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十送红军》这首歌曲反映了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广大群众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课程目标: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艰难抉择
——路在何方
红军五次反“围剿” 情况对比
李德
(德国人)
博古
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
时间 军队人数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敌 我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击破
红军胜利
第一次 1930 — 1933 10万 4万 毛泽东 朱 德 周恩来
第二次 20万 3万
第三次 30万 3万
第四次 50万 7万 朱 德 周恩来
第五次 1933—1934 50万 8万 李德 博古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红军失败
(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根本原因:李德、博古在指挥上“左”的错误
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
左倾:主观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急于求成,在革命中采取盲目冒险的行为。
拓展
“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
艰苦卓绝
——重走长征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
长征是红军被迫进行的一场保存自身力量的战略转移。
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 8 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
三年不食湘江鱼
十年不饮湘江水
湘江之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8万余人的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
中央苏区的丧失,湘江之战的鲜血,使广大指战员心情沉痛,大家对“左”倾错误军事指挥已经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于是一场伟大的转折正在酝酿。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
——摘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初期的严重受挫。
遵义会议(1935年)
14年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14年
转折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3万
40万
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短暂休整后,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了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走过了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油画《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红军攻夺泸定桥,这是长征最具代表性的战斗之一。
红军越过大渡河后,再越过大雪山、走过大草地,继续北上。左图:红军翻越大雪山;右图:红军过草地。
油画《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4日—25日,红军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湘江战役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
3
2
长
征
胜
利
的
历
史
意
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材料一: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三: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3.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材料二: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永垂不朽
——传承长征魂
让我们铭记这些数字
讲好长征故事,感悟战士品质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长征精神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上抗日
2.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 )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B
A
课堂检测
3.“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C
4.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C
5.张华同学在一次红色线路的旅游活动中拍摄了一张照片(右下图)。如果为它配上一句话,最符合的是( )
A.开天辟地 党的诞生
B.首义成功 军旗升起
C.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D. 思想建党 政治建军
C