主义的清王朝官办,所以与资本主义发展息息相通的自由主义的基因并未真正植入北大。
C.形而上的自由主义主张与北大的主导理念不仅在实践指向上不同,在价值坐标和精神格调上也迥异。
D.从时间、空间和人事相结合的角度看,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传统在北大的扎根和生长,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也演绎了一种轻重缓急的节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大钊经过不断地求索和鉴别,在各种社会思潮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C.北大传承着的传统中国的文脉和本土思想的命脉,都将被马克思主义传统所替代,这也导致北大逐渐成为所革命学府。
D.回顾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那些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最终会被淘汰出鲜活的中国革命实践的大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过河
周涛
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20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它是那样怕水。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线或无底的深渊。
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生总结出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顽固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脚踢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线,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座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河到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但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20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骑走。
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80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明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搀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她连路都走不稳,瘦弱得连躺着都叫人看着累,竟然“狂妄”地要替我骑马过河,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我这样年轻力壮的汉子尚且费尽心机气喘吁吁而不能,她能让这匹患有神经性恐水症的马跨进河水?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儿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小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的转化为前进的力,嗒嗒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此事发生在1972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就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事开始马不愿意过河,甚至对过河表现出恐惧,是因为它曾经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
B.文中采用了对比写作手法,“我”的年轻力壮与老太太的年迈体衰,马在“我”面前的桀骜不驯与在老太太面前的心神相通,激发读者兴趣,引人深思。
C.小说描写了“我”一次骑马过河的生活片段,并由此感悟出人与动物相处的真谛,给人以生命的思索与启迪。
D.小说语言充满张力。自然环境的壮美,马的个性与飘逸,老太太衰弱及其瞬间迸发的力度,都是通过作家精彩的语言描写来传递的。
5.小说中对“我”骑马过河时和老妇人骑马过河时马的反应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6分)
6.小说最后一段补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老人背后的天山,有何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八年级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七年级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九年级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形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徳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有不少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的重视,是校园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C.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害者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D.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面对校园霸凌要沉着冷静,理智应对。平常尽量结伴同行,不跟霸凌者去隐蔽的地方,事发后要敢于寻求帮助。
9.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周新,南海人。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盆禁详拟,王府待报,多庾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帝知新,所奏无不允。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振①如新言。嘉兴贼倪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浸。贼陆走,追蹑之桃源,以献。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卒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赈济灾民。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B.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C.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D.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主要传授法家经典。
B.畿,古代称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亦称京畿、畿辅。
C.微服,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的平民便服,如“微服私访”。
