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 思妇闺情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为《闺情》,作者是以闺中少妇的口吻架构全诗。诗歌情感已在题目中暗暗溢出。
B.诗人抓住“月”“星”“天”“灯”“梦”等意象,巧妙渲染出无比哀伤的抒情氛围。
C.诗歌第三句属于细节描写,写出了女主人公听到门前的声响急匆匆地披衣迎夫的一幕。
D.诗歌语言明白晓畅,诗人以清新的语言委婉细腻地写出闺中少妇盼望丈夫回家的情景。
2.诗歌第四句女主人公移情于“鹊”,请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夫石
明·许炯
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
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
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
化为石,几春秋。风中怨,雨中愁。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谐音“留”,却不知留住行人,让人增添相思之苦,思妇因此感叹“莫种柳”。
B.鹊鸣悦耳原本令人喜爱,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于是劝人“莫喜鹊”。
C.柳不及荆棘,鹊鸣不及鸦啼,这种异乎常情的取舍,反映了思妇内心深处的愁怨。
D.“万里”“几春秋”分别写距离之遥与时间之久,“风”“雨”兼写环境与人的心情。
4.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最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萧淑妃《夜梦》)
B.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杜牧《秋梦》)
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D.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注】回文:也称为“回纹”“回环”。按一定规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词。
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昼眠情景,下阕写醒后怨思,在格律、内容情感、意境构成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
B.“柳庭”二句,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静中见动,动中有静,颇见巧思。
C.三、四句中细写昼眠的人在睡醒之后有“薄汗”出现,可见衣服之厚,夏天之热。
D.五、六句写闺人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
6.请从“闺怨”入手,赏析本词的最后两句“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有何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东汉无名氏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冬”指农历十月,“三五”指农历十五日,詹(chán)兔:即“蟾兔”,是月亮的代称。主人公面对袭来的寒气、凛冽的北风,发出了寒彻心髓的惊叹。
B.客人在信中前半讲长久地相思,后半讲长时间的离别,可见相思之苦。
C.主人公曾经追想遥远的往事,更有现实中的对于书信珍视的描写。
D.结尾两句,思妇自诉衷曲,表现其坚定不移的爱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8.分析全诗是如何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点出了节气环境,深秋天高气爽、菊花泛黄、重阳将近,一个“情伤”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薄衣初试,绿蚁新尝”中的“绿蚁”指新酿的酒,因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故称。
C.“那堪永夜,明月空床”句由古诗“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化用而来,利用明月与空床的美感差异,哀景写哀,其哀倍增。
D.沉重的捣衣声、细微的蛋鸣声、迢递的滴漏声,组成了一个哀怨、凄凉、婉转的交响乐,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及往事的无比怀念。
10.“酒”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其情感内涵丰富,有怡情助兴的,有抒发愁情的,有抒发人生、现实无奈的,请再举两例有“酒”这一意象的诗句,并结合诗句分析其情感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答闺梦还
【唐】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年轻夫妇分别的场景,男子与妻子分别,戍守边关。
B.画衣上绣的花能将蜜蜂引来,说明绣花逼真生动,同时也表现了思妇装扮的用心。
C.诗中女主人公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远征的离人。
D.诗人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诗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可谓别具一格,句句写的都是心境。
12.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思想情感和意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弄”和“传”字运用比喻手法,云霞为他们的相会感到高兴,流星为他们传递着离愁别恨。
B.“柔情似水”,“似水”照应前面的“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之水,既深且长。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词的结句,是本词的主旨句,写出了主人公的心愿,也是对他们的深情慰勉,表达了词人的爱情观。
D.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写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
14.请简要分析“忍顾鹊桥归路”中“忍”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唐代〕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②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③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郁金堂”“玳瑁梁”,五色并驰,主要是为了表现卢家少妇这富贵人家的富丽堂皇。
B.“催”字用语新奇,写出频频捣衣声催促木叶凋落,视听结合,突出了少妇的心理感受。
C.颈联“白狼河”照应上联的“辽阳”。在家等了十年的思妇,不只是思念,而是对音讯全无的夫婿处境的担忧。
D.结句构思新巧,转为女主人公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比前人望月怀远的意境更开阔,抒情性强。
16.明代评论家胡应麟评论本诗为“初唐七律之冠”,评论如此之高,主要得益于本诗高超的创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
〔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氓
诗经 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描绘了一对恋人婚前婚后的变化,呈现的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故事,表达的是女子的反思和觉醒。
B.《有所思》写女子思念爱人,大海阻绝不了她的相思。她想赠礼物表达爱意,就在玳瑁簪上系以双珠,再用美玉装饰之,从中可见主人公非常用心,十分珍视爱情。
C.“妃呼豨”,语气词,表叹息,主人公一切的愤怒、伤心、不舍、难过都化作了那一声长长的叹息,令人嘘唏不已。
