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课件 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课件 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22 17:4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南京市高三历史教研活动2013年12月12日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
商鞅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选修1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2008年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措施、影响王安石变法兴学校、变科举 2009年2010年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评价2011年2012年2013年明治维新 政府殖产兴业 梭伦改革背景、措施、影响商鞅改革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措施、影响及其比较就剩《戊戌变法》没有考过。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死背改革的内容,得分的机会多一些。改革的背景、影响、评价类重在用材料强化理解。二点认识:这是不变的!这是可变的,是可以多角度理解、认识的。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模块说明 前言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历史上重大改革一般要研究:1、改革的背景或原因:3、改革的内容或措施策略(如对既得利益阶层)4、改革的影响(积极影响和局限),即评价2、改革的时间、人物或机构(代表阶级、性质)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对改革的评价标准分析导致改革的问题有没有解决,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等等。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说一说没有考过的“戊戌变法”阅读一些史料,多角度理解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传统文化的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变法者主观局限性(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整体社会环境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材料五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材料六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共25条)。“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六、康有为回国治罪。 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根据所学,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小结: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现实意义)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据材料分析康有为政治主张的特点是:
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戊戌变法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材料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康有为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 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戊戌变法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康有为主张在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材料的观点: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 涩泽荣一(1840—1931)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涩泽子爵·话论语》材料的观点: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请简要评述这一观点。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等。
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中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所同意的观点的理由。①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
②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政治因素;
时代发展;
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怎样理解材料中的“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提示: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是思想启蒙。“戊戌变法”完全失败了吗?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问题: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1)推动政治近代化: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2)推动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推动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
(4)推动教育近代化: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化“戊戌变法”完全失败了吗?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2012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撰文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障碍主要有三:第一是人口众多;第二是资源瓶颈;第三是体制瓶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摘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热点材料】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戊戌变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提示:
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阶级和社会基础,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改革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响应和支持;
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民主化、文明化。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中国的改革是否可以与日本的改革放在一起考?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内背景不同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中国封建势力比日本强大。
2.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时,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戊戌变法
时,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政局极度动荡。
3.领导者权力不同
明治维新,中下级武士形成改革派,倒幕后掌握实权;戊戌
变法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力量薄弱,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 4.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的支持;而戊戌变法前,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进行变革。
5.改革的进程不同
明治维新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制推行;戊戌变法由于顽固派阻挠,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从材料中找出: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王安石变法”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背景: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
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
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改革要循序渐进;
权衡政策的利弊;
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还有哪些因素?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答案:(1)材料一: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甚至导致金兵南下。
材料二: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
(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等。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三个改革可以放在一起考吗?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都促进了本国的现代化。3、戊戌变法:(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2、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中央设立矿物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1、俄国改革:①颁布“一二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②颁布《司法章程》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③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
2、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
1、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2、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教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四)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享有特殊地位,只对天皇负责。2、戊戌变法:精练海军,改习洋操,扩建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南京师大附中 陶建萍(五)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