D.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首领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新铁面无私,耿直敢言。他对许多事都进行弹劾,贵戚们很怕他,称他为“冷面寒铁”。京师中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常被吓得逃跑躲藏。
B.周新善理政务,并爱护百姓。他巡按北京时,发现些犯人因等待批文时间太长而庾死于狱中。于是请求改由皇帝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
C.周新观察细致,善于断案。他发现一个身上挂着个小木印的死人。周新察看木印,知道死者是个布商,于是密令到处买布,看有印文相合的即逮捕审问,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D.周新执法严明,不惧权贵。一个到浙江办事的千户收受贿赂,作威作福,周新要惩治他,却被他溜走不久周新上京,途中碰到这个千户把他逮捕归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
(2)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袁枚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于作此诗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秋夜”本已凄冷,而所访者又是“秋士”,即暮年不遇者,暗含诗人的失意落寞。
B.颈联两句都是虚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嘹亮的笛声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展现了借园主人吹笛技巧十分高超。
C.尾联照应首句,写诗人与“秋士”相逢,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衣襟被清露沾湿而不觉。
D.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15.请简要赏析“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的著名旅游胜地,甜美的椰林田园风光、落日余晖下的海洋,都是大自然的_________。每年游客近400万,其中中国游客大约60万。不过,曾经为患巴厘岛的狂犬病疫情今年大有______之势,截至7月底,印尼巴厘省卫生局共记录1.8万起被疯狗咬伤的病例,其中11人已经被确认感染狂犬病病毒而亡。
巴厘省政府秘书处发言人德瓦·格德说,有效控制狂犬病疫情是眼前的
________,不然狂犬病有可能威胁巴厘旅游业的发展。
印尼双周发行的报纸《巴厘风采》总编辑李卓辉告诉新华社记者,巴厘岛去年吸引380万外国游客,其中中国游客近60万。如果巴厘岛狂犬病得不到有效控制,( )。
由于印尼狂犬病疫苗供应商有限的生产能力,使狂犬疫苗严重短缺,于7月底已告罄,急需中央政府驰援。
李卓辉还提醒,在巴厘岛并不是每个诊所或医院都有狂犬病疫苗,请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和狗接触要___________。巴厘岛的猴子、老鼠或者蝙蝠也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游客应尽量避免与其接触。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印尼狂犬病疫苗供应商有限的生产能力,使狂犬疫苗已严重短缺,于7月底已告罄
B.由于印尼狂犬病疫苗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有限,使狂犬疫苗出现严重短缺,于7月底已告罄
C.由于印尼狂犬病疫苗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有限,狂犬疫苗已严重短缺,于7月底已告罄
D.印尼狂犬病疫苗供应商有限的生产能力,狂犬疫苗已出现严重短缺,于7月底已告罄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游客前来巴厘岛旅游的信心将受到打击
B.将打击前来巴厘岛旅游的游客的信心
C.前来巴厘岛旅游的游客的信心将受到打击
D.将打击游客前来巴厘岛旅游的信心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巧夺天工 卷土重来 当务之急 谨小慎微
B.鬼斧神工 卷土重来 重中之重 小心翼翼
C.鬼斧神工 东山再起 当务之急 谨小慎微
D.巧夺天工 东山再起 重中之重 小心翼翼
20.下面是某班长在一次班会上的结束语,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规范得体,请找出并修改或删除。(5分)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学风、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拋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班的班风从此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责无旁贷的责任。
①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的教学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
——柴静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聂卫平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点拨
1.答案:D
解析:D项,偷换时间概念,原文是“自1918年开始”。
2.答案:B
解析:B项,概括片面,第3段说自由主义的基因并未真正植入北大的原因至少有三点,本项只说一点。
3.答案:C
解析:C项,“都将被马克思主义传统所替代”无中生有,缺少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间”。
4.答案:A
解析:“遭受过洪水的可怕袭击”只是猜测,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5.答案:前后两个细节描写形成对比;“我”的强壮和老妇人的孱弱、“我”对马的束手无策和老妇人对马的轻松驾驭形成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老妇人与马之间息息相通,表现了生命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主题。
6.答案:小说最后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老人背后的天山,对老妇人这个形象,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表达出老妇人胸怀与情感的深沉与伟大。小说在最后点明时间是1972年,地点是巩乃斯草原,以及天山,起到了点明并深化主旨的作用。只有在这个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时间和地点,才会有老太太和大青灰马那样令人感动的故事。
7.答案:D
解析:表述过于绝对
8.答案:C
解析:因果颠倒
9.答案:(1)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
(2)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
(3)学校、社区和家庭要定期沟通。
(4)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
(5)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
(6)全社会共同关注,做好中小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7)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10.答案:D
解析:首先根据句末虚词“也”来断句,其次利用动词“曰”来断句,再次运用一般一个句子只有一个动词来断句。
11.答案:A
解析:应是“儒家经典”。
12.答案:B
解析:不是由“皇帝”而是由“北京行部”处理。