D.“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写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
18.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描述的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各题。
行行重行行
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寄松风上人
清·郑燮
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
一日一日似流水,他乡故乡空倚阑。
云补断桥六月雨,松扶古殿三时寒。
笋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
19.出版社编《历代诗选》,拟将这两首诗放在一个版块,现在需要添加一个主题词,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 )
A.闺怨 B.思人 C.饯别 D.怀古
20.下列关于这两首诗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都运用叠词奠定了沉重压抑的感情基调。
B.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叙写路远会难的现实。
C.都借时间之逝进一步加深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D.结尾都直接抒发了期望相聚的殷切期盼之情。
21.两诗相比,有人认为《寄松风上人》在情感表达上更现转换变化之妙。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山坡羊·闺思
(元)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2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坡羊”是曲牌,标题“闺思”既暗示诗中人身份,又点明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B.“云松”喻女子蓬松的头发,“螺髻”写发型,“伤春”之情实因“闺思”而起。
C.“小琼姬”指美丽的小丫头,“雪”字运用了比喻手法,巧应上文的“柳花飞”。
D.“生”意为“硬生生”,突出小丫头吵醒女主人团圆梦的无情以及女主人的懊恼。
23.有评论者认为曲末的“呸”用语粗俗,应该删去,你赞同他的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洪迈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①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注】①雁,指雁柱,是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
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写思妇怀人,通篇就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算得上是善达言外之意。
B.开篇由“院落”、“池塘”写到“帘钩”,让读者切身感受了主人公的生活天地。
C.这首词特别注意引寻、启发读者参与到词中意境来,一读即感,耐人寻味。
D.整首词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动作、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25.请结合该词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思妇怀人”这一主题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
两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④!
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①问遗:赠予。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悲;呼狶,唏嘘。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⑥高:同“皓”,东方发白。
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思”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诗人以“双珠玳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作为线索,通过赠、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C.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鸣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D.本诗通过行动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
27.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根据两首诗的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楼宇沉沉翠几重
刘仲尹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①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②,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注】①川光:波光水色。②何穷:无穷。
2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
B.“落梧桐”句,写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之景不仅没有排解她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上“伤秋”一层。
C.“川光带晚”句,写到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虹垂雨”的萧瑟之景,进一步触发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D.“树影涵秋”句写主人公目光落在近处,眼前之景衬托出主人公形单影只的孤独。
29.本词主要表现什么样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 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胜利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31.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①鸣西池。
风摧寒棕②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注】①莎鸡:虫名,俗称纺织娘。②寒棕:谓织布梭。一说“寒梭”。
3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写“白马”“三丈雪”,是以实景来烘托戍边英雄和戍边环境的特点。
B.诗中借蕙草衰败、莎鸡鸣叫感叹时光流逝之快,突出彼此不见时间之久。
C.诗中用“风摧寒棕”“月入霜闺”,反映出闺中女子内心沉重的伤悲之情。
D.诗中“流泪空自知”与“塞上长城空自许”句中的“空”含意大体相同。
33.诗中写到“种桃”的经历与感受,这传递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五言诗,完成下列小题。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②;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香草名,叶子风干可做香料。②缣、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叙事诗采用对话形式,通过弃妇、故夫和新人三人的对话可以明显看出各自的苦衷,人物对答富有感情与个性,生活气息浓郁。
