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转载出版必究
【新课标】四语上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含答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单元阅读主题:家国情怀
二、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本课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思维能力: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多件事情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审美创造: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重点和难点:
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多件事情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四、本课新课标学习任务单。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一(基础性学习单)
一、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单。
(一)读拼音,写词语:
yán sù qīnɡ xī bào fù xiōnɡ huái zàn tàn
yí huò biǎo qínɡ wànɡ huái ɡuǒ zhēn fēi fán
zhǐ wàng xùn chì tǐ huì fèn liàng xiǎng liàng
bào xiào zhōng huá bú zhèn zuǒ gù yòu pàn
课上,少年周恩来qīng xī而jiān dìng地回答了魏校长提出的yán sù问题,魏校长连声zàn tàn,他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bào fu和xiōng huái。
(三)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崛起(jué qū) 肇事(zào zhào) 门楣(méi mèi)
淮安(huái wéi) 分量(fēn fèn) 屈辱(qū quē)
训斥(cì chì) 沈阳(shěn zhěn) 模范(mó mú fà fàn)
魏校长(wēi wèi) 清晰(xī zhé) 为(wéi wèi)之一振
喝彩(hē hè) 振兴(xīng xìng) 模型(mó mú)
惩处(chǔ chù) 惩处(chéng chěng)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
1.加点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崛起(jué ) 沈阳(sěn) 抱负 不辛
B.示范(fàn) 淮阳(wéi) 忘怀 赞叹
C.魏国(wèi) 训斥(chì) 哭诉 响亮
D.门楣(mèi) 肇事(zhào) 指望 正当
2.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光耀门楣(门楣:门第。) B.左顾右看(顾:看。)
C.当效此生(效:效力。) D.中华不振(振:奋起、兴起。)
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引起事故;闹事。)
B.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向左右两边看)
C.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振作)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B.这位同学是谁呢 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C.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D.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呢 ”
5.对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
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围观的中国人看到现状只能忍气吞声。 B.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敢怒不敢言。
C.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表现得理直气壮。 D.看到中国人被欺负,大家也没有办法。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题目的特点是( )。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7.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B.周恩来目睹了外国人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C.周恩来从小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D.周恩来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故意说大话。
8、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B.课文写了“洋人欺负妇女,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周恩来立志”两件事。
C.随着事情的发展,周恩来感情的变化是:疑惑、气愤、立志。
D.谈论读书的目的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更能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第二部分 积累与运用二 (拓展性学习单)
二.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改为陈述句)
. 。
2.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使我深受启发。(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3.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1)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
(2)仿写:少年周恩来树立远大志向的精神像 一样激励着我前进。
4.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那个不幸的女人。
(1)这句话将巡警对待 的态度和对待 的态度进行对比,可以感受到周恩来看到这一幕时 的心情。
(2)用加点词写句子: 。
5.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有志者”的意思是 , “效”的意思是 ,“ 此生”是指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 .
. 。
三.(篇章感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语文要素·主要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事件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第二件事 奉天
第三件事 中国女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周恩来 目睹“中华不振”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主要讲了周恩来① ;② ;③ 这三件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周恩来的 和 。
3.这些事情中,第 件事是结果,第 件事是原因。(填第2题的事件序号)我能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这三件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
. .
. .
4.周恩来 岁时,随伯父到 读书。他在被 占据的地方目睹了中国人遭受外国人欺压的事件,十分 。后来,他在修身课上说出了“ ”的远大志向。
第三部分 阅读与鉴赏(拓展性学习单)
四、阅读课内精彩语段,完成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一)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
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根据意思在选文中找词语。
(1)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 ) (2)远大的志向 ( )
2.“有志者当效此生”中的“有志者”的意思是 ,“此生”指 ,这句话的意思是 。
3.选文中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是 、 、 ,而周恩来是 。运用 的手法,让我们体会到周恩来从小就有 。“崛起”的意思是 。
4.下面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A.语言 B.神态 C.动作 D.外貌
(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
(2)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3)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 )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应该用( )的语气读。
A.佩服、感叹 B.惊讶、疑惑 C.自信、坚定 D.高兴、激动
6.借助资料,联系全文,说说是什么让少年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完成右栏批注。
7.如果你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会怎样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段(二)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思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chóng zhòng)分量(liang
liáng)。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nán nàn)和屈辱中(拯救 挽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 列)火一直燃烧在周思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 题)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亮 响亮)回答。
1.在正确的字音下面画上“ ”。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左顾右盼: 。 惩处: 。
3.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4.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_____的,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用“_____”画出来。
5.结合课文的事例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联系课文和下面的诗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江哥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
(一)严肃 清晰 抱负 胸怀 赞叹 疑惑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左顾右盼
清晰 坚定 严肃 赞叹 抱负 胸怀
(二)jué zhào méi huái fèn qū chì shěn mó fàn wèi hè xīng mó
chǔ chéng
(三)1.C 2.C 3.C 4.C 5.C 6.C 7.B 8.B
二、
1.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2.
3.(1)比喻 问题 烈火 (2)战斗的号角
4.(1)肇事的外国人 那个不幸的女人 气愤
(2)姑姑家的小猫不但不怕我,反而还用它的尾巴轻轻扫我的小腿。
5.志向的人 效仿 周恩来 有志气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
1.修身课上 魏校长、周恩来 立志“振兴中华”
十二岁那年 周恩来、伯父 耳闻“中华不振’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2.①修身课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②被伯父告诫不要随便去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③目睹中国人受外国人欺侮而没处说理 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① ②③
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是因为十二岁那年他在奉天上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
4.十二 奉天 外国人 气愤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
(一)
1.若有所思 抱负
2.有志向的人 周恩来 有志向的人应该效仿(学习)周恩来
3.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 为中华之崛起 对比 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振兴
4.(1)B (2)AC (3)C
5.C
6.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被外国人欺凌的情况,深深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就必须“振兴中华”,从而立下远大志向。
7.示例:为了努力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而读书。
示例:为了实现长大了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理想而读书。
(二)
1.zhòng liang nàn 拯救 烈 提 响亮
2.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惩处:处罚。
3.这个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思来心中 问题 烈火 说明周总理一心为民的情怀。
4.沉重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5.示例:中华不振,中国人民就要受到欺辱,就抬不起头来。
6.因为中华不振,人民备受欺辱,所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是一个志存高远,有爱国精神的人。
7.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 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女人受到外国人欺侮却无处说理,这使他真正明白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资料:自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土大片沦陷,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