13.答案:(1)他于是密令到处买布,看有印文相合的即逮捕审问,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2)嘉兴盗贼倪弘多次劫掠邻近州县,纠集的同伙有数千人,多次打败官军。
解析:【参考译文】
周新,南海人。洪武年间,他以生员贡入太学。后被授予大理寺评事,以善于断案著称。他敢于说话,对许多事都进行弹劾。权贵们都很害怕,把他称为“冷面寒铁”。京师中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常被吓得逃跑躲藏。后来他改巡按北京。当时让犯了徒刑、流放之罪的官吏和百姓耕种北京闲田,监禁要详拟,往来持报,致使许多人死于狱中。周新请求改由北京官署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并命令应判决的京畿内的罪人允许赎罪。皇上了解周新,所以他所奏的无不批准。
他回朝后,即被升为云南按察使,还没赴任,改为浙江按察使。冤民被关押已久,一听说周新来,都高兴地说:“我得生了。”周新到后果然为他们洗清了冤屈。当初,周新刚入境,见马头前有飞虫在飞,追踪它们的足迹,在灌木丛中发现一个死人,他身上挂着个小木印。周新看了木印,知道死者原来是个布商。他于是密令到处买布,看有印文相合的即逮捕审问,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周新曾穿便服巡行所辖地区,触犯了一个县令。县令想拷打处治他,听说按察使将到,便把他关进监狱。周新在狱中询问各个囚犯,查到县令贪污的情况。他告诉管监狱的官吏说:“我是按察使。”县令震惊谢罪,周新弹劾罢免了他。永乐十年,浙西发大水,通政赵居任隐瞒不把情况上报,周新上奏朝廷弹劾他。夏原吉为赵居任辩解。皇上命重新调查,使浙西根据周新的意见获得赈济。嘉兴盗贼倪弘多次劫掠邻近州县,纠集的同伙有数千人,多次打败官军。周新率兵捉拿他们,在各个港汊安装捕猎木栅。贼人从陆路逃跑,周新追到桃源,抓住了他们献给朝廷。
锦衣卫指挥纪纲派一名千户到浙江侦缉,他索取贿赂,作威作福。周新想处治他,他逃跑了。不久,周新带着文册入京,在涿州遇到该千户,周新将他抓进州监狱。他逃出来后告诉纪纲,纪纲便上奏诬陷周新有罪。皇上大怒,命逮捕周新。押解的官员都是纪纲的心腹,在途中把周新打得体无完肤。到京后,周新拜在皇上跟前大声说道:“陛下诏令按察司行事,可与都察院同。现在臣奉诏擒拿奸恶之徒,为什么要判我的罪?”皇上更加愤怒,命杀了周新。周新临刑时大呼道:“生为直臣,死当做直鬼!”他竟被杀了。
后来,皇上后悔了,问身边的侍臣道:“周新是什么地方人?”回答说:“南海。”皇上叹息说:“岭外竟有这样的人,枉杀了他啊!”后来纪纲因罪被诛,事情更加清楚了。
14.答案:B
解析:B项,错在“拟人的手法”。颈联,诗人运用的是夸张手法。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
15.答案:(1)视听结合,幽凉的月色,令人沉醉的笛音,有身临其境之感。(2)炼字精妙。用一“凉”字,既写出了月光清寒,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伤感,极富表现力。(3)情景交融,笛声在清冷的月色中更添凄怨,吹笛人的不遇之伤尽融于景中。
解析:颔联中,“月色”是视觉描写,“凉”是触觉描写,“一笛”指笛声,是听觉描写,诗人把视觉、听觉、触觉相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笛声”是幽怨、悲哀的意象。“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情。一个“凉”字用得妙,既写出了月光清寒,也写出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伤感。综上,本题从视听结合、炼字、情景交融等角度分析即可。
16.答案:(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7.答案:C
解析:原句主语残缺,应该删去“由于”或者“使”,A、B项都没有修改。D项另起炉灶。
18.答案:D
解析:A、C项陈述对象不一致,B项语序不合适,强调侧重点变成了“游客的信心”,不当。
19.答案:B
解析:“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这里用于大自然,是拟人的手法。“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东山再起”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重中之重”指非常重要的事情;“当务之急”指当前急切应办的事,和“眼前”重复。“谨小慎微”指对琐细的事情过分谨慎小心,以致流于畏缩;“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0.答案:①“抛砖引玉”改为“精彩的发言”;②“给予高度评价”改为“感到十分高兴”;③“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不大理想”;④“殷切期望”改为“希望”;⑤删去“的责任”。
解析:作答此题,应该先明白这是一则班会结束语,是班长主持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既要鼓励、肯定班集体,又要尊重同学。“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形容同学们的发言不妥,应改为“精彩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明显属于居高临下类型的总结,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对象,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学习成绩差”的表达不利于激励同学,且容易伤害这些同学的自尊,应改为“学习成绩不大理想”。“殷切期望”指深厚而迫切地期望,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此处指班长对同学们的期望,明显不妥,应改为“希望”。“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这个成语之后又出现了“的责任”,明显赘余,应删去。
21.答案:教师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上传至校园网。学生在家观看教师上传的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并独立完成训练题,提出问题,做好笔记。课前教师查阅学生的作业、笔记。课堂上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师生探讨释疑。
解析:首先要清楚这是一幅双线交互结构图,然后按照学生和教师两个方向进行表述和说明。总的叙述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分“教师录制视频上传”和“学生在家观看,自主学习”两个阶段,“学生完成训练”再到“教师查阅作业”,最后生成“课堂展示,师生探讨释疑”的结果。
22.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面向本校同学的国旗下讲话的发言稿,体现认识与思考。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是柴静的话,指出个人组成国家,国家由这些具体的人创造;第二句是聂卫平的话,肯定了个人对于国家的价值,分析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两则材料在内容指向上是一致的,都指出每个人与国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国家只有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那些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那些能够记录真实的人,那些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那些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那些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这样的国家才有希望,这样的国家才有前途。所以考生只要围绕“个人与国家”
进行立意即可。
2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