B.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故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对被遗弃之事难以释怀。
C.“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明确告诉弃妇,新妻虽然不错,但我觉得故人更好,说明其有悔恨之意。
D.本诗吸取了《诗经》《楚辞》的比兴手法,“上山采蘼芜”,用香草“蘼芜”比喻弃妇的美德,委婉含蓄地批评了故夫的有眼无珠。
35.比较《上山采蘼芜》《氓》《孔雀东南飞》中三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简要分析说明她们有什么不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①路几千。
家住秦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②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③,何时反旆④勒燕然。
【注】①马邑:边域名,在今山西。龙堆:即白龙堆,在今新疆。②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成文意。③元戎窦车骑: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④反旆:班师。
3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B.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C.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托言苏蕙的锦字回文诗,“笑独眠”用拟人手法,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37.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词人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消逝。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写己方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又见双方感情深笃。
39.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的表达技巧。
答案解析:
1.B 2.①恼恨忧伤,喜鹊是无辜的,早晨的“鹊声”带来的本该是喜气,只不过由于丈夫不归,因而显得恼恨且忧伤。
②对丈夫深深的爱,女主人公满心欢喜披衣而望,却失望而回,体现出对丈夫深切的爱。
③痛苦与怨叹,女主人公独守空房的痛苦和对命运不公的怨叹皆在尾句流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无比哀伤的抒情氛围”错误,主要是用这些意象烘托闺中思妇因思念而彻夜难眠的情境氛围。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刻画了妇人出门张望后失望的神态,表达了妇人急切盼夫归来的情怀。“不忿朝来鹊喜声”闺中思妇彻夜难眠,女主人公独守空房的痛苦和对命运不公的怨叹皆在尾句“忿”中流露出来。
“披衣更向门前望”写女子起身张望动作。“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是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飞到门前树枝上,那声音让女子误以为是郎君归来。一刹那的惊喜随即转为恼恨,因此对喜鹊“不忿”起来,其实只不过由于丈夫不归,忧伤烦恼因而恼恨喜鹊。
其实,这罪过不是喜鹊的,女子的不忿,表面是怨恨喜鹊让自己空欢喜一场,实际上是对迟迟不归的郎君的痴怨,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之苦中煎熬的气恼,体现出对丈夫深切的爱。
3.B 4.D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错误。诗歌说“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可见思妇不是觉得它聒噪,而是因为听见喜鹊叫声,会误以为是为征夫归来报喜,结果征夫却并未归来而感到伤心难过,所以劝人“莫喜鹊”。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根据诗歌题材以及“万里征夫望不归”可知,这首诗中的“梦”是思妇梦见丈夫的梦。
A.“昨日梦君归”是思妇梦见丈夫归来,与本诗相同。
B.根据“美人边思深”可知,美人也是在梦戍边的征人,与本诗相同。
C.“犹是春闺梦里人”,思妇思念着出征的人,却已化为白骨,与本诗相同。
D.“梦渔樵”是梦见渔人樵夫,暗指归隐,与本诗不同。
故选D。
5.C 6.①回文修辞的运用。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一种周而复始,突出强调,意兴盎然的美感。②象征手法和谐音字的运用。“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在本词中以“藕”谐“偶”,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③“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收尾两句为全词之旨。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因此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C.“衣服之厚”错。风吹香汗,薄衫生凉,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写衫之“薄”,点出“夏”意。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回文修辞的运用。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情趣满满,又耐人寻味,可读性强,给人以荡气回肠,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象征手法和谐音字的运用。“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在本词中以“藕”谐“偶”,情人成双成对之意;以“丝”谐“思”,思念之意。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委婉含蓄,曲折多姿。“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结尾两句为全词主旨所在。郎不能深切体会闺人的情深意切,希图永好的愿望,其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因此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更不如闺人之深。末句有失望、无奈之意,始露出“闺怨”本意。以乐写哀,寓庄于谐。
7.B 8.①直抒胸臆。结尾处直接抒情,思妇全心全意地思念游子,担心对方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意。
②环境描写。“孟冬”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思妇凄然独处的哀婉感伤,表达对久别游子的思念。
③反衬。“三五”一句通过十五的圆月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
④动作描写。思妇夜不能寐,仰望星空,把书信放在衣袖里珍藏,这些动作都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客人在信中前半讲长久地相思,后半讲长时间的离别”错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是说“有客人从远方到来,带来了你给我的书信一封”,“客”是受到思妇的丈夫的委托捎来了信,信的内容是思妇的丈夫所写。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前两句“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写到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这里所描写的环境既指天气的寒冷,又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愁苦凄凉,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所以是运用了环境描写来抒发主人公的情感。
三、四句“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写到思妇人独自一人,夜不能寐,在漫漫长夜仰望星空,感知夜晚的漫长。第六联“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写到思妇把书信收藏在衣袖当中,三年后字迹也没有泯灭。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境遇的凄凉,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五、六句“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写到每月的十五日月亮就圆满,到二十日就已残缺。而自己却和游子分开多年,从而反衬出思妇的孤独寂寞。
结尾两句“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是说“我一心怀抱着衷爱之意,只怕你不知道这一切”。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到自己内心那种对游子的拳拳的思念之情,害怕游子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情。
9.C 10.(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借用“酒”字表达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同时也有对友人前途珍惜的恳切祝愿之情。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是一首饯别之作。借用“酒”字,写难留的离情,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利用明月与空床的美感差异,哀景写哀”分析错误,应是乐景写哀。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这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词,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惜的恳切祝愿。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是一首饯别之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表面上是写离人酒醒之后,看到岸边萧疏的杨柳,残月在天,清光如水,更加触发了离别的伤感,而其中的意蕴却不止于此,它甚至使人联想到人生的许多痛苦,在人的清醒之时,将会愈发感到痛苦,所以不如不醒。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11.D 12.本诗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春日景物描写,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而《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对月下奇景的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意境空灵曼妙。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多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错误,诗人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彩的事物来抒情,如“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及意境的能力。
《代答闺梦还》描写了春闺女子的相思离愁。前两句写的是女子和丈夫的分别,后面的内容为借景抒情。“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这是个春意盎然、万物欢欣的季节。“试衫”“开镜”描绘出女子纤柔的情态举止;“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管塞”“楼台”“别望”“相待”等词语表明,本诗是在写两地相思之情。在诗中,“春晖”“燕子”“蜜蜂”“浓艳的桃李”等是乐景,“风花”“重扉”为哀景,既以乐衬哀,也有哀景哀情,春天的热闹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但是因为诗歌没有正面描写女主人公的心境,都是借景物和人物的动作来体现心境的,因此并未使人感到相思不得的哀伤,感情含蓄蕴藉。因此意境也是孤寂冷清的。
《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先描写春江潮水、江畔明月之景,接着说理,再转到明月高楼、江中孤舟等画面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抒写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空灵而曼妙。大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13.A 14.“忍”指怎忍、岂忍。全句的意思是:怎么忍心回望由鹊桥回去的路呢?“忍顾鹊桥归路”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语言的能力。
A.“‘弄’和‘传’字运用比喻手法”错误,“弄”和“传”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解释“忍”的意思,然后分析诗句意思,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忍”指怎忍、岂忍,忍顾: 怎忍回头看。“忍顾鹊桥归路”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描写牛郎和织女分别之时不忍心回顾由鹊桥回去的路,运用反问修辞,更好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
15.A 16.①暗用比兴: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玳瑁梁上双栖的海燕引出少年夫妻长年离别的不幸。
②乐景衬哀情(反衬):海燕“双栖”梁上,相依相偎,柔情蜜意的情境,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首联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居室的华美和瑰丽的环境,映衬下文思妇黯淡落寞忧愁的心情。
③环境衬托人物心情(哀景衬哀情):阵阵寒砧、萧萧落叶、城南秋夜的凄清秋景,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衬托出女主人公孤独寂寥、思念征人的愁肠。
④明暗两条线索:中间四句“十年征戍”,“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远征辽阳的丈夫长久没有音讯,存亡未卜,独居长安城南的妻子又遇上深秋的漫漫长夜,无法入睡。两条线索,相互交叉勾联,明写长安的妻子,暗写辽阳的丈夫,地点由长安到辽阳,万里迢迢,时间则分别十年,音书断绝。
全诗通过一个少妇秋夜思念戍边丈夫的生活剪影,向读者展现一幅战争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生活,给一个原本幸福家庭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形象画面。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A.“主要是为了表现卢家少妇这富贵人家的富丽堂皇”错,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借此烘托“卢家少妇”的孤独寂寞。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1)首联暗用比兴和反衬:
首联意思是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主人公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但是却以“海燕双栖”开篇,暗用比兴。借双栖的海燕引出少年夫妻长年离别的不幸。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以乐景衬哀情。以“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
(2)颔联和颈联以哀景衬哀情以及明暗线交织:
颔联意思是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
颈联意思是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
这两联中阵阵寒砧、萧萧落叶以及城南秋夜的凄清秋景,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衬托出女主人公孤独寂寥、思念征人的愁肠。辽阳的丈夫没有音讯,存亡未卜是暗线;独居长安城南的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则是明线。两条线索,相互交叉勾联大大开拓意境,增强了抒彩。
(3)以少妇的生活剪影描绘战争的残酷:
此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向读者展现一幅战争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生活,给一个原本幸福家庭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形象画面。
17.D 18.①两首诗都用第一人称,都以女性视角来表达遭遇爱情波折时的情感。
②两首诗都采用对比手法,都将女主人公热恋时的缠绵悱恻和知晓郎君有二心时的悲痛愤怒进行了对比。
③两首诗都采用了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有所思》以“秋风肃肃晨风飔”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氓》三次写淇水,见证了两人的爱情,“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暗示了女子容貌和爱情由盛而衰的变化。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人物形象、语言的能力。
D.“男子用情不专、偷鸡摸狗,兄嫂发现后,准备好好教训负心汉”错误。本句意思: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可见诗句是女子的回忆和忧虑。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有所思》中“有所思,乃在大海南”,都采用第一人称。
二者都是从女性视角来写在爱情中遇到的波折,并且在文中都用到了对比的手法。《氓》表现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前后态度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有所思》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开头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前后态度形成对比。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
两首诗都采用赋比兴手法,都以直陈其事为主,加以比兴烘托。《氓》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以及婚后生活;其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比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有所思》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叙写“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以“秋风肃肃晨风飔”以景物的比兴烘托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
19.B 20.C 21.赞同这一观点,《寄松风上人》情感上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其间多次情感转折。
第一层,诗歌首联感慨虽然与友人距离不远,却别易来难,表达了与友人分别的无奈之情;第二层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思念之情愈加深厚;第三层作者转换视角从友人的角度来想象其有清高孤峭之个性,故能耐得三时之清寒而自甘空寂,不经常出游,疏于与人交际;第四层情感转换,想用美味呼唤友人来访。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写因为思念远离家乡的丈夫,以致身心憔悴;第二首中,“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表达了与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
两首诗的主题都是思念远方的亲友,故主题可选“思人”。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特点的能力。
A.“开篇都运用叠词”错误,“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中没有叠词。
B.“都叙写路远会难的现实”错误,“岂有千山与万山”意为本无千山万山之隔。
D.“结尾都直接抒发了期望相聚的殷切期盼之情”错误,《行行重行行》以宽慰期待作结,《寄松风上人》以典故结尾,都不是直接抒发感情。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作答时首先明确观点,比如“我赞同这种观点”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然后结合文本信息说明理由,尽量从多角度多侧面论证,不少于两点理由。
认为赞同的理由如下:《寄松风上人》全诗在感情表达上每两句就是一个转折和变化,在思念友人的主题下使得感情得到痛快淋漓的抒发。分析诗句的意思,第一句本无千山万山之隔,但与友聚会却不易,蕴含缘分的意味;第二句进一步表白相念之殷,时光之逝而加深念友之情,情感更进了一步;第三句转从松风上人方面作想,站在友人的角度上阐述了为什么距离不远而不得见,间接展现了友人清高、耐得住寂寞的性格特点,情感转变为对友人品格的欣赏之情;最后一句含蓄用典,希望能用美味食物召唤友人来访,再次点明诗歌的主题——思人。
不赞同的原因是认为《行行重行行》更现转换变化之妙。“与君生别离”,诗歌叙初别之情;“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次叙路远会难;“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再叙相思之苦;“努力加餐饭”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相思的心理特点。
22.D 23.不赞同删去。理由:①语言表达上,“呸”字是口语,虽然粗俗,却与前面的文雅语言相对应,产生文白并用、亦庄亦谐的奇妙效果;②曲词结构上,“呸”字是果,巧妙而简捷地呼应上文“团圆梦儿生唤起”这个因;③人物形象上,一个“呸”字,既使思妇当时的心理与神态跃然纸上,又表现了主仆关系的密切;④情感表达上,用“呸”字更能传达出思妇对小丫头的不满、嗔怪与恼怒之情。⑤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等,删去则与曲牌要求不符。
赞同删去。理由:①语体风格上,“呸”字是口语,粗俗而突兀,与前面的文雅语言不和谐;②表达效果上,“呸”字给人以恼怒讨厌之感,用语较重,冲淡了温馨而忧伤的闺思主题;③人物形象上,“呸”字,破坏了思妇云松螺髻、香温鸳被的形象美,也与其女主人的身份不合。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无情”是强加之词,小丫头的惊呼是无意中吵醒了女主人的团圆梦。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四个语言进行个性化赏析的能力。
探究“呸”用语可否删去,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
从反对的角度,对于语言的把握,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
从语言形式上来说,“谁,不做美?呸,却是你!”是口语化的语言,口语化的语言用在人物对话之中读起来亲切温馨,且通俗传神。且与前文“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等文雅的语言形成照应,产生文白并用、亦庄亦谐的奇妙效果;
从结构上来说,这个“呸”字是针对前面“团圆梦儿生唤起”的反应,“呸”字是果,巧妙而简捷地呼应上文“团圆梦儿生唤起”这个因;
从人物形象和情感上看,口语化的语言能较好地体现人物个性,表达人物情感。“生唤起”之后一个“呸”字,主人公含娇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女主人对小丫头无意中吵醒了团圆梦的不满、嗔怪与恼怒,展现在一个“呸”字中,一方面表现了主仆二人感情亲密,另一方面从她的不满、嗔怪与恼怒中看出她对情人深切的思念。
从赞同的角度,结合一个“呸”字分析,呸”过于口语化,用语粗俗,与前面“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文雅的语言风格不协调;“呸”字表达女主人对小丫头无意中吵醒了团圆梦的不满、嗔怪与恼怒,但较为粗俗,用语过重,冲淡了温馨而忧伤的闺思主题;从塑造形象看,“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是一种深闺少妇美的形象,“呸”字破坏了思妇的形象美。
24.D 25.(1)通过写环境的“深沉”“寂静”来烘托思妇的孤独寂寞。(2)通过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来表现思妇彻夜难眠,内心凄凉。(3)通过写容貌不整、情态慵懒来表现思妇内心痛苦,相思成疾。(4)通过写杜鹃啼月(催归)来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来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说法错误。词中没有心理描写。“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这些是环境、气氛;“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是外貌、动作、情态。但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作者通过典型的意境、意象描写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词的前两句“院落深沉,池塘寂静”,通过描写“深沉”“寂静”的典型环境,营造出寂静、萧瑟的氛围,给读者以情感上的压抑感,烘托出思妇的孤独寂寞。
其次,“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两句则是描写主人公弹筝、焚香燃尽,这是主人公百无聊赖的表现。她夜不能寐,靠弹琴、焚香来消解自己心中的苦闷,表达出她内心的凄凉。
再次,“钗凤斜欹,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则是对主人公外貌和情态的描写。主人公因为内心的苦闷而无心整理妆容,也无心去注意自己的外貌。所以呈现出衣服容貌不整、情态慵懒的表象。一位少妇居然无心关心自己的外貌,可见其内心痛苦,相思成疾。
最后,“杜鹃啼月一声声”一句则是用杜鹃啼月的典型意象来表达思妇的情绪。杜鹃啼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盼望远行之人快快回归。通过运用这一典型意象,表达出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26.A 27.《有所思》情感变化:由气愤到伤感到无奈。
《氓》的情感变化:先怨恨,后悲伤,最终释怀。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思’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错误,应为“乃”字,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表转折。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看本诗,“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了女主人公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后,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愤然砸毁信物,表达了愤激、决绝的态度。“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
再看《氓》,第四章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回忆往事,对照今天,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翻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最终释怀。
28.C 29.主要感情:闺中女子对远方之人(意中人、丈夫)的思念。
表现感情的方式:①借景抒情,词的前四句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登高所见之景,她对远方之人的思念都寄寓在景物之中;②直抒胸臆,词的第五、六、七句直接抒发了对远方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的感情;③通过比喻抒情,词的最后两句写天上的碧云在山头上散作两处,来比喻情义相投的两人被迫分居两地的处境。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看到‘虹垂雨’的萧瑟之景”说法错误,“虹垂雨”写雨后彩虹,是优美之景,并非“萧瑟之景”,在写法上属于以乐景衬哀情。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理解诗歌的情感。从词中来看,由第一句“楼宇沉沉翠几重”交代的楼宇重叠、空寂幽深的环境来看,词中塑造的是一位闺中女子的形象;由“人不见,思何穷,断肠古今夕阳中”的“思”和“断肠”等词语可知,词中表达的是闺中女子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分析情感表达的方式。如上阕四句“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属于写景,第一句写女子所处的环境,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以环境的幽深空寂来突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后三句是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他人物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深一层,而“川光带晚”句,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分虹垂雨的美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而“树影”句主人公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影只的孤独,这几句把主人公的情感凝聚在景物之中,属于借景抒情。如下阕前三句“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意思是“见不到我的爱人,思念真是无穷无尽,古来心怀离愁别绪的人,都是在这夕阳中愁断肝肠”,“思”“断肠”直接表达情感,属于直抒胸臆。如下阕最后两句“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意思是“山上的碧云,似也有分离的愁与恨,一片飞向西,一片飞向东”,碧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这就好似被分隔两地的人,这里使用比喻的修辞,用分散两边的碧云来比喻分隔两地之人,这属于借助比喻的修辞来抒情。
30.B 31.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
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相生,表现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 “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表述有误。“家住秦城邻汉苑”,这里的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已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只是在讲述京城与边关的距离遥远,而“皇宫奢靡的生活”与“顿生愦懑之情”都是曲解。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莺啼燕语报新年”中,“燕语”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莺啼燕语”,既是和平宁静的象征,又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形象写出了和平欢乐的场景。
其次,采用了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所以“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第三,采用了虚实结合。“莺啼燕语报新年”意思是“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这是眼前实景,“马邑龙堆路几千”,意思是“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这是想象,表现了对征人的挂念。
最后,运用了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手法。“莺啼燕语”写出了和平宁静和新年佳节时亲人团聚。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第一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第二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第一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第二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32.A 33.诗中以桃树的成长经历(从齐眉到长高、花落、枝枯)来见证闺中人对戍边人年复一年的等待,反映出其中思念之情的绵长和悲苦。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
A.“是以实景来烘托戍边英雄和戍边环境的特点”错误,诗句写闺中人想象“白马子”(边塞儿)远征边塞,天气奇寒,行军艰辛,饱含了对戍边人的同情和牵挂。
故选A。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意思是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百馀尺”是说桃树有一百多尺高,说法夸张;这与上句“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相照应,同时与“齐蛾眉”形成对比,这里是用桃树由起初的“齐蛾眉”到如今桃树的高,诗中以桃树的成长经历,从齐眉到长高、花落、枝枯,来突显时间的流逝之快,来见证闺中人对戍边人年复一年的等待。“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是实,而“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是虚,以实衬虚,进而表达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出其中思念之情的绵长和悲苦。
34.A 35.《氓》中的女主人公面对男子的反复无常,表现出果敢决绝的一面;《孔》中的刘兰芝面对婆婆的刁难,表现出勇敢清醒且具有反抗精神;本诗中的女主人面对前夫的喜新厌旧,则显得温和软弱。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A.“通过三人的对话”错误。“新人”并没有参与对话。
故选A。
3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氓》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写出了刘兰芝对自己婚姻有清醒的认识,准备自休下堂,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上山采蘼芜》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诗中出现了故夫、弃妇和新人三个人物。“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等句写弃妇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对被遗弃之事难以释怀。但相对前两首诗而言,女主人公则显得更加温和、软弱,没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36.C 37.①拟人。“莺啼燕语报新年”赋予春天的莺燕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的场景。②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③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莺啼燕语;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关,不能享受这美景与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景色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解析】3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错误。“笑独眠”是写楼上花枝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在嘲笑独眠之人。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意为: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边关。
首先,“莺啼燕语报新年”赋予莺、燕以人的情感,是拟人手法,联系“报新年”,描述了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
其次,“莺啼燕语”美好的景色与“路几千”构成对比,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春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并且以春意盎然反衬沉郁悲壮,以美景衬哀情,为反衬手法。
最后,第一句为实景,眼前所见,第二句为想象,是虚写,所以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相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前句写京城春天充满生机,更能反衬下句亲人远在千里之外的边塞的悲壮。
38.B 39.①对比突出,“眉头”与“心头”相对,“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之大和程度之深。②绘形绘神,“眉头”重在写外形的相思苦,“心头”重在写内心的相思苦;“才下”重在写压抑相思,“却上”重在写无法压制的苦痛。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B.“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说法错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收不到思念之人的信息,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非登楼。
故选B。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准确理解诗句内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然后赏析其中的用词和手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对,对比突出,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起伏之大和程度之深,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愁情刚下紧蹙的眉头,“眉头”重在写外形的相思苦,又上心头,“心头”重在写内心的相思苦,有形有神,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形象;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好,“才下”重在写压抑相思,“却上”重在写无法压制的苦痛,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表